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燕
(江苏省武进中等专业学校)
长期以来,公开课一直被我国中小学当做促进教师交流、深入教学研究,传递先进理念、推广教学经验的有效载体。而今,公开课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在实施过程中正不断变味,表现出“表演”“假唱”“作秀”等特征,不断面临着被质疑甚至“打假”的命运。公开课的这种状态正在变味,正在成为束缚教师专业成长的桎梏。本文试图通过对以下几个方面的分析,引导公开课向“真实”回归,为推进新课程改革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现代汉语词典》对“公开”的解释是“不加隐蔽,面对大家(跟秘密相对),使秘密成为公开的。”公开课,泛指开放课堂,同事、同行、家长、领导或专家等进入课堂听课;特指有组织的、有一定规模的、有特别准备的课堂,它主要包括三种类型:示范型公开课、研究型公开课、竞赛型公开课。
首先,公开课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具有特殊意义。对上课教师而言,课前精心准备、向专家与同行请教,课后经历反思,听到各种声音的评价,特别是专家的客观评价。这样上课,教师通过活生生的课例,可以辨析自己的成功与不足,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对参与备课、听课、评课的教师来说,课堂教学能力方面也有着很大的收益。其次,公开课有利于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改革是教学中永恒的主题,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的变化,课堂教学的策略需要与时俱进,不能原地踏步。公开课的展示、学习、比照与研讨,汇集众人之力,通过信息交流,转变落后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能够更有效地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现行公开课的“失真”现象有:(1)“演课”代替“讲课”,已成为心照不宣、无需公开的游戏规则。在公开课中,课堂等同于舞台或剧场,上课变成了“教案剧”。如某教师在公开课前嘱咐学生,当老师提问时,会与不会回答的学生都举手,会的举右手,不会的举左手。(2)“伪”讨论。为了表现学生的合作讨论学习,不管问题难易程度,是不是适合上课讨论,老师安排学生分组讨论,几个学生立刻围成一团,教室里讨论声顿时鹊起,待几分钟后,教师一声叫停,答案出来了。至于学生讨论是否有效,是不是考虑到每个学生的个性学习,往往就忽略不计了。(3)为信息化而信息化。有的教师为了追求饱满的上课内容,课前让学生通过微信、网络平台或导学案钻研新课知识,试问进职校的学生有多少能够提前自主学习并能解决较难的问题?有的老师课上大动干戈采用过多的多媒体,让人眼花缭乱的多媒体课件牵着教师的上课节奏与学生的思维,结果课后有的学生连基础知识题都必须模仿例题的解答去完成,更不要说创新思维了。
上述病症严重败坏了公开课的声誉,降低了公开课的实效。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情况呢?究其主要原因:(1)执教者对公开课评过于重视。执教者平时致力于课堂教学工作,期盼着公开课向同事们展示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与风格,而听课老师往往用放大镜寻找授课中的不足与欠缺。执教者为了获得好评,对得起观众,往往做大量的课前准备工作,有时向网络学习,有时向同行学习,甚至对学生进行新知识预授与彩排,结果丧失了自己本来的教学风格,课堂教学效果反而不理想,课堂中还出现很多失真现象,同时缺乏课堂师生的机智生成与灵光闪现。(2)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与专业能力的欠缺。执教者往往对公开课期待过高,以至于压力过度而失去了常态的自信,上课过于紧张,思路放不开,课堂上一旦出现突发事件,就不能灵活机智地处理,因此就出现上课前“背课”而不是“备课”。另外,“教无定法,教无止境”,教学的确是一门艺术,教师的专业素养、人格魅力与科学的教学方法等是值得教师一直追求的目标。
简单的评价是非并不能真正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在教学中可以借助问题探讨,让教师自己比较、判断,哪一种教学策略更具有实效。评课的组织者可以预先确定好若干个研究主题,如新课导入、环节的衔接、启发的艺术、信息技术的应用、问题的设置等,要求执教者、听课者结合课程的评价指标,借助本课堂的案例进行研讨。“众人拾柴火焰高”,这种“真实”的交流会使每个教师都得益匪浅,这才是本着真实问题探讨的研究态度去评价一节课,而不是用完美的要求去评价它。采取这样的策略,执教者就会把精力放到课堂教学的艺术上,而不是浮于华丽的外表,也就不会出现精心的彩排,课前让学生把知识搞懂等现象了。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在较短的时间里上好公开课,教师必须具有扎实的基本功。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认真地对待每一节课,注意教学资料、教学经验的积累;在课后,坚持做教学笔记,对讲过的课要回顾、分析、总结:因为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应及时将引起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做法记录下来,以备后用;古文人云:“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如实的记下失误点,进行分析与总结,及时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将欠缺的地方加以改进才能少犯错误;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参加学术交流活动,逐渐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俗话说,“胸有成竹”,通过平时的积累与努力,教学风格受到学生的支持与欢迎,教师自己也乐教其中,当然上公开课也就基本不会出现差错。
虽然说,“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把公开课上好的教师不是好教师”,但是这应该用于平时的激励,真正踏上公开课的讲台就应该卸下包袱,一门心思把课上好。否则心理压力越大,课就越放不开。课堂上要把注意力放到学生身上,观察学生的反应,捕捉学生的细微表情变化,随时调控上课的问题与进度。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课堂中乐于思考、会学、学会,这才是判断好课标准的基本原理,也正是执教者所要追求的。
[1]余文森.公开课再认识[J].中国教育报,2006(06).
[2]吕星宇.论一堂好课的标准[J].教学与管理,2010(02).
[3]陈旭,张雪艳“公开课”执教者的心灵困境与突围[J].教育科学论坛,20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