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德育渗透浅析

2015-08-15 00:53钱拯宏
新课程(下) 2015年9期
关键词:警句德育课文

钱拯宏

(江苏省惠山中等专业学校)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威廉·贝内特曾在他的《美德书》一书中指出:美德教育是每一个人在年少时都应该接受的熏陶,因为它直接影响到成年之后的社会观和价值观;上升到教育层面,就是要在重视智育之前,先树立起德育为本的理念。这一观点在古今中外的学者大家之中似乎有着惊人的雷同。中国古代教育学家孔子也曾说过:“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只有在“行有余力”的前提下,才能进行文化学习。

长期以来,在“唯智主义”思想的影响下,教师过度地关注学生的考分而轻视了对他们人格的培养和塑造,严重地损害了他们的身心健康,背离了素质教育的初衷。那些在师长们过度的呵护下成长起来的独生子女,滋长了诸多如:“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的价值观念。其中有些人甚至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和疾病。因此,教师必须树立学科的德育渗透意识——所谓“百育德为先”,在传授该科知识、技能的同时注重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

一、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语文教材中所选取的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历久不衰的佳作,融文、史、哲、自然科学等诸多学科内容为一体。这些教学内容有许多都渗透了德育因素,教师应努力挖掘这些德育因素,以语言和文化为载体,适时适度地在教学中渗透德育,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到良好的启迪和熏陶。比如,《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以风、雅、颂、赋、比、兴的曲调和表现手法,奠定了伟大民族爱与恨的基调,激励着后人明辨真善美与假恶丑。屈原的《离骚》中塑造的坚持正义、追求真理、不避艰难、不怕迫害、热爱乡土和人民的人物形象,是一个典型的爱国主义形象。

二、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几种方法

1.挖掘教材的思想性进行德育渗透

现行语文教材的课文大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它们题材好,寓意深,利于教师进行思想教育。如果教师在讲授时能充分挖掘教材的思想内涵、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道德素质教育,就可以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例如,《劝学》一文中,作者以“青出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来说明学习和改造的重要性;又用“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事例推论及人,即“君予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过讲解,使学生总结出作者的用意,“人,也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很高的境界”。这样,学生既分析出了文章的论点——学习的重要性,又使他们从思想上提高了认识。文章又用“蚓和蟹”“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等进行正反对照,来论证学习应有的方法和态度,启发他们总结出学习动力不强的现状,进行适时的教育。学生充分认识到:人的道德、知识、才能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坚持不懈的努力才可达到的,从而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运用格言警句进行德育渗透

在人类历史上,曾留下过许多晶莹璀璨、光芒四射的格言,这些格言使许许多多青少年走上成功之路,取得令人瞩目的业绩。现在语文课本所选的许多文学作品,不论诗词、散文或小说,都是古今中外的名篇,不仅有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和独具特色的文学内容,而且往往含有一些文情并茂、短小精悍、意味隽永的名言警句。对于这些闪烁着思想光芒的句子,我们应紧紧抓住,围绕课文提供的语言材料和中心,加以重点分析和讲解。例如《论语》七则中表现礼让态度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表示修身养性的警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表现交友之道的“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都能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十年树木,百年育人。”语文教育中的德育渗透是不能急功近利的,它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不断积累,它应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它要求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树立发展性的育人意识,不断地提高教书育人的素养。通过各种途径采取各种形式逐渐渗透并在此过程中通过大量的语言实践活动内化为学生的一种自我需求。让“学生学会做人”,让“社会和谐发展”。

[1]威廉·贝内特.美德书[M].哈尔滨出版社,2009.

[2]钱雅莲.中学语文教学德育渗透初探[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0(11).

猜你喜欢
警句德育课文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名言警句的神反转
也说诗词警句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背课文的小偷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名言警句要记住
背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