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昕
(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 浙江杭州绿城育华学校)
国际理解教育(Edu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是指世界各国在国际社会组织的倡导下,以“国际理解”为理念而开展的教育活动。所谓的“国际理解”,它的实质就是要以宽容、尊重的态度与别国沟通和共同行动。国际理解实质上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自己能够理解他人;另一个方面则是自己能够被他人所理解。这两个方面都是紧密关联、同等重要的。国际理解最重要的就是对别国文化的理解。在与不同文化的国家和人们交往的初始阶段,许多人往往会采取两种极端态度:一种是对别国文化带有偏见的“嫌恶”,另一种是对别国文化的不正常的“偏好”。前者表现为总认为自己是绝对正确的,以自己所属“集团”的文化作为绝对尺度去衡量、评价一切,对其他“集团”的文化采取憎恶、蔑视的态度。不知道各个“集团”都有自尊和自负所在,都在为自己的优秀卓越方面感到自豪。后者表现为对自己所属的“集团”的文化缺乏信心,“崇洋媚外”,采取全盘接受和简单模仿外来文化的态度。这两种态度都不利于国际理解,是与国际理解的本质相违背的。国际理解教育是以“国际理解”为理念而开展的各种教育活动的总称,因此,国际理解教育的目的是增进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种族、不同宗教和不同区域、国家和地区的人们之间相互了解和相互宽容;加强彼此之间相互合作和交流,以便共同认识和处理全球社会存在的重大问题;促使“每个人能够通过对世界的进一步认识来了解自己和他人,将事实上的相互依赖变成有意识的团结互助。”从其目的来看,“国际理解教育”的更高宗旨,是帮助人们不把外国人当作抽象的人,而是把他们看作具体的人——他们拥有他们自己的文化,有他们自己的理性,有他们自己的痛苦和快乐。教育的使命就是帮助人们在各个不同的民族中找出共同的人性,提倡国与国之间互相宽容、增进友谊和进行合作。在了解国际理解教育的目的和宗旨的同时,需要进一步认识国际理解教育的本质特征,这样才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实践这一教育理念。
国际理解教育不仅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历史,尊重异文化,在彰显本国民族特性的同时更应该消除狭隘民族主义。国际理解教育应强调真实的方法有助于使人们承认“人类各群体、各国人民、各民族、各大洲并非都一样”,从而“迫使我们放开眼界、接受差异、承认差异,并认识到其他人民也有一种丰富的和有教育意义的历史”。
我国的国际理解教育在实践和理论探索上都相对起步较晚。然而,随着中国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国际化程度的提高,21 世纪以来我国在国际理解教育的实践、课程开发及理论研究方面都有较快的发展。张良才对国际理解教育的定义进行了界定,认为“所谓国际理解教育,是以培养具有多元文化共存、人与人之间相互依存的地球村村民所具备的资质为目标,以实现共生和公正为目的的全球化教育”。北京师范大学的董奇教授从外语、科研、教材、初级教育、学校角色五个方面对我国开展学校国际理解教育的路径进行了深入探索。北京教育学院的李晶教授提出了先导研究、教材建设、体验教育、师资培养及其他课程渗透的五个步骤。就中国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而言,在国际理解教育开发课程、学科渗透等方面有一定数量的研究成果。其中,不乏某些学校实践经验的归纳和总结。
综上所述,国际理解教育在各国的实践及理论研究都有较快发展。在国际化大背景下,加强我国学校国际理解教育将是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因此,各地如何结合本地区优势,研究、推进国际理解教育是培养全球化下国际型人才的必要途径。
学校从2004年开始组织开展了大量的外事活动,从简单的学生交流接待、出访,到目前为止拥有十二所国际知名的海外友好学校、三个国际化的办学形式(德国方向、美澳方向、香港方向)、数届丰富而高端的(国际)教育学术交流活动(校长论坛);大量国际互访活动(每年1200人/次海外教育来访和200/次的出国交流);具备跨文化教育能力的教师队伍(外事委员会多次获嘉奖)。
从2009年起,学校不断探索,结合培养深厚文化素养的育人目标,总结出了国际理解能力核心课程的学生培养思路:即通过四类选修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
国际理解教育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国际理解能力,从实践层面看,即尝试培养一种对不同文化的包容、理解、接受和对话的能力,贯穿始终的是强调多元共生的和谐价值观体系。国际理解能力就是以理解和领悟为基础,对各种不同价值观、不同思维方式、不同语言方式和不同行为方式间跨越穿梭及其相互关系进行思考与把握的能力,实质就是跨文化交际能力。
学校国际理解能力课程群旨在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理解世界的多元性,学会共处、学会合作,具有国际责任感和全球意识。内容上包含:对本民族文化传统的认识与弘扬;对不同文化的尊重与理解;国际交际与沟通技能的培养与训练;经济、法律等国际规范的学习与运用;对国际关系的理解与把握;“世界公民”视野与胸怀的培养等多个方面。
国际理解能力核心课程对知识拓展、职业技能、兴趣特长和社会实践都有一定的要求。鉴于跨文化素养本身的特性,需要通过大量实践、交流来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以本学年为例,涉及培养跨文化素养的核心课程有20 余门,举例如下:
知识拓展类:俄语、韩语、日语、德语等。
职业技能类:篆刻、剪纸、西点烘培、西北面食制作、酿酒等。
兴趣特长类:原声影视英语配音和赏析、英语戏剧表演、模拟联合国、英语演讲与辩论、走遍美国、跨文化交际活动策划、跨文化交际礼仪培训、学说杭州话等。
社会实践类:国际文化节系列活动、五一大规模国外友校出访、新加坡领袖论坛、国际华语辩论赛等。所有课程互相补充,缺一不可。
学校目前已培养出一支卓有成效的学生外事队伍,在各类外事工作中得到好评,尤其是在出访、国际竞赛中备受嘉奖,这些成绩与国际理解能力课程的培训密不可分。在四类选修课中,外事委员会专门负责跨文化交际类的课程开设,尤其是近两年,得到了浙江省教育厅、市教育局、浙江大学等学术机构的大力支持,学校集合所有外事力量,通过数据分析、问卷调查、模拟场景、项目汇报、表彰评比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礼仪培训,帮助学生培养跨文化适应能力。
综上所述,在科技与信息迅速发展的今天,世界已融为一个整体,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都与国际社会密切相关,自然、社会、人、教育共处于世界这个大系统中,它们是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学校教育只有引导学生积极面向世界,才能促进学生认识与理解世界,走向世界。而只有更好地开展国际理解教育,才能让中国的青少年更好地认识世界、理解世界,从而走向世界。
[1]李湘宁.工程光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康长运,何成刚.论历史课程中的民族主义与国际理解教育[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4(03):5-10.
[3]陈红,何妮妮.试析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国际理解教育[J].课程·教材·教法,2010,30(02):72-77.
[4]王涧.中国大陆中学语文教科书中的国际理解教育[J].课程· 教材·教法,2012,32(03):79-85.
[5]孙维华,王艳玲.小学英语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开发[J].中国教育学刊,2009(09):6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