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承转合”思维模式对英国大学的中国留学生学术英语论文写作的影响

2015-08-15 00:54:04
重庆与世界(教师发展版) 2015年7期
关键词:起承转合学术论文文体

冯 兰

(重庆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重庆 400074)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中国与西方国家的文化交流越来越紧密,到英国高等院校留学的中国学生人数陡增。由于受到汉语修辞文体的影响,中国留学生在英文学术论文写作过程中呈现出了各种问题,如语言表达不流畅、参考文献引用不规范、不知道如何组织篇章布局等。这使得中国留学生在学术论文写作中处于劣势。Archibal指出许多中国留学生正在尝试着使用汉语的修辞体裁撰写目标语英语的论文,在学术论文中错误百出[1]。跨文化背景下的文体修辞学的对比研究引起了语言学家们的关注,特别是母语修辞文体迁移至二语写作中的现象。笔者作为英国Reading大学的访问学者有机会深入探讨中国留学生在英留学期间学术论文思维写作的过程、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应对的策略。

二、文献综述

学者Chang曾经提出中文与英语隶属于两大不同的语言体系,前者属于汉藏语系,后者属于印欧语系[2]。由于来自不同的语言文化背景,两种语言在文章的结构组成、论文写作文体以及修辞体裁上风格迥异,很难把两者融合在一起。首先,学术论文的定义的有一定差别,另一位学者孙德玉曾对中西方在概念上的差异进行了分析[3]。在我国,人们所谈到的“论文”其实是指对非学术领域的一些社会现象或问题提出作者的观点与见解,并通过论述的方法加以评论。而英国大学所谈到的学术论文是指“research paper”,是对某一科学领域的现象或问题进行探讨研究、或对科学研究成果进行描述的文章,具有科学性与创建性。在论文撰写的过程中,作者首先围绕选题搜集相关资料与文献,通过分析比较的研究方法,从中归纳出结论,也是学术论文最为核心的部分,同时强调文献佐证和数据分析的重要性。

其次,在撰写学术论文时,作者必须通过大脑的信息加工才能把零散的、表面的信息转化为完整的、系统的、能反映事物本质的理论。大脑的思维模式决定了学术论文的写作模式。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思维方式。Kirkpatrick是一位在中英文体修辞学对比研究中有杰出贡献的语言学家,他认为中国学生学术英语论文写作时思维模式的历史来源就是古代文体—八股文[4]。在论文的构段谋篇方面,非常讲究文章的结构顺序,必须按照解题、入题;承上启下;转折;结尾四部分来写作,被称为“起承转合”。Wu和Rubin认为这一现象可追溯到明朝(1368—1644年)与清朝(1644—1911年)时期盛行的八股文的修辞学特点,其讲究文体的写作内容详尽,句式之间有排比、对偶、衬托的修饰手法[5]。而Kaplan认为中国学生在学术英语论文的写作中通常采用螺旋式的写作流程,即形散神不散,大多数学生采用含蓄的间接的方式来表达观点,更习惯于类推式的思维模式,回避分析而侧重主观性和描写性的论述[6-7]。但英语民族的思维方式是直线性的,即提出一个论点,然后展开论述,从一点到另一点沿着逻辑关系不断论证下去。在不同思维模式下,汉语和英语表达的差异表现突出,例如从论文写作中的拟题可以看出,中国文化是谦逊与委婉,“初探、试谈、浅谈”等字眼常被中国学生使用。而西方文化下,学术论文的题目往往直截了当,具体醒目。另一方面,在论文文字表述时,汉语民族更注重意合,文章结构比较松弛,富有弹性,是通过意义将各章节贯穿起来。而英语民族则注重形合,结构严谨,注重各章节之间的连贯性。

我国语言学家也围绕跨文化背景下的学术英文写作做了相关的科学研究。周丽蕊和胡超研究发现中国学生更偏向于整体的、综合性的思维方式,更强调模糊性[8-9];而西方人更偏向个体思维,强调个人的观点与理论的探索,注重论文的具体与清晰。这种思维方式直接影响了论文语篇的结构有明显差异。而在一项中国大学生的学术论文实证研究中发现汉语的段落结构松散,说话喜欢绕弯子不切主题,善于通过暗示或空泛的描述来表明观点等特点使中国学生在学术英语论文写作中面临巨大困难,如论文的开头与结尾部分难以下笔,不会引用文献,论据不足,使用大量不相关材料等Liu[10]。

综上所述,中国在西方文化下的学术英语论文撰写面临许多困难与挑战。我国语言学家有对其进行研究,但实证研究较少,而更加缺乏在中国留学生在英国大学学习背景下的实证研究。笔者将开展一项相关的实证研究,为将来的跨文化语言研究者提供借鉴。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从英国教师的评语中,可以总结出中国留学生的学术英语论文写作中的哪些特点或缺陷?

中国留学生怎么看待影响其学术英语论文写作的各种因素?

能否寻求某种方法或策略来解决中国留学生所面临的问题?

(二)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对象为3名正在英国Reading大学就读的研究生,其中包括1名男生,2名女生。分别就读于市场营销、工商管理和工程造价专业。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由2013年7月至2014年9月。3位被试所就读的专业里均有3至5位中国留学生,班级的人数大概为25人,由西方学生及亚洲学生组成。但Reading大学专业导师均认为他们3位在研究生学习阶段的学术论文出现诸多问题,无法达到课程的基本要求。他们在专业学习过程中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于是笔者决定选取这3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虽然本研究的被试数量偏少,不能够反映大多数中国留学生所面临的困境,但西方语言学家Cohen曾经提出在实证研究中被试的选择应该是尽可能地为研究目的服务[11],本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观察留学生的写作思维过程与内心真实的想法,因此这3位被试最能帮助研究者发现问题。

(三)研究工具

整个研究分为两步,首先,研究者分析了9份来自于英国教师的评语,3位教师分别为3位留学生评阅了论文。通过分析作者发现了论文中显现的突出问题以及教师对学术论文写作的标准与要求。其次,为了更进一步了解对学生对于论文评语的真实想法,研究者对3位被试进行了半结构式的面谈。同时研究者还组织了3位学生进行了4小时的学术论文研讨会,研讨会的全过程都使用摄像机记录下来,在研讨会上研究者向被试就有关问题提问,被试之间也相互交流发表意见。通过这种自然、轻松愉快的互动式交谈,研究者收集到了原始和有价值的数据。

(四)数据分析

研究者通过类比、总结将教师的消极评语分为了8个类别:缺乏批判性、没有作者的个人观点、无标注的文献来源或剽窃、未经证实的论点、不规范的文献引用方式、论点与论证无相关性、不正确的学术文体、不清晰的陈述与结构不连贯,随后将半结构访谈与研讨会中3位学生的想法与意见用文字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比较得出研究结论。

四、结果与讨论

(一)被试的写作经历

研究者向被试问到“你们以前是否使用中文或英文撰写过学术论文呢?”3位被试均回答在中国读本科时期中文学术论文写作的经历非常有限,他们的老师比较强调对已有数据与理论的记忆。对于论文的写作常常是在考试中进行,只有在毕业论文的写作时会查找一下相关文献。学生B谈到她所在的大学可供查找的文献资料较少,最后撰写论文时较少表达自己的观点,大多数学生是把前者的学术成果再加以复述。对于英语论文的写作通常只需要在考试前一段时间针对各个选题死记硬背下比较典型的例句或者范文,得到比较满意的分数而顺利毕业。

“你们是怎么看待英语教师给你们的论文评语呢?”

3位被试认为本科学习期间英语教师给的论文评语对于提高自己英语论文写作能力意义不大,因为他们所在的班级学生数量较多,通常是50~80人,教师无法为每一位同学仔细讲解,仅仅是给出一个分数。当批改工作量增多的时候,教师通常会把论文提交到“批改网”,学生只需要进入计算机系统就能看到分数和评阅意见。但“批改网”的评分标准是通过学生论文中英文表达与语料库中词汇表达的重复率来评分,即使学生知道表达错误了,也不明白如何去提高。

“你们了解中国古代的写作文体——八股文吗?”

学生C认为八股文是一种很复杂的论文结构,在以前的中文学习阶段曾经有所了解,虽然现在写论文不再像八股文的要求那么苛刻,但文章的篇章布局还是要按照一个固定的模式来写。学生A与B也赞同这个观点并提出英语论文的写作也好比八股文一样是需要按照固有的结构来写。

(二)负面评价分析

研究者了解3位被试的学术论文写作学习背景后,对英国大学教师给出的负面评价进行了深入探讨。

1.论文缺乏批判性的眼光

“以前是否听说过术语—批判性?如果听到过,你是怎么理解的?”

3位被试谈到曾经听说过在学术英语论文写作中要用批判性的眼光看待问题,在英国学习期间老师在课堂上专门讲解过。学生B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究竟怎样才算是对这个科学领域的理论或观点具有批判性呢,如果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会不会显得论文没有说服力了。学生A与C非常赞同,他们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学生B还认为中国老师教给他们观念是,作为一位合格的学生就是要抛弃自己的观点不要质疑学术权威。学生C也谈到在中国社会就是要懂得向权威低头并且与周围的人保持和谐的关系,这样才能生存。

英国教师给出的评语是论文的论述较肤浅,描述性文字较多,缺乏深度,没有批判性的讨论。而从学生的谈话内容可以看出中国大学的教育体制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方式,其延续了孔夫子时期的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在学习中占据权威地位,受到学生们的尊敬,学生应该是谦逊的态度,不得向老师的话提出质疑。因此,教师很少鼓励学生进行创作性的写作,更多地是死记硬背学术专家的理论或观点,这与西方文化所推崇的学术批判性思维表达大相径庭。同时,由于教学班级的人数较多,英语论文的评估体系对学生的写作并没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论文没有个人的见解

“你们是怎么理解在学术英语写作中个人的见解的?”

学生B非常肯定地认为学术英语论文里不应该出现个人的想法或观点。而学生C也谈到她曾经写过自己的一些事情,结果导师的评语指出这些都是不相关的小事件。而英国教师的评价是认为他们的论文里混杂了太多学术专家的见解,却并没有表达清楚自己的观点。由此可见,留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英国教师对他们的期待。他们没有学会文献综述的方法,当出现了许多不同的观点时,应该如何加以评述,再如何提出自己的想法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3.没有标注的参考资料来源、未经证实的论点、剽窃

“有几位导师认为论文里有许多论点或理论没有来源,有剽窃的嫌疑。你们是怎么理解剽窃的?”

学生C谈到她在撰写学术英语论文的时候确实有把相关研究的学者源文里的文字复制到自己论文里的行为,但她认为这不是抄袭,因为在中国文化教育下,老师常常评价能够对前人的成就熟悉掌握并活学活用是一种很好写作方法。学生B认为将他人源文里的一些文字加以修改加工后能使用流畅的语句清晰的表达观点就是一种写作能力的体现。以前的中国大学教师也是这样培养他们的,所以他们花许多时间去阅读别人的文章,有时甚至会死记硬背一些精彩的句子。学生A也说借鉴别人的成就并不算抄袭,中国老师曾教育他们一定要遵守儒家文化虚心向他人学习请教,多引用名人的话会使论文更具有说服力,只需要在文章结尾处提供出处即可。

英国教师在评语中提到,在阅读论文时无法识别哪些文字是作者自己的,哪些文字是从别人的文章里抄袭的,时而论文错误百出,时而文字流利自然。在文中出现论点时,并没提供有根据的佐证或文献。无论是对文献的直接引用还是间接引用都没有正规的引用格式,无法查找来源。有些文章的查重率达到了85%。这样的论文无法称之为学术论文。

由此可见,中西方文化对“剽窃”的理解相差甚远,在西方文化中人们认为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更应该提出自己的观点与意见,这样才是学术论文的价值所在。引用他人的源文时需要严格按照参考文献引用的方法与格式,否则就是对他人版权的侵犯。而中国文化中人们却认为学习不是一种个体行为,而是与他人合作、对他人行为习惯(包括交流、思考)习得的过程。写作是语言学习中极具挑战的技能之一,受语言水平、思维模式、行文范式等因素所限,中国学习者很难如本族语者那样流利自如地进行语言输出,因此借用他人语言成了其语言运用中重要的一个部分,也是他们在学术语境逐渐建立个人身份的宝贵阶段。适当的借用他人语言也是可以接受的。

4.不规范的参考文献引用格式

“你们以前是否学习过哈佛的参考文献系统呢?”

3位被试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在讨论中,学生们均表示对哈佛的文献引用系统有所了解,但没有意识到在学术英语论文的写作中必须使用这个系统。学生A提到整个研究生课程的学习中没有专门为他们开设参考文献引用规范的课程,只有才开学的时候英国老师在课程简介时简单的提了一下。

5.缺乏论点与论据的相关性

“你们怎么理解作文评语中老师认为你们陈述没有相关性?”

学生B与C认为自己的论述是具有相关性的,在论文陈述阶段他们清楚的论述了核心问题“是什么,为什么和事件之间的关联”。

由此可以看出,学术英语论文是要求学生提出科学研究的问题,在论述时能够针对问题直接给出相应的有说服力的答案。而中国学生却还是运用了八股文传承下来的思维方式,论述比较松散、含蓄,难以让读者把握作者的论点。

6.不符合学术英语论文的文体规范

“你们是怎么理解评语中谈到的不恰当的文体写作的?”

被试们谈到英国留学前他们没有机会接触比较正规的学术文章,唯一掌握的就是英语语言水平测试——雅思考试中的作文文体,但具体有什么标准还是不清楚。

由此可见,在学术论文写作时使用什么时态、语态、第几人称,以及哪些词汇是正式文体使用的,哪些是口语使用的,什么样的句子结构更合学术论文,文章应该怎么构段谋篇,段落之间怎么衔接对中国留学生来说都是非常陌生的。

7.不清楚的英文表达

“你们对于自己的英文水平是否满意?”

3位被试都提出在读研究生课程之前信心满满(通过了雅思考试6.5分),但正真开始独立进行学术论文写作时才发现所面临的挑战是完全没有预料到的,难以顺畅地使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想法,所以不得不复制他人的句子或词汇。他们不但在学术讲座中难以理解教师提出的观点导致无法参与讨论,而且在课后不得不面对繁琐的阅读压力。学生B谈到为了读完老师布置的书单上的书,她不得不熬夜苦读,这样的学习经历让她感到筋疲力尽,但效果不佳。

从学生们的谈话中可以看出他们还没有真正掌握有选择性的读书的方法,也没有形成总结解释他人的学术成果的能力。

8.段落结构缺乏连贯性

“在论文写作中你们是怎样使得段落之间具有连贯性的呢?”

3位被试对这个问题同样存在困惑,从他们的讨论中可以看出他们认为没有必要向读者一步接一步的引导写作思路,而是应该使用神散形不散的方式来表述文字,让读者自己理解文字表达的意思。

五、结论

笔者从英国Reading大学教师对3位中国留学生的学术论文评语中归纳了8个方面,其中包含:缺乏批判性、没有作者的个人观点、无标注的文献来源或剽窃、未经证实的论点、不规范的文献引用方式、论点与论证无相关性、不正确的学术文体、不清晰的陈述与结构不连贯。通过半结构式访谈,作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与所面临的巨大挑战。他们虽然顺利的通过了语言水平测试(雅思考试6.5分)来到了英国Reading大学攻读研究生学位,但并不适应英国的大学文化。在学术论文的写作过程中,留学生大量转述或释义他人的源文,难以体现创新性,在参考文献的引用中不规范,文字表达有抄袭现象出现,即使引用了别人的话,也没有明确标注出处,学术文体中出现口语化表达,时态不一致或使用第一人称等,段落之间结构松散,难以让读者理解作者的真实想法。因为受到中国文化传统教育的影响,中国学生推崇对学术权威的崇拜,他们认为一名好学生就是要死记硬背下前人的文字再灵活运用到自己的论文中。明清时代盛行的八股文也对他们影响深远,在论文中文字表达过于含蓄、间接,无法到达学术论文的标准。

相比之下,就读于同一专业的另外几名中国留学生却很快适应了英国大学的西方文化理念,学术英语论文写作水平较高。在研究生课程之前他们参加了为期2个月的暑期大学语言课程培训,在此课程中重点开设的课就是学术论文写作导论。他们每周定期完成一篇教师拟题的5000~6000字的学术论文。通过这个课程的学习,留学生掌握了英文学术期刊的快速阅读方法、参考文献引用规范、论文评分体系等知识。在英语语言的表达上也更加直接明了,论点论述得当。因此,为中国留学生开设短期学术论文写作培训班是非常必要的,可以使他们深入了解西方文化而减少文化冲突,为研究生课程的学习扫清障碍。

[1] ARCHIBALD A.Targeting L2 writing proficiencies:Instruction and areas of change in students’writing over tim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glish Studies,2001(2):153-174.

[2] CHANG J.Chinese speakers,in learner English:A teachers’guide to interference and other problems[M].Swan,M and B Smith(Ed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3] 孙德玉.英语论文写作中的跨文化分析[J].山东外语教学,1994(1):51-56.

[4] KIRKPATRICK A.Traditional Chinese text structures and their influence on the writing in Chinese and English of contemporary mainland Chinese students.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1997,6(3):223 -244.

[5] WU S Y,RUBIN D L.Evaluating the impact of collectivism and individualism on argumentative writing by Chinese and North American college students.Research in the Teaching of English,2014,(35):148 -178.

[6] KAPLAN R B.Cultural thought patterns[J].Intercultural Education Language Learning,1966,16(1):1 -20.

[7] KAPLAN R B.Baldauf Editing contributed scholarly articles from a language management perspective[J].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2005,14(1):47 -62.

[8] 周丽蕊.东方文化思维方式的差异对高职英语教学的启示[J].教育与职业,2008(12):71-72.

[9] 胡超.文化思维模式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J].外语教学 ,2013(4):46 -49.

[10] LIU M.Processes involved in Chinese and English writing:A study of Chinese university students[J].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2007,16(2):100 -117.

[11] COHEN L,MANION L,MORRISON K.Research methods in education[M].5th ed.London:Routledge Falmer,2003.

猜你喜欢
起承转合学术论文文体
学术论文征集启事
系统医学(2023年18期)2024-01-10 01:57:20
学术论文征集启事
系统医学(2023年13期)2023-10-26 04:04:08
学术论文征集启示
系统医学(2022年17期)2022-11-07 09:23:50
基于“起承转合”的中小学生智创素养培育
学术论文征集启事
系统医学(2022年2期)2022-05-05 07:10:46
轻松掌握“冷门”文体
文从字顺,紧扣文体
学生天地(2019年36期)2019-08-25 08:59:44
起承转合+思想性
中华诗词(2018年6期)2018-11-12 05:28:32
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的起承转合
若干教研文体与其相关对象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