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龙祥,廖桂容
(1.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2.福建省农业厅,福建 福州 350003)
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继承英国古典学派政治经济学财政理论的基础上,阐述了国家与财政、再生产与财政的相互关系,分析了资本主义国家预算、财政支出、财政赤字、税收、公债等具体的财税范畴,形成了马克思主义财税思想。
1.财政是“在国家形式上的概况”①这是邓子基教授的独到理解,也是其代表学说“国家分配论”的重要依据。。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国家是在社会阶级矛盾和冲突中产生的,胜利的一方即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的阶级必然在经济上是最强有力的,必然借力于国家这种形式,取得镇压和剥削被奴役阶级的新工具,即包括财政、捐税等范畴。“它按通例说总是最强有力即在经济上占统治的这个阶级的国家,而这个阶级借助于国家又成为在政治上也占统治的阶级,并由此获得镇压和剥削被压迫阶级的新工具”。而国家“为了这种公共权力,就需要公民缴纳捐税……随着文明的发展,甚至捐税也不够了;国家还发行期票、借债,即发行公债……官吏既掌握着公共权力和征税权,他们就成为社会机关而凌驾于社会之上”。可见,国家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掌握着经济权力的国家。从这方面讲,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国家观是其财税思想的基础与核心。
2.财政是与社会再生产过程辩证相关的。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通过多次阐述再生产与财证之间相互关系论证了财政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如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指出:“在任何生产方式下,生产和分配都是统一的”,“生产要素的分配包含在生产过程本身中并且决定生产的结构,产品的分配显然只是这种分配的结果。”可见,生产是起点,分配取决于生产,没有生产的前提保证便没有分配之说,生产决定着分配的对象,也决定着分配的性质和方式;反过来,分配对生产具有重要的反作用。按照生产与分配的辩证逻辑,毋庸置疑,财政得益于社会再生产过程,也必然对社会再生产产生重要反作用。从这方面讲,马克思主义财税思想是与其社会再生产理论息息相关的。
3.财税具体范畴是剩余劳动价值的表现形式。马克思在科学剩余价值论的指导下,深入考察了国家预算、税收、公债等财税范畴。关于国家预算,马克思在1853年批判英国预算案讨论中就直接指出减低赋税,特别是对所得的比例税作为与军事费用膨胀有关联的财政改革预算是具有明显欺骗性的,即所谓的阶级预算不外乎是为资产阶级的预算。关于税收,马克思特别强调赋税是“国家的措施”之一,资产阶级国家捐税的课征是靠“为榨取一定劳动量而颁布的强制法令”取得的;而从其分配关系的性质看,“这个阶级以国家的身份通过巧妙的征税办法对工人进行盗窃”。关于公债,马克思一针见血地指出,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弥补财政赤字会采取发行公债的举措,而每一次这样的举动,都成为资本家创造攫取国民财富的机会,而从偿还公债本息角度来看又是另外一种剥削。从这方面讲,马克思主义财税思想离不开其剩余劳动价值理论。
马克思的竞争思想以资本主义竞争为研究对象,将其贯穿并服从于他的劳动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和平均利润理论部分,涵盖竞争的本质、形式和结果等内容。
1.竞争体现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马克思认为,竞争作为一种特殊的现象,是商品经济的必然产物,指出:“分工则使独立的商品生产者互相对立,他们不承认别的权威,只承认竞争的权威,只承认他们互相利益的压力加在他们身上的强制。”此外,马克思还揭示了竞争背后所掩盖的经济关系本质,认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商品生产者之间是为了经济利益才展开争夺的,强调“只有了解了资本的内在本性,才能对竞争进行科学的分析”,而“资本主义生产的内在规律在竞争中是以颠倒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2.竞争贯穿于生产、流通与分配等三个领域。马克思认为,竞争作为价值规律的实现形式,其基本形式必然与价值规律的层次相呼应。一是生产领域的竞争。“劳动生产力的提高……缩短生产某种商品的社会必需的劳动时间,从而使较小量的劳动获得生产较大量使用价值的能力……通过提高劳动生产力来降低劳动力的价值,从而缩短再生产劳动力价值所必要的工作日部分”。二是流通领域的竞争。由于每一场合中商品价格与价值的不一致,恰似形成价格与价值之间的矛盾。但事实上,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这样的矛盾正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而这个矛盾的解决靠的恰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三是分配领域的竞争。由于竞争,任何单个资本在客观上和资本获得等量利润是相对等的,而且,不同的资本有机构成虽会产生不同的利润率,但由于生产要素在各个不同部门间自由转移为特征的激烈竞争下,最终必然趋向于平均利润率,原有的利润也必然转化为平均利润。
3.竞争的结果是演化更大范围的社会矛盾。马克思认为,私有制条件下社会供需矛盾所带来的竞争必然演化成更大范围的社会矛盾,最后由于各种矛盾的尖锐化而为资本主义制度的毁灭提供条件。他指出,“竞争的结果总是许多较小的资本家垮台,他们的资本一部分转入胜利者手中,一部分归于消灭”,当“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同它们的资本主义的现实要求不能适应的。这个现实矛盾就要爆发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
1994年以来,随着我国预算管理体制的分税制改革,地方政府尤其是省级政府间的竞争态势逐步确立,马克思主义财税竞争思想的当代价值日益显现。
马克思主义财税竞争思想的当代理论价值在于开拓财政竞争力的理论研究。财政竞争力是一个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一个地区财政竞争能力的综合评价。但到目前为止,财政竞争力这一概念并没有一个权威的解释。因而,从这个角度而言,开展财政竞争力研究便显得新颖独特,具有突出的理论价值。
1.国内外理论界关于财政竞争力范畴的研究较少,在定性研究方面,更多的是针对财政支出的结构、绩效进行评价;在定量研究方面,主要集中在个别省域财政收支的计量模型构建方面,比如财政收入占GDP比重、财政支出占GDP比重、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人均财政支出等评价指标,而未能综合考虑财政绩效、财政发展等准则层,尚未形成系统化的量化目标。
2.研究财政竞争力本身就是在丰富有关竞争力的理论研究。当前,竞争力理论是经济学界和管理学界研究的热点领域,既有动态竞争力和静态竞争力的性质划分,也有企业竞争力、城市竞争力、国际竞争力、创新竞争力、环境竞争力等类型划分,其研究内容丰富、研究方法众多、理论体系日趋完善,已经形成了一门由多种理论观点支撑、学术影响越来越大的学科。可见,构建较为完整的理论框架、研究方法与评价体系,充分挖掘财政竞争力的内涵特征、影响要素、作用机理、表现形式及其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对于丰富和发展竞争力理论及其学科具有重要的意义。
3.开展财政竞争力的研究有助于对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进行全面、客观、科学的评价研究。财政政策是国民经济总量调节的重要手段,也是配合投资政策、产业政策与民生政策的实施,促进区域生产要素有序流动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深入把握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变化发展的基本特征,不能离开财政竞争力的研究,换言之,财政竞争力是一个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财税工作是政府全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政府履行职能的重要基础。决策层要保持经济从中高速增长向中高端水平迈进,必须发挥好财政生财、用财、聚财的作用。因此,面对地方债务危机、民生建设滞后、环保问题突出等问题,挖掘马克思主义财税竞争思想、开展财政竞争力研究,对于认清政府竞争行为以及提高地方财政决策、管理、监督水平,是十分必要的。
1.开展财政竞争力评价,有利于提高地方政府的财政决策水平。通过对地方财政资金分配合理性、经济性及地方财政支出与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评价,能比较全面、客观地体现地方财政决策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有利于总结经验教训,为更好地提高财政决策水平提供可靠的、实时的参考依据。
2.开展财政竞争力评价,有利于强化地方政府财政管理职能。通过科学的指标体系和方法,时时跟踪、考评地方政府财政资金具体使用情况及产生效益状况,能够有力地促进地方财政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效益化,进一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3.开展财政竞争力评价,能有效地改进地方政府的财政监督模式。通过科学地衡量和比较地方政府财政投入成本与产生效益的状况,能够比较客观、全面地判断地方政府的财政风险程度及实际产生效益,以期进一步强化政府对财政运行的监督,从而对整个国民经济实行全面监督。
毋庸置疑,马克思主义财税竞争思想具有突出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其所彰显的财政竞争力评价对于促进我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而这其中,对省域经济的发展作用更为明显。
面对当前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这一现实,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这一大局,必须开展省域财政竞争力评价,必须强化财政支持省域发展的职能,而且将其提升到省域财政工作的首要职能来加以认识。习近平同志强调,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就决定了经济建设仍然是全党的中心工作。这一科学论断决定了财政必须大力支持省域经济转型发展。当下,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需要各省域政府的共同努力,省域财政作为党和政府的重要综合经济管理部门,被赋予重要的使命,这必然要求地方财政正确地把握好公共财政与支持经济健康发展的辩证关系,把支持经济建设作为省域发展的第一要务来抓,做大做实省域经济蛋糕。显然,这也是与开展财政竞争力评价分不开的。
我国财政收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近年来,我国财政资金在包括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就业、公共安全等民生项目的投资呈现大规模增长,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亮点。这种由“建设财政”向“民生财政”转变,既意味着我国的经济社会建设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也突出反映了政府职能的切实转变,更彰显了开展财政竞争力评价的必要性。当下,民生问题是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社会问题,正如习近平同志所强调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由此可见,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包括省域政府在内的各级政府都要更加重视财政竞争力评价,更加注重民生事业进步与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的新高度。而在今年中央审议通过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更是首提“绿色化”概念,从此,生态文明建设开始有了理论上的“抓手”,也有了实践的路径。而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进程中,除了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还应当重视政府的作用。财税政策作为省域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对建设生态文明至关重要。当前,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快推进,资源与环境明显形成制约省域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瓶颈,因此,亟须采取环境保护方面的财税政策杠杆和预算支出安排,通过开征包括资源税、消费税和排污费在内的与生态环境有关的税费种类,以鞭策资源使用者降低“节耗投资成本”,并施之于省域政府,使资源的环境价值内在化,从而达到优化资源配置、节约利用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可见,开展财政竞争力评价有助于省域生态文明建设。
[1]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3]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4]李闽榕,李建平,黄茂兴.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与预测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5]闫坤.中国宏观经济与财政政策分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6]廖桂容.中国省域财政竞争力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5.
[7]马克思恩格斯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0]习近平.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N].人民日报,2014-01-01.
[11]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外文局.习近平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