浅谈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民族团结教育

2015-08-15 00:45李雯婧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8期
关键词:民族团结权利民族

李雯婧

李雯婧/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在读硕士(四川成都610000)。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中国的民族教育历史源远流长,从漫长的封建社会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自在实体,到近现代社会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自觉实体,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多民族社会格局”。[1]我国56个民族共同组成民族大家庭这一国情决定了和谐民族关系的重要性,是实现民族团结、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关键所在。

一、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必要性

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要把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列为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2]

(一)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显性或隐性的校园文化能够影响青少年,藏汉杂居区学校更应该通过展示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促进民族团结。和谐校园文化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潜移默化地将民族精神渗透到学生的生活、心理、观念及行为中,并转化为他们的情感、道德和意志,让每个学生在校园里感受本民族的文化气息,使他们融入新的环境。同时,能够更深入、更广泛地了解各个民族的历史文化、语言文字,在理解、尊重各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基础上进行交流、沟通,在浓厚的民族文化氛围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无形中接受民族团结教育,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

(二)是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社会稳定是国家安定的前提和基础。现如今不少国家和地区出现了民族冲突、领土纠纷,甚至是局部战争,因此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尤为重要。学校作为社会的一部分,直接关系着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任务是否能顺利实现,事关维护祖国统一的大局。

二、民族团结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民族知识教育

1.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教育。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创立的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规律的科学,是人们认识和了解民族问题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民族论的理论基础,民族运动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创立的实践基础,民族区域自治是多民族国家解决民族问题的一项普遍原则。2005年5月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作了新的概括。

2.党的民族政策的教育。民族政策实质上是有关少数民族的政策,是党和国家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民族问题制定的有关调节民族关系和处理民族问题的相关规定。其主要内容包括坚持民族平等和团结、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事业、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自由等。

少数民族聚居区学校学生不管是在学习还是今后工作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民族问题,在学校对他们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的教育,可以引导少数民族青年学生,正确看待不同的民族,在彼此尊重的基础上加强沟通与交流,自觉维护中华民族相互依存、团结友爱的关系。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的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的内容十分广泛,应特别加强毛泽东、邓小平有关民族团结理论的教育,特别是民族团结的内涵、民族团结的重大意义、民族团结的基础、民族团结的基本原则等。

(二)公民意识教育

1.主体意识教育。主体意识是“指人在同自然界的长期实践中,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自觉认识,是主体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在观念上的表现形式”。[3]青少年正处于思想观念逐渐走向成熟的阶段,要让他们具备正确的主体意识,只有具备了主体意识,在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中,才能积极按照社会发展的要求,主动地参与社会及国家的活动,各尽其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更好地融入社会。

2.法制意识教育。法制意识教育是对“人们进行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教育,以使人们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民主、正确行使民主权利、自觉遵守国家法律和纪律、维护社会主义的法制秩序”。[4]法制教育可使学生明确法制观念,增强法律意识,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社会能够和谐运转,是因有了法律的保障,因此,我们要熟悉法律内容,做到知法、懂法、守法,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

3.权利意识教育。权利意识是指公民对自身权利的认知与理解以及如何维护和行使自身权利的认知,“要想获得正义,就得放弃纵意所为以及放弃什么对自己最重要就要去做什么的权利”。[5]公民必须意识并认识到,每个公民的命运是与全体公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青年学生往往具有很强的权利意识,而滥用权利是公民意识欠缺的表现。权利意识教育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权利观,正确行使与捍卫自身的权利,不滥用权利,能够尊重他人的权利。

三、实施有效的民族团结和谐教育策略

1.课堂教学策略。藏汉杂居区学校区别于其他学校最明显的特征是大多数学生来自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生活习惯、语言等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民族关系的融洽是和谐校园的基础。在思想政治课上,让同学们学习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党的民族政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帮助他们正确认识民族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民族问题由来以及怎样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在文化课上,可以增设有关民族传统文化、风俗习惯、礼节、饮食等方面的内容,将各民族的文化精华和特色融入其中,帮助学生在尊重本民族的基础上了解其他民族,增强沟通与交流,促进民族和谐融洽。在“形势与政策”课中,增加有关民族分裂、民族冲突问题的专题,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民族问题,认识民族分裂、民族冲突的危害,深刻领悟学习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的现实意义。

2.民族活动策略。除了课堂教学,开展以传递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为主题的民族活动也是必要的。民族地区学校是各民族文化交融汇集的地方,各民族文化在校园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弘扬与传承。民族学生普遍有能歌善舞、直爽热情的个性,喜欢群体活动,学校可以举办一些民族歌舞晚会或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活动,彰显民族学生多才多艺的个性,提升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各活动内容应该涉及民族知识、民族风情,通过话剧、节目的形式展现出来,加强对学生民族知识的教育,使各民族的文化和艺术相互交融,营造民族大团结的氛围。同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包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灿烂文化、党史、民族史、国情、民主和法制等,可以通过主题讲座、歌舞表演、话剧的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以直观的形式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

3.社会实践策略。在假期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来切身体验、感悟生活,加强对各民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的了解,感受民族工作取得的成就,深化对民族问题的认识。在校园里,可以在信息文化栏中增设有关民族文化的专栏,在指示牌或建筑上粘贴具有民族符号或民族文字的内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拉近各族学生的距离。通过社会调查、访谈,深入了解民族地区的发展,促进各民族间的情感交流,增进彼此间的信任,加强民族团结意识,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和谐融洽的氛围中健康成长。

[1]王鉴.多元文化教育:西方少数民族教育的实践及其启示[J].广西民族研究,2004(1):112-117.

[2]任一峰,倪培霖.关于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几点思考[J].内蒙古师大学报(教育科学版),1997(2):64-67.

[3]李尚旗.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及其路径选择[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36-38.

[4]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9.

[5][英]彼得·伯克.自内与传统[M].蒋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69.

猜你喜欢
民族团结权利民族
我们的民族
民族团结之歌
我们的权利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股东权利知多少(一)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权利套装
让民族团结之花愈开愈艳
关于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