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浦江县中余乡中心小学 丁燕燕
小学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有着天生的好奇心,他们对身边的事物都想一探究竟,这一特性在培养他们的兴趣方面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教师们应当在课堂上观察学生的好奇心所在,从而让学生们的好奇心慢慢转变为兴趣,让他们明确自己的兴趣方向,为他们以后的道路做一个更好的铺垫。一旦学生对某项具体的内容产生浓烈的兴趣,那么随之而来的必将是这名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强烈的求知欲望,随着其对知识的掌握越来越深入就会有对其他道路的各种尝试,而探究能力往往就在这些尝试中培养出来。
除了从好奇心的方面下手,我们还可以增设课堂趣味活动来吸引学生的眼球,来帮助学生培养兴趣。比如,讲到一些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时,我们可以让他们进行分组讨论或者上台来做演讲,通过这些活动式的上课方式,学生们不仅可以对所学知识有一个自己的思考,而且还能在讨论和交流的气氛中对小学科学课堂产生更浓厚的兴趣,这样兴趣带动探究的思维,就会导致他们探究能力的显著提升。
另外,对学生的鼓励与支持也是必要的。鼓励和支持学生不仅能营造良好的师生情谊的氛围,还能增长学生学习的信心。学生在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后往往信心满满,一股脑地进行知识上的探索,但这时候往往就是问题出现的时候,有的学生意志不够坚定,恋上了其他与学习无关的东西,有的学生则是慢慢忘记了兴趣,渐渐觉得无聊而不再专注,更有一些学生因为理解不了所学知识而丧失信心等等,为了避免这些情况的发生,教师所要做的就是鼓励和支持,给予学生们信心和安慰,这样他们才能有保持感兴趣的心态,从而能更好地进行探究意识的培养。
有了探究的思想,则往往会带来质疑的声音。摆脱传统就要对传统进行探究和质疑,对新思想保有猜测。传统课堂教育中,教师一字一句讲、学生默默听的上课模式往往会造成学生的思维定式。所以,作为一名教师,应当要求学生跳出自己的思维,发挥想象。而每当你遇到自己的学生有这样的思想与质疑时应当极力鼓励他保持质疑与猜想并寻求出答案。其实,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培养学生提问质疑与猜测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质疑”是一个开端,它继而带来的是对新知识的渴求,慢慢地还会使学生自发地产生追求新学问的动力,也就是说,学生对知识的渴望,自主探求性很大部分都源自于“质疑”。而“猜测”则更体现出学生对新事物的一种预知,这种预知或对或错,但却值得一试,失败了是一种宝贵的尝试,成功了就能成为一种创新。古人说得好“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所以,我们不仅不能忽视学生的每一个疑虑,反而更要鼓励他们去提问、去猜想。
例如,当我讲到《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时候,我不会从一开始就把答案告诉学生,而是在课堂上让他们去发挥想象,去对这一问题作出猜测。继而我通过让他们触碰发出声音的物体,来进一步确信或重新思考自己的答案,如自己说话的喉咙,以及发声的音叉等等,这样一来,学生们就能很明白地知道声音是通过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当然,光有对某些事物的兴趣与质疑是远远不够的,一切的技能都要建立在基础知识的累计之上,唯有学生们对课本知识的熟练掌握和对课外知识的拓展积累,他们的探究能力才能有所提高,才有资本去探究。所以,教师可以在要求学生掌握课本知识的同时,每天都让同学分享一些课外知识给班上的其他同学。比如,每次上课时间的前15分钟可以用来让学生们轮流分享一些课外的科学知识,可以是一些自然现象、生物规律等等。慢慢地,随着学生每天自己对课外知识的积累和在课堂上的听讲,他们才有足够的知识底蕴去做一些问题上思考,有能力去搞一些探究。
另外,老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把自己所知道的一些常用知识与学生交流,让他们的基础知识得以积累的更多更全面。当然,积累知识不是在于盲目的走马观花,而是讲求精细与准确的记忆,学生与教师面对面交流可以让学生有更深刻的记忆,从而学生的探究能力便会越来越高。
教师的活跃思维也对小学生的探究能力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其实,很多教师在多年的教学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讲课模式或者说是上课的习惯,而正因为这种习惯,有可能会给学生造成思想上的禁锢。可能是教师经常讲到的一些观点或是一直举例的事件所反映的某种思想,这些观点和思想一遍遍地重复的灌输给学生,他们便会记住这些他其实并不是很明白的东西,从而限制住他们的思维。所以教师在上课时也应当注意思维的跳动,不要老讲一些“死”的东西,而要把课上“活”起来。与此同时,教师也要发挥出自己的探究思维,用自己的探究来带动学生的思维的活跃度。
总而言之,在小学科学的教学中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猜疑能力,并需要教师对他们进行鼓励,实现探索能力的培养,进而才能有效提高学生们的探究能力。
[1]李静.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方法.杂文月刊(学术版).2015年3期
[2]孔丹.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途径.小学科学·教师版.2014年.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