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梅英
(陕西省洛南西关中学)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是改变教学中教师过于注重知识的教授,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变学生要我学为我要学、我会学。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整个课堂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相互交流、相互协作,注重构建并获取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和应用知识的能力。我认为探究式教学对于实现新课程理念不容忽视,因为其在教学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传统的教学理念在我们农村学校教师中根深蒂固,教师不是传道解惑,而是在课堂上成为知识传授的机器,学生是知识接收的容器,机械地记笔记、记忆,机械地训练。这种教学只教结果而不教过程,完全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学生已感觉不到学习的快乐。
探究式教学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现状,减少学生和教师的负担。教师在教学中只需把教学内容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设计为一个个探究式问题,让学生自学、交流、协作、共同参与、查找信息,即可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学生知识的建构、过程的分析、结论的形成完全交给学生,教师在课堂中只是组织、指导、帮助、引导学生析疑、解疑,成为课堂的主导。教师与学生平等相处,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对学习内容没有兴趣,就会把学习当成苦差事,长此以往会厌学,甚至辍学。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唤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探究式教学就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作用。如,在“原电池”教授中,可以用这样的情景探究:一位外国夫人,将西红柿倒在桌上用导线连接起来给iphon6 充电的视频,学生看完该视频后,一脸茫然,不得其解,这时教师马上提出:这是什么原因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寻找答案。由于学生都有手机,刚好激发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学生都急于想知道为什么,因此探究知识的欲望增强,兴趣比以前热烈,积极性高涨。
当然探究式教学模式很多,如实验探究式、问题探究式、情景探究式等等,只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善于联系社会生产、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和问题,使学生感到学所有用,学生就会激情洋溢,活跃于课堂。
探究式教学的一般步骤为:提出问题—思考—探索—在讨论分析—归纳总结—应用提高。在学习了“溶液的酸碱性”后,学习“盐的水解”时,教师在课堂上首先提供给学生五种不同酸碱性的盐,然后提出问题:(1)这些盐溶液呈酸性、碱性、中性?(2)如何测其酸碱性?(3)盐溶液的酸碱性与形成盐的酸和碱的强弱有何关系?学生马上通过实验测其酸碱性,讨论分析得出结论:强酸弱碱盐呈酸性,强碱弱酸盐呈碱性,强酸强碱盐呈中性。教师又问这些盐溶液中H+和OH-浓度有什么关系?(4)为什么水电离H+和OH-浓度相等而盐溶液中H+和OH-浓度不一定相等呢?请学生思考交流,学习课本,或查阅相关信息寻找答案。在学生解决了一个个问题后得出是盐电离的离子和水电离的离子结合成弱电解质而使H+或OH-浓度发生变化,这时教师指出这就是盐发生了水解。然后让学生就上面的探究讨论分析,得出结论达成共识,然后从以下问题归纳总结:(5)什么是盐的水解?盐的水解的实质是什么?什么样的盐能水解?盐的水解必须具备什么条件?规律是什么?教师将学生回答的结论板书于黑板上。以体现课堂的重点内容。以上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和应用基础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深化,长此以往定会提高学生学习的潜能,课堂效果得到很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