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语文诗歌教学浅论

2015-08-15 00:53:16江苏省常熟市尚湖高级中学毛利君
学苑教育 2015年16期
关键词:蜀道难普通班意境

江苏省常熟市尚湖高级中学 毛利君

高中语文的诗歌对学生来说已不单单停留在背诵的层面上了,它要求学生“要努力提高对古今诗歌语言的感受力,体味诗中的积极情感,提升审美能力和境界”。从中不难看出当今语文课程改革对诗歌教学的高度重视。但是很多教师经常会有这样一种体会:在讲台上讲得吐沫横飞,自我陶醉,可是在下面的学生心不在焉,昏昏欲睡,最后弄得自己很尴尬。造成这种现况的很大原因是没有认真去区别诗歌与其他文本的特点,而只是一味地按自己原来的方式授课,最终取得的收益当然也是颇微的。

一、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基调

诗歌本身具有的音韵特性最适合人们诵读了。古人对“读”,有过这样的说法“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等等。可见诵读诗歌可以让学生领悟诗歌美的旋律,融入美的情感,感受美的意境,达到审美愉悦的良好境界。

我在给普通班学生教学诗歌时,第一步就是让学生诵读,如果有充裕的时间,还可以个别地比较读。当然在诵读的时候,不是简单地用嘴巴张张合合,还要结合诗歌的有关资料,用心去理解诗歌的大致内容,甚至还要求当堂背诵下来。例如,我在讲解李白的《蜀道难》时,首先对诗歌介绍了其作者背景的有关资料,然后要求学生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在诵读的过程中疏通并感知诗歌的基调。十分钟后学生们大多能说出诗歌的基调是“险峻”“雄奇”“凄清”“惨烈”等。如此,学生们就对诗歌的内容有了初步的感知,为进一步鉴赏诗歌带来了便利。

二、在意象中再现诗歌的意境

学生要深入感悟种种意象,这是一种深层次的心灵沟通,更是一次生命的原始感悟,进入诗歌本身所营造的意境之中,进而引导学生加强审美体验。

比如,在鉴赏到《蜀道难》凄清时,我会让学生们先找出“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这个句子里的意象,学生们不难找出,一共六个意象,这六个意象不是用关联词承接起来的,那是用什么把它们串联起来的?学生们通过思考得出:是李白羁旅的愁情。我又进一步引导:这六个意象通过感情的串联,就组成了一幅凄清的画面,也就是这个句子的意境,然后让同学们自己试着表达一下,很多学生都跃跃欲试,比较好的同学通过想象可以把诗句的意境再现,感受到凄清的意境,让人不免心生哀愁。通过这种方式教学,学生们理解了诗歌的意象,也懂得了了王国维所说的“诗以有境界自成高格”深意,进入到了诗歌的深层次的把玩。

三、在讨论中总结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效果

诗歌的表达技巧对于普通班的学生来说比较困难,因为它本身涵盖的技巧比较多,有抒情方面的,有描写方面的,还有修辞方面的等。虽然平时老师在这方面的知识点也没有少讲,但一到做题练习马上就露出了不足,总感觉他们只记得比喻、拟人、借景抒情这类最常见的技巧。所以对于普通班的学生,老师要认真、务实地对待这个问题,绝不能在欣赏诗歌美的同时,把它弃掷墙隅,“一笑而过”。那么,如何才能以最有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最快最用心地记住,并且能够灵活应用呢?

最有效的方法还是让学生讨论,因为在讨论过程中,集中了众人的智慧,可以相互补充,相互作解,相互启发,避免了独立思考所带来的思维停滞的消极理解。如我接着讲《蜀道难》其中一个句子的艺术手法时,“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让同学们分组讨论,开始就能够听到很多同学说到夸张,神话色彩。接着我就引导同学,仔细看看还有哪些?慢慢地同学们就有讨论到反衬、虚实结合等。这样的话学生们对这类艺术手法的理解要印象深刻一些,能更好地来掌握其艺术特点,也不会只停留在比喻、拟人、借景抒情等粗浅的理解上了。又如,在分析到“凋朱颜”等时,同学们就纷纷站起来说出自己看法:“凋”字锤炼地好,它本指花木之凋零,而在此指容颜失色,侧面写出了蜀道的高险。如此,学生们在相互的讨论发言中,对诗歌的艺术性有了启发性的理解。当然这种诗歌表达技巧的掌握不是靠几天几堂课灌输就能达到的,它需要在每一堂诗歌教学课上都要进行讨论和训练,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四、在迁移比较中提高学生欣赏水平

每一篇古典诗歌,它并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彼此都有些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首诗歌教授完了后,要尽量地进行类比迁移。通过比较,发现它们的异同点,以此来全面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和文学修养。

那么拿什么诗歌进行迁移比较呢?我认为可以把同一题材、同一风格的诗作摆在一起;也可以把同一作者、不同内容的诗作摆在一起。具体地可以根据不同的诗歌选择不同的诗作进行比较。如我在讲完《蜀道难》后,我就把李白的另一首诗《行路难》其一进行对比教学。两首诗歌都是李白的作品并且都有一个“难”字,通过讨论,学生了解了这两首诗歌的异同点:一是在内容上,两首诗都是写的世事艰难,但后首多写世道险阻,造成人生失意,最后又满怀信心;二是在写法上:后者象征或比兴的手法用的比较多;三是风格上两首诗都写的雄壮有气势,但相比前者更加突出。通过这样的迁移比较,不仅让学生理解了这两首诗的特点,提高了自己的欣赏水平和文学修养,更重要的是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写法有了一个更全面的了解。

总之,每个老师在教授诗歌时,都要根据诗歌的特点和学生们自身的能力来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以期达到两者之间的契合。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搞灌输式的教学,而要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让他们成为诗歌的主体,这样学生们在学习诗歌的时候,能够融入其诗境之中,因诗之哀而哀,因诗之乐而乐。

猜你喜欢
蜀道难普通班意境
牛心山
当代作家(2023年3期)2023-04-23 23:40:14
开心校园
意林(2021年1期)2021-02-08 08:32:35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科学大众(2020年23期)2021-01-18 03:09:08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破境”而出,向上生长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中华诗词(2018年5期)2018-11-22 06:46:22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中华诗词(2018年2期)2018-06-26 08:47:34
若想成功,就别把路堵上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
人间(2015年22期)2016-01-04 12:47:26
高中普通班“一三五”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