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尚华
(湖北省兴山县高桥乡中心学校)
语文教育家吕叔湘曾说过:“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由此可见,语言感知能力是阅读的基本能力。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加强语感训练,并通过语感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呢?下面就针对这个问题谈一下我的几点浅见。
朗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是引导学生体验课文情感的最佳途径。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强化“读”的意识,同时点拨学生在读中细细品味,用分析比较、揣摩等方式理解语言,读出情味,产生语感,与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具体读的方法有:
重在以情感人,读出理趣。像《春》《听潮》《乡愁》等课文,或由老师范读,或播放配乐诗朗诵代替教师范读,引导学生进入“意会”境界。
重在体会,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言语对象的内容。
诵读时教师在诵读中应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有感情、有语调、有节奏地投入诵读。这样对语言材料的感受就会准确、细腻、真切,从而获得审美感受。
《六一诗话》中说:“作者得于心,览者会以意。”其中的“会以意”就是指展开联想和想象去敏锐地感知作者的本意,达到与作者情感交融的境地,可见,深切的语感源于丰富的想象。
诗歌等文学作品都蕴含有较高的思想境界和充沛的感情,阅读时可以利用想象把诗句转化为鲜明生动的画面,步入诗文的意境,以教育和感染学生,获取丰富的语感。
柯岩的《周总理,你在哪里》,全诗以急切寻找总理为感情线索,创造出了一个极其广阔深沉的意境。通过一幅幅画卷,让我们感受到了总理那种与人民群众血肉想通、为了人民群众鞠躬尽瘁的光辉形象。
茅盾先生曾说:“理解文章应一边读,一边回想自己所经历的相似的人生,或者一边读,一边到现实生活中去。”的确,单靠翻查字典,是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的,唯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积聚多了,了解就会越见深切。同理,在语感训练中也应善于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展开联想和想象,再现人物的神态,推测人物的内心。如果学生没有直接的生活体验,也可以采用间接的生活体验,设想人物的语言,让作品的人物形象完整地体现起来。除此之外,还应引导学生平时多观察,从而积累学生丰富的社会经验。
总之,强化语感训练,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让我们共同努力。总结新经验,探讨新方法,去推进阅读教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