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峰良
(福建省福安市第二中学)
长期以来,由于受高考升学率的影响,有的学校对体育工作关心不够,特别是对一些体育后进生,家长和老师往往也是抱着无所谓的态度。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近年来体育后进生不断增加,给提高中学生体质健康的整体水平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从提高中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出发,体育教师对体育后进生应认真对待,采取有效、合理的措施,因势利导,提高后进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提高中学生体质健康的整体水平。
1.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参与,达到提高体质健康的效果
人的一切行动总是从一定的动机出发的,后进生对体育教学的积极性取决于他们对体育锻炼意识的认识及对体育课的兴趣与爱好,所以课堂教学内容过程要新颖,让学生感兴趣,因为兴趣是学习的直接动力,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能够极大地调动后进生的学习自觉性,同时能使单调枯燥的训练内容充满生机和乐趣。在许多教学环节上,如教材安排目标的制订、分组、规则、进度的选定及器材的改造、教师的态度、教学环境与氛围等方面,安排得恰当可以激发后进生的兴趣,使后进生能积极地参与练习,达到提高体质健康的效果。
2.提倡搭台阶练习法逐步进步,达到提高体质健康的效果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难免出现部分教材有一定难度或带有一定危险性,我们可以考虑进行加工和改造,在学习同一技术动作时可适当降低难度和起点,并采用小步子甚至后退一步的手段和方法,给后进生搭起进步的小台阶,使体育后进生感到课有所练、练有所获。这样子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一方面能减轻学生练习的压力,另一方面能引起后进生兴趣,使其主动积极地参与,达到提高体质健康的效果。
3.让后进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形成锻炼的良性循环,达到提高体质健康的效果
在教学中,后进生能否从中体验到胜利和成功的喜悦是体育教师应关注的一个问题,后进生积极地投入学习,取得进步,有成绩,则后进生今后能更积极地参与。如果后进生从事锻炼学习没有进步而以失败结束,成功很难再来,那么后进生的努力将会丧失殆尽,其教学效果也可想而知,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应注意把握,让后进生体验到成功,达到提高体质健康的效果。
1.课余锻炼具有更多时间、更大空间,对提高体育后进生体质健康水平效果更好
众所周知,在课堂教学上每周只有两节体育课,其空间又仅限于学校的范围,这无形之中成了限制后进生发展体育的瓶颈。而在课余除正常上课时间外,其余时间都可充分利用,如每日的清晨、课间、下午第四节活动时间、晚上自修之余、节假日,而空间也可以扩大到校外,如社区体育活动、公众体育场所,像登山、野外活动、游泳等一些有意义的活动也可纳入这个范畴。课余锻炼具有更多时间、更大空间,对提高体育后进生体质健康水平效果更好。
2.科学地进行课余锻炼,对提高体育后进生体质健康水平效果更好
有些后进生想利用课余时间在家里或体育场所锻炼,但又不知如何下手。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果教师教给学生科学的训练方法,那么他们的锻炼效果就会好些,兴趣就更浓。所以在课外辅导时应尽量让后进生理解其中的道理和知识,学会通过测试有关指标来评价自己练习的效果。总之,科学地进行课余锻炼,对提高体育后进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效果更好。
3.运动处方对体育后进生进行明确指导,对提高体育后进生体质健康水平效果更好
有些后进生找不到适合自己的锻炼方法和练习项目,体育教师可以根据体育后进生的身材条件、力量、协调、耐力等身体素质帮助他们制订合理的运动处方,指导他们进行体育训练,并长期关注,定期给予评价。关心他们的发展情况,适时为他们调整运动处方,使后进生的锻炼达到理想的效果。有了明确的运动处方的指导,对提高体育后进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效果更好。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后进生在课堂上往往不能将本节课的技术动作掌握清楚,或完成不熟练,而课余体育活动则是体育课堂教学最好的延伸和补充。如果利用课余时间将某些复杂的动作进行再练习,那么对技术动作的认知和掌握将会有很大帮助,对下一节课的学习可接受能力更强,掌握动作更快,能够形成良性的循环。另外,利用课余时间参加课外锻炼,可以从各个方面提高基本身体素质,有了良好的身体素质,课堂上自然容易接受、掌握新技术,很显然如果能够协调好课堂、课余的关系,使这两方面的教育目标一致,时空衔接,功能互补,形成整体体育氛围,这对增进后进生锻炼,提高体质健康水平具有积极的意义。
综上所述,转化体育后进生是一个艰苦而漫长的工作,必须渗透在正常的体育教学和平时课余活动之中。体育教师面对体育后进生时,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不能歧视他们,要注意观察他们的心理状态。在教学中根据后进生不同的类型和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对策,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区别对待,不断培养后进生对体育的兴趣,充分调动他们参加体育活动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使之能有效地提高后进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从而达到提高中学生体质健康的整体水平。
马锦梦.湖北省中学生体质健康现状调查与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20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