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振
(华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厦门 361021)
作为长期执政的党,我们党必须有坚实的阶级基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才能有巩固的执政地位,才能进一步把党的事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推进。随着党的群众基础的扩大,大学生群体成为我党发展后备力量的重要源泉,不断为我党注入新鲜血液。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党员的思想状况总体呈现出积极、健康的良好态势,但也存在着一些负面的问题。因此,加强高校大学生党员的思想建设,为我党培养出能够胜任实现“中国梦”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重任的思想上入党的合格大学生党员队伍是党的事业得以蓬勃发展、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可靠保证。
在党的建设中,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作风建设以及反腐倡廉建设是相辅相成的整体,其中尤以思想建设为党的建设的首要任务。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的一个显著方面,就是思想上建党。思想建设是党的建设的基础和灵魂。首先,只有加强思想建设,党才能在正确理论和思想的指导下,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团结和带领广大党员,为实现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而奋斗;其次,加强思想建设,有利于广大党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保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纠正和克服不正之风;最后,离开了党的思想建设,就不可能培养和造就出一大批合格的高素质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实现“中国梦”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将会遥遥无期。因此,高校在发展大学生党员时,重视大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才能为党培养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高校推进党的事业伟大工程才能取得实质性进展。
当前,社会呈现出新常态,对党心的凝聚带来了挑战。(1)社会矛盾复杂化。由于社会转型使社会环境日益复杂化,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增多,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凸显。(2)社会意识形态愈加多元化。随着西方各种社会思潮的涌入,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受到更大冲击,人们价值观念更加多元化,使得本来就缺乏信仰的社会形成自私自利、以个人为中心、急功近利、否定他人价值观的不良风气。(3)党的建设面临更大挑战。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突出,奢侈浪费现象严重,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更加严峻。
社会出现的新常态,给保持大学生党员队伍思想稳定和道德纯洁带来了新的影响,特别是社会上出现的各种腐朽思想文化以及反马克思主义的的思潮的抬头,对大学生党员思想的侵蚀和影响不可低估。因此,加强大学生党员的思想建设就显得更有必要。
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需要态度端正、思想坚定、乐于奉献的优秀大学生党员。由于高校大学生党员大都入党时间短,他们的成长必然需要经历一个由不成熟到成熟的阶段,因此加强大学生党员的思想建设,有利于他们加深对党的认识,端正入党动机,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坚定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信心,坚定对党和人民政府的信任,为人民服务,努力学习,积极奉献,做到在思想上真正人党。
对于思想觉悟比较高,严格要求自己,努力上进,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的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来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为之奋斗是他们的最高理想。然而,也有一小部分大学生入党动机发生偏差,带有一定程度的功利性。他们把党员身份当作实现个人目标的工具,虽然组织上入了党,但思想上远远没有入党。这些思想上未向党组织靠拢的大学生党员,入党是为了:(1)在毕业后,能够凭借党员身份找到一个理想的工作;(2)积累一定的政治资本,为以后进入仕途做好铺垫;(3)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或追赶潮流;(4)为了个人的自我完善[16]。
部分大学生党员虽然组织上入了党,但思想上却远未达到一个合格共产党员的要求,他们对党的性质和纲领不甚了解,对党的基本知识含糊不清,对党员的权力和义务也没有真正认识到,入党后出现思想懈怠、不思进取的情况,甚至没有想过如何在平时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更是抛诸脑后,缺乏党性修养,缺乏奉献精神。与此同时,高校基层党组织在大学生党员思想建设的问题上,方法和措施还不够完善,没有充分发挥出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致使部分大学生党员组织上入了党,思想上却一直在党外徘徊。
虽然高校一直在抓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但“空洞的说教早已失去任何教育意义,只能引起人们的逆反心理”[17]。对马克思主义持怀疑态度甚至有抵制心理的大学生不在少数。此外,有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只是把课堂授课当作一种工作,而忽视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者所承担的更重大的责任,他们“抱着老和尚撞钟的心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而受教育者则是一只耳朵进、另一只耳朵出的不买账的心态应付教育”[18]。这样一来,大学生在课堂上既没有掌握更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也很少通过其他途径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更谈不上对马克思主义抱有坚定的信仰。对于部分大学生而言,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动机不是因为喜欢,而是为了考试,也就是说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发自内心的自觉行为,这种学习所达到的效果往往是短期的、不深刻的,达不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真正目的。大学生党员亦是如此。
当前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方法中,传统的工作方法和手段仍然占据主流。部分高校党建工作内容缺乏创新,教育手段仍以传统的灌输式教育为主,实际效果大打折扣;教育内容也仍以政治理论与意识形态教育为主,缺乏针对性、吸引力和创新性,任何思想,如果不和客观的实际的事物相联系,如果没有客观存在的需要,如果不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东西,即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是不起作用的[19]。若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又解决不了现实问题,就会使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空洞飘渺的理论。“空讲社会主义不行,人民不相信。”[20]因此,必须改进高校的思想建设工作,使其更加符合新常态下高校大学生党员群体的发展需要。
根据当前高校大学生党员存在的问题,应重点加强大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建设,充分发挥党员的带头作用,为大学生群体塑造榜样。
1.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强化高校大学生党员的政治立场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最生动教材。通过学习提高大学生党员的政治素养,坚定其政治立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指导地位,从而正确引领高校存在的多样化思想意识和价值追求。
2.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强化高校大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
理想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前进的精神动力,是引导人们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伟大旗帜,通过教育引导大学生党员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为“中国梦”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
3.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改善大学生党员的精神风貌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当代中国人民创造崭新业绩的力量源泉,通过在高校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铸就大学生党员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激发他们共同奋斗的精神力量,不断增强大学生党员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创造力。
4.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塑造大学生党员的道德情操
针对当下出现的部分大学生党员宗旨意识淡薄、个人主义突出、集体意识观念不强、形式主义等不良现象,用“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校园文化建设,推动大学生党员形成知荣辱、讲正气、爱奉献的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
改善部分大学生党员出现组织上入党,思想上没有入党状况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严把两关。首先,把好入党积极分子转预备党员关。高校各党支部在新生入学教育中要积极进行党的知识的宣传和入党流程及注意事项的教育,激发有入党倾向的大学生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对于递交入党申请书的积极分子,党支部应从该积极分子的日常生活、学习、工作各个方面进行严格审查并及时对合格者召开培训会,并为其指定专门的入党联系人,要求其定期向党组织汇报自己的思想、工作、生活、学习情况。除此之外,学校党校应定期举办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并考察他们的学习情况,并就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召开讨论会和座谈会。经过党组织的长期考察,合格的入党积极分子才可以转预备党员。其次,把好预备党员转正关。按照《党章》规定,预备党员需要履行党员义务,遵守党的组织和纪律,认真学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预备党员所在支部应不断探索新常态下党员的组织生活,改变以往单一的读文件、念报纸、坐会议室的方式,积极并善于给预备党员派任务、压担子,使其在党的组织生活中能够得到有效锻炼和成长。凡是在预备期有违纪现象,受到学校纪律或党的纪律处分的预备党员,学生反对意见强烈的预备党员,以及学习成绩下降、出现补考现象的预备党员,要严把转正关。经过公示后各方面合格者才能转为正式党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而高校党组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却滞后于社会的变化,因此必须自觉地推进高校党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代化转型,在不改变其工作的基本性质、核心价值、教育目的的基础上,推进其工作与社会发展及改革开放相适应,使之时代化、创新化、人本化。(1)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顺应现代社会大学生对心理情感和文化的需要,以人性化的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其说服力和吸引力[21];(2)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在不改变其特有的政治背景的情况下,从形式上、策略上淡化其政治色彩;(3)坚持灵活性与原则性的统一,通过多种途径而不是单一的灌输形式开展思想工作,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会引起接受者的逆反心理;(4)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工作在一个和谐、有序、创造、互动的环境下开展[6],调动大学生党员的学习热情,带动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积极性,坚定其马克思主义信仰。
大学生党员作为高校大学生群体的一部分,良好的校园环境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思想状况。当前中国高校思想呈多元化状况,一些本就信仰缺失或者信仰不坚定的大学生,思想上开始出现企图淡化和抵制马克思主义主导性的错误倾向。长此以往,高校里西方社会思潮就会有一定的群众基础,而马克思主义则会失去越来越多的信仰者,这对大学生党员的思想发展极为不利。因此,必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推进大学生党员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坚定他们的信仰。校园文化建设必须“营造和渲染崇尚理论、学习理论、钻研理论的浓厚氛围,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和校园环境的熏陶作用”[22],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占领校园文化制高点。“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23],一个好的校园文化,不仅是大学的精神气质的表现,更能对大学生党员的精神塑造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构建校园文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积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当中,使之能够引领校园文化和重塑师生精神风貌。(2)丰富校园传统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宣传社会“正能量”,对当下社会转型出现的一些负面新闻,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进行解读,避免负面新闻对大学生党员的错误引导。(3)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利用研讨会、学术交流会等公共开放平台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邀请马克思主义理论权威专家来校讲授。(4)支持高校理论社团的建设。高校理论社团不仅可以丰富大学生党员的课外生活,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而且还可以借助这一平台加强学生间的思想交流,通过思想的相互碰撞,促进正确价值观的影响和传播。
当前党的建设面临更加复杂的局面,因此必须重视并加强党的思想建设不放松。在高校,要紧抓大学生党员的思想建设,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组织上入党、思想上也入党的优秀大学生党员,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提供不竭动力。
[1] 杨子江.浅谈大学生党员思想建设[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3(3).
[2] 刘书林.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工作新任务[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8(1).
[3] 王秀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前沿问题研究[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383.
[4] 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15.
[5]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14.
[6] 王振.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的反思[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4(3).
[7] 冯刚.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报告(2010)[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
[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