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力晖
(福建省泉州第六中学)
教师将闽南文化引进初中美术的教学,引导学生参与传统文化的传承,培养学生对本土文化的了解与喜爱,使学生在学习技能的同时也了解闽南文化。初中美术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美术知识和技巧,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让学生在课堂中掌握泉州刻纸的知识和技能,增加对泉州历史文化的了解。
美术作品并不是孤立创作的,它们是在特定的历史文化中精炼出来的。泉州刻纸始于唐代而盛于宋代,泉州在南宋成为世界第一大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人文荟萃,文化昌盛,中西文化在这里交流汇聚,成就了具有一体多元特征的闽南文化。泉州刻纸造型纤细秀丽,线条流畅。泉州刻纸最终演变成独立的艺术形式,是民间艺人李尧宝经过长期艰苦探索,从劳动实践中继承并发展的民间艺术。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创造出立体的刻纸艺术,进一步提高了刻纸的艺术水平。
李尧宝刻纸艺术,需要代代流传下去。我校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李尧宝刻纸传入校园,成立了“泉州李尧宝刻纸艺术传习班”,传习班的成立标志着这项独门手艺开始由“家传”走向“校传”。为了开展好刻纸传承教学工作,我校从教师培训开始,让教师先学会刻纸技能,熟练运用刻纸符号表现刻纸作品。邀请李尧宝刻纸第三代传承人黄丽凤老师前来为我校全体美术教师进行刻纸技艺的培训,经过一个暑假的培训,教师已经掌握基本的刻纸技法。为了提升教师对刻纸艺术的创作,再次组织全体美术教师前往李尧宝刻纸工作室学习,学习到更多的刻纸技法和创作方法。
经过一年时间的搜集整理资料,全体美术教师的共同努力编写完成校本课程《刻纸》的传承教材。把教材分成三个单元,分别为第一单元:传承—保护。第二单元:传统—基础。第三单元:现代—创新。教材的编写完成标志着我校刻纸校本课程的完善和有序的实施。全体美术教师力求把刻纸艺术的纯朴美传达给广大师生,我校开展形式多样的刻纸传承教学活动。形式一,每学期安排四课时的校本课程《刻纸》教学,把刻纸校本课程的教学活动安排在教学计划中,让每位学生都了解并掌握泉州刻纸艺术的知识和技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校园中得到持续有效的传承。形式二,学校的第二课堂——刻纸兴趣小组,进一步挖掘李尧宝刻纸的特长生,为培养刻纸传承人做准备,学生表现了自己喜欢的刻纸题材(水浒人物、动漫人物等)。形式三,学校成立“玲珑刻纸艺社”,让学生走出校园,把刻纸艺术推向社会。每年正月前组织学生在社区、书城、公园、文庙举行“刻纸送市民”广场活动,为市民们的家增添节日的喜庆,受到广大市民的热情参与和一致好评,加深市民对泉州刻纸的喜爱和了解。形式四,每年三月份校园艺术节中的刻纸大赛,通过比赛检验和展示学生刻纸的技能,激励学生对刻纸的信心。形式五,用学生刻纸作品装饰校园,从而提升校园美术文化建设。
在美术教学中弘扬民间美术,是对传统艺术的保护和传承。泉州是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美术教师要善于挖掘和利用它,引导学生参与传统文化的传承。让学生学习和了解闽南文化,加深理解东亚文化之都——泉州的传统文化魅力,增强学生对闽南文化的保护意识,把美术课从学习技能和知识提升到文化品位上。由于实施校本课程教学的时间有限,学生以刻纸技能学习较多,忽略了对本土闽南文化的了解。经过美术组全体教师的探讨研究,我们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从单纯的技艺学习提升到人文素养形成的层面上,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民间艺术。
在传技艺提升到传人文的研究中,我们把传承本土民间文化既当作教学又当作一项课题研究。针对性地开展课题研究,从课题一《泉州刻纸校本课程有效实施的实践研究》,普及学生对刻纸技能和知识的学习。课题二《泉州刻纸校园传承研究》,使刻纸教学持续有效的实施。到课题三《传技艺更传人文——以泉州刻纸校园传承为例的实践研究》,将校本课程刻纸艺术从技能传承的实践研究,提升到文化知识的传播。课题实施完成“闽南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知识”问卷调查及数据分析,问卷调查包含了闽南建筑文化、宗教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闽南民间谚语(俗语、俚语、歇后语)、蟳埔女与惠安女的服饰、泉州花灯(刻纸料丝、彩扎、针刺无骨灯)艺术美、泉州古民居艺术、泉州古街巷文化艺术、泉州趣味地名、泉州古牌坊、泉州古桥文化等,增长了学生对闽南文化知识的了解。
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身边的闽南文化,把刻纸技能和闽南文化资源引入到课堂中,增强学生了解艺术、历史、社会、文化的关系。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刻纸作为课题来研究,增强学生参与地方文化的传承与交流,采用美术的表现形式传递闽南文化的情感和思想,促进学生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培养学生美术技能知识和人文精神。
[1]美术课程标注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05.
[2]罗枫.中国剪纸技法[M].金盾出版社,20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