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临城县东镇中学 赵红现
每当上作文课写记叙文,总有些学生眉头紧锁,左右犯愁,不知如何下笔,即使老师再提示,他们也只能东拼西凑,随便应付,那么,如何帮助这些基础差,怕写作学生的作文水平日渐提高呢?教学实践告诉我:应该从自己最熟悉、最动情的东西写起。
学生们可能会有这种体会:写作文,凡是碰到一个好题目,涉及的是自己平时熟悉、关心的东西,可写的内容就多,而且也容易写;相反,写起来可就费劲了。比如老师要求写“母爱”,有些同学与父母朝夕相处,能时时感受到母亲的关怀,甚至还有难忘的经历,写起来自然得心应手,左右逢源,而有个别学生身边没有父母的陪伴和温暖,甚至家庭缺失,当然他们也就对母爱没有什么深刻的印象,写作时也便无事可叙,无感可发。可见,写自己熟悉的东西非常重要。
熟悉的东西是我们写作的对象和方向,但如何将自己熟悉的东西写得具体形象呢?我认为还得从两个方面努力:
其一,留心观察,让熟悉的材料写具体。我们应该养成平时留意生活、观察生活的好习惯,做生活的有心人,这样才能使生疏为熟悉,使我们对熟知的事物了解得更全面,认识得更透彻,大脑中就会储存大量的素材,写作时信手拈来。同时,还可以练习写《观察日记》把自己看到的、觉得有意义的事,用三言五语记录下来,积累起来,当写作时,翻开看看,那么,一件件事情,一暮暮情景就容易回忆起来,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去选材,这样写出的文章才言之有物。
其二,丰富词句,使熟悉的材料写形象。
我们平时要在文辞上下功夫,勤动笔、多动脑,将自己遇到的好词妙语佳句抄下来,常翻多看;将一些修辞手法、文言句式、说明方法、辩论手段及其例句等写下来弄懂用熟,这样在写作时,用它们去表达就会使言之有物的文章形象生动,笔下生辉。在教学中我就要求学生们身上时常携带一支笔、一小本,将日常生活中自己所听、所见、所感的有用的素材记下来,闲暇时多翻看常回想,有机会我还组织学生之间彼此交流、共同分享各自的素材,这样坚持不懈,学生的写作水平有了显著提高,我的语文教学也深受其益。
文章不是无情物。很多同学所以动笔,主要是心灵受到某种冲击之后,感情才流于笔端。的确,一篇为人称道的好文章,往往渗透着作者真挚深厚的感情,那么,我们如何通过具体熟悉的材料将作者的情感传递给读者,并给读者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和震撼力呢?
我们作文的时候应该善于从往日经历中挖掘和捕捉最动情的瞬间,把这种瞬间写得细上加细,我们就称这一处为细节,这样,文章就有了亮点,而这一亮点正是作者最动情之处,把这一小情节写细,就能使读者仿佛看到了激动人心的时刻,就能捕捉到作者此时此刻的感情。例如朱自清与父亲相处,共同经历的事肯定很多,但他在《背影》中只选取车站送别这一幕场景来写,极力渲染父亲臃肿蹒跚的身体攀过月台的背影。就是这个背影,触动了作者心中的感情,对作者产生了强劲的冲击力,所以作者观察得细致入微,描写得具体真实,也正是作者具体描绘的这一处细节,让读者们深切感受到一位普通父亲的高大形象,一位处境艰难父亲的爱子深情,作者和读者的感情产生了共鸣。
景物描写,既能增添文章的美感,又能传递作者的感情,是表达的重要手段,例如在《乡村的风》中,作者描绘了乡村里许多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景物:“你瞧,那晚风中的炊烟,怎么看都像是一幅悬腕挥就的狂草,云烟乱舞,该虚的地方虚,该实的地方实,那是我们在卷和纸上无法做到的,可谓真正的‘天书’了。”“莲荡也是,一阵风吹过去,一阵风又吹过来,满荡田田的莲叶便乱了。乱是乱了,却乱出了味道。”“随着黄叶随风飘逝,树上那些平时看不见的鸟巢,一个一个都露了出来,远远看去,恰似一个个黑色的音符挂在枝柯上……”。从这些描写中,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对乡村的风的剪不断的情怀,对自然环境下的乡村的热爱,对给予自己温情的故乡的留恋。作者也正是通过这些景物描写,将自己的感情活灵活现地传递给了读者。
有时,在写实的基础上,适时地插入恰当的联想,也能很好地把感情表达出来。例如《散步》中“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绿芽也密了;田野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使人想起一样东西——生命。”作者由对初春的赞美联想到对生命的感叹和对亲情的抒怀,由物及人,联想到孩子会像新芽一样一天天长大,母亲会像小草一样慢慢老去,作者将自然界事物的和谐共融、一家三代的互敬互爱、一个男人的担当从字里行间巧妙地渗透了出来,使读者能很好地体会到身处其境的情感,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写文章不仅要写最熟悉的东西,而且要写那些打动过我们心灵的东西。心灵,只有经历过颠簸与震荡才能成熟;文章,只有渗透着泪与笑才会获得真的生命!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留意身边事物、捕捉精彩瞬间,他们能写出来的东西,相信你也一定能写出来。
[1]许俊文.乡村的风.发表于《新华文摘》
[2]《初中语文课文分析集》第二册.第九期.广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