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 瑜 杨 涛
(重庆师范学院)
教师口语课程是培养师范专业学生教师职业技能的课程,对于师范专业的学生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首先应该清楚教师口语课程教学的关键问题,教师口语课程教学存在三大矛盾。
技能训练在教师口语课程中的重要地位,强调了学生只有通过反复练习才能更好地掌握技能,理论学习起着指导作用。但在教师口语课程的实际教学中一直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训的状况。原因有三:一是对教师口语课程的性质认识存在偏差。许多教师认为大学课程应更注重课程的学术水平,而对课程理论作具有深度与广度的阐释,正是学术水平的体现。二是教师自身的素质影响了教师口语课程的技能训练。大学教师的录用更注重教师的学术研究能力,师范专业方向的教师,除少数专业,如体育教师、音乐教师等,在录用时会注重技能水平外,其他学科录用教师时则更注重学术方面的能力,致使许多担任教师口语课程教学的教师缺乏技能指导和示范能力。因指导和示范不到位,更有些教师因担心示范与课程理论要求不一致,所以选择少示范甚至不示范,对学生技能指导也很难做到准确,技能训练往往被理论教学代替。有些大专院校甚至没有专职的教师口语课程的教师,这门课程的教师是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教学质量更是得不到保证。三是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学生通过高考进入大学学习,高考是笔试。虽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有口语交际的课程目标,但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小学几乎不上口语交际课。口语能力一般或较差的学生占的比例很大,学生进行教师口语技能训练时困难重重,这在很大程度上严重影响了学生参与训练的积极性。
课标在第二部分“课程内容和教学要求”中明确规定了教师口语课程的教学内容:普通话训练、一般口语交际训练、教师职业口语训练。每一大部分训练内容中又包含若干子训练内容。在绝大多数师范院校教师口语课程的学时只有36 节,平均一周2学时,这个课时量远远达不到国家教委规定的课时量。课时量不足给教师口语课程的教学带来许多问题。
首先,教师口语课程是一门技能训练课程,课程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掌握教师职业必备的一些职业技能,而技能的熟练程度与训练量呈正相关。每一项技能要让学生全员或者大部分学生能掌握运用都需要占用大量的课时进行训练。由于课时不够,一般情况下,教师在课堂上只是把训练要求及各训练内容讲授给学生听,在课堂上很少或不对学生的训练进行指导,致使学生很难全部掌握这些技能,更谈不上技能掌握的质量了。
其次,由于课时量不足,教学内容被大量压缩,而删除什么、保留什么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因此这门课程虽然有国家教委制订的课程标准,却不能保证所有师范生在这门课程中接受同样的教育培训。
教师口语课程教学内容有三大块:普通话训练、一般口语交际训练和教师职业口语训练。这三部分内容中普通话训练和一般口语交际训练为基础训练,教师职业口语训练为专业技能训练。但相当一部分师范院校将教师口语课程的大部分时间花在普通话训练上。
究其原因:一是国家对师范专业的学生普通话过级有硬性要求,因此教师和学生对普通话训练都高度重视。二是普通话的训练点及训练要求明确、细致,教学比较易于把握。而教师教学、教育的职业口语,甚至基础训练板块中的一般口语要求却不甚明了。三是一般口语交际及教师职业口语都与基础教育教学工作有着紧密的联系,教师的一般口语交际和职业口语具有很强的情境性和生成性,但许多高校教师对基础教育教学缺乏了解,致使训练与基础教育教学实际脱节,教学吃力且显得枯燥乏味,相当一部分教师在教学时多少会有一些回避实际训练的心理存在。
经过反复实践,教师口语课程“一条原则,两块训练内容,三种训练层面”的“一二三”教学模式初步形成。
教师口语课程是技能性课程,具有很强的操作性。课程对学生的操作技能要求很高,课程理论学习的要求相对较低,理论教学在整个课程教学中处于从属地位。“精练的理论教学为指导,高质量的实践训练为主体”的教学原则顺应了课程的特点。
“精练的理论教学为指导”是指理论教学应本着不求系统、精深,但求有用的教学宗旨,不必过多纠缠定义、术语的解释,也不必追求呈现一种完整的理论体系。理论教学主要着力解决基础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职业口语的一般性问题。师范生通过理论学习,掌握教师口语必备的基本理论。
教学口语、教育口语情境性很强,教学时宜结合教育教学实际案例,以创设情境为主,理论指导为辅,让师范生在具体情境中进行职业口语技巧训练。
由于许多师范院校开设了专门的普通话训练课程,那么,教师口语课程可把普通话训练课程作为先导课程,中文专业的学生,现代汉语也应作为教师口语课程的先导课程。在教师口语课程中大幅度减少普通话训练时间,而将基础训练内容的重点放在朗诵和演讲方面,尤其是朗诵。因为朗诵中的重音、停连、节奏及语气、语调既是朗诵的基本技能,也是口语表达的基本技能,提高朗诵技能对提高师范生口语表达技能有着非常直接而重要的影响。
在职业口语训练时,可将教学内容划分成几个训练模块,在每个训练模块中创设教育教学中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境,让师范生在具体情境中进行职业口语训练。教师在训练过程中结合相关理论,对师范生的表现进行导向性点评,将理论教学与操作训练结合在一起。这样的教学模式既可确保师范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又可保证在没有增加课时量的情况下,师范生有充足的训练时间。
三种层面的训练呈现出一种由易到难、由用规则规范口语表达到自由发挥表达的顺序。三种层面的训练与两块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起来,首先应对两块教学内容进行周密划分,制订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
单向表达训练主要内容是一般口语训练和体态语训练。这一层面训练主要针对初上讲台的师范生,训练内容主要是朗诵和演讲,辅以普通话矫正。要求学生做到吐字清楚、音量合适,能根据需要把握好表达的重音、停连,正确调节语速、语气、语调。体态训练则要求做到规范、大方得体、亲切自然,与口语表达的内容相互配合、相得益彰。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层面的训练提高师范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互动交流训练主要内容是职业口语。这一层面的训练最重要的是创设虚拟的教育或教学语境。通过这一层面的训练培养师范生的语言选择能力、语言倾听能力和语言调控能力。语言选择能力要求师范生能根据语境的需要选择词句、表达方式和表达形式。语言倾听能力要求能以尊重的态度认真倾听,并能提取关键信息,以便于作出正确的回应。语言调控能力则是在倾听获取信息后,重新组织调节自己的表达,使教育教学语言更有针对性。
个性语言风格的形成“是教师口语艺术成熟的标志”。在长期的职业口语训练过程中逐渐引导师范生根据自己的表达习惯和特点,致力于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如理性严谨型、幽默风趣型、温和亲切型、优美典雅型。
在这个阶段,师范生必须掌握一些必备的知识,包括专业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等陈述性知识,以及教学方法方面的程序性知识。项目教学的实施是以这些知识的掌握为基础的。师范生技能培训课程中的项目教学实施可分几个步骤进行:
项目教学中的项目任务是课程目标的载体,项目设计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最终的结果是否成功。在这一步骤中,师范生要完成对任务的理解:做什么,运用哪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要达到什么目标。项目的设计应注意几个问题:一是注意项目任务的实践性,设计时尽量使项目任务接近教育、教学的实际工作任务;二是项目任务的综合性,要完成这个项目任务,师范生必须充分运用不同领域的知识与技能;三是项目任务完成中师范生的参与性,设计项目任务时师范生必须全身心投入其中,将自己完全融入“教师”这一角色中,所有的教学设计均按教师教学的实际操作状况进行。
根据前面所设计的项目要求,师范生以独立或小组合作的方式制订工作方案。由于师范生在知识水平、能力、性格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即使是完成同类型的任务,其工作程序、工作方式和工作的进度都可能有不同。因此制订的方案不必要求一致,也不必预设标准方案,师范生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教育或教学方案。判定方案是否合格的唯一标准是这一方案是否与教育教学实际相吻合。
方案实施过程是开放性的。对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师范生必须像一名真正的教师那样独立解决问题。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只作一些提示或点拨。以上课这一项目任务为例,师范生的上课接近于中小学教师教学工作的实际,上课时必须综合运用学科专业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陈述性知识,以及教学技能方面的程序性知识,上课所遇到的问题需要师范生独立解决,对方案实施完成后的评价则完全按照中小学教育、教学的要求进行评价。
教师口语课程的这一教学模式是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它针对教师口语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虽然这一模式还需要不断完善,但相信长期坚持按这一模式进行训练,一定会有助于师范生职业口语能力的提高。
吴雪青.师范教师口语课程训练模式研究[J].考试周刊,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