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南陵县滨玉新村幼儿园 张 贇
陶行知指出:“人是一个整体,德、智、体、情、意诸要素是互相渗透,不可分割的。”生活即教育。《纲要》也指出“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的环境。人们还常会感到疑惑:孩子不识字,怎能阅读呢?其实对于年幼的儿童来说,只要是与阅读活动有关的任何行为,都可以算作阅读。如用拇指和食指一页一页地翻书;会看画面,能从中发现事物的变化,将之串联起来理解故事情节,读懂图书;会用口语讲述画面内容,或听老师念图书文字等等。对于幼儿早期阅读的教育,应该是终生养成性的教育,阅读是将要伴随孩子一生成长的活动,早期阅读并不在于单纯发展孩子的阅读能力,还要让孩子通过各种途径,接受各种信息,形成看、听、读、写一整套的养成性教育,为幼儿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对于培养小班孩子的早期阅读能力是很有必要的。
从“趣”入手,指导小班幼儿的早期阅读活动。兴趣问题情境游戏多方位激“趣”阅读,我们发现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小班幼儿独立看书时,注意力持续时间不超过3分钟,看书无目的,不会讲;其次,大部分家长将看书简单化,等同于背诵唐诗、智力问答、智力小测验等活动,过于机械化和智力化,同时,对小班幼儿的发展状况不了解,对幼儿讲述要求过高,人为地制造了障碍,使幼儿不知如何讲,不敢讲,另外,一些家长用书打发孩子,把书当成自己免受打扰的“工具”,导致幼儿对书反感;再次,教师由于工作繁忙,有的图书角成了摆设,有的则放任自由,缺乏必要的管理和引导。
透过以上种种现象,我们认为:如何更好地指导,以挖掘图书潜在的价值,让小班的幼儿喜欢看书,并从中获得乐趣,为他们一生亲近书的行为奠定良好基础是至关重要的。为此,我们决定从自身做起,探索在培养小班幼儿图书阅读兴趣中,教师该如何行之有效地指导。以下是我们探索过程中的几点体会:
1.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幼儿的求知欲。
这主要是指在读物内容与幼儿求知心理之间,通过问题的创设来制造一定的悬念,将幼儿的注意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如“宝宝想睡觉了,可是他只能睡在玩具箱里,这是为什么呢?我们来看看(书)吧!”“小象出门去旅行,回来后,却怎么也走不进原来的房子,这是怎么回事?”创设问题情境要注意问题小而具体,有趣或特别,以吸引幼儿倾听教师讲述书中的故事。
2.把阅读过程变成一种游戏。
对孩子来说,阅读并非成人意义上的看、理解的思维过程,它更像一种游戏。因此,在让幼儿手拿书本翻阅时,从幼儿的特点出发,我们把过程游戏化。如“跷跷板”的故事:“公园里有一个跷跷板,谁来了?(小熊)小熊一个人不能玩,怎么办?(思索、交流,翻一页)谁来了?(东东)小熊和东东玩跷跷板吗?(不能)为什么?还有谁来了?(继续翻阅)……”引导幼儿关注图书,让幼儿自己翻书,寻求答案,阅读内容。这是一个游戏过程,孩子是寻宝者或发现者,而书中的角色和剧情就是宝藏。这样孩子的兴趣被激发了,体验到了看书的趣味。
3.利用兴趣的迁移。
刚开始孩子可能不喜欢阅读,但他总有自己喜欢的事物或活动,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地把孩子对其他事物或活动的兴趣转移到阅读中来。如:孩子们对于中央七台的“天线宝宝”节目很感兴趣,只要一提到天线宝宝,大家都会兴奋地讲个不停。我们就利用这孩子感兴趣的话题,找来了“天线宝宝”系列丛书,很好地激发了幼儿的阅读兴趣。
孩子们看的书是哪儿来的?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绝大部分是父母买的、选的。有的孩子参与了购买图书的过程,但仅是旁观者,大权掌握在父母手中。有的则从来都是父母负责买,孩子负责看。我们觉得很可惜,因为家长错失了一个可以从内部心理激发孩子阅读兴趣的机会。孩子们对于自己做的,买的东西特别珍惜,那么为什么不让孩子自己买书呢?在实践中,我们请家长在孩子入园时,为孩子准备好钱,然后在老师带领下一起去新华书店买书,孩子自己选书、付钱、取书,整个过程由孩子独立完成。事后,家长反映孩子对于自己买的书特别珍惜、宝贝。相对的,也从内心对图书产生了移情作用。
1.多种语言。
小班幼儿在图书阅读过程中由于受年龄限制,往往会看,能懂,但却不会表达。通过观察、分析,发现传统的以语言符号为判断标志的观点,阻碍了幼儿的表达和沟通,使孩子不知怎样表达,也没有信心去表达他们有能力表达的内容。所以,针对小班幼儿特点,我们以人类特有的语言符号,结合动作、手势、姿态、表情等其他表达方式,启发和鼓励幼儿用“多种语言”来表达表现,提高幼儿的自信心,以支持他们的图书阅读行为。
2.我来讲。
在幼儿愉快运用“多种语言”表达表现的基础上,我们适时地加重了“讲”“说”分量。从教师范讲入手,以简单的几句话勾勒图书内容框架,降低难度,减轻幼儿的心理负担,让幼儿明白,原来讲个故事这样就可以了;接着又从外部奖励——贴有趣的卡通粘纸入手,激发幼儿“讲”的动机;又将幼儿讲的故事真实记录,并展览,通过家长、幼儿园老师、小朋友的关注形成合力,成为幼儿“讲”的动力。至此,借助外部手段,化外需为内需,以“讲”促“看”。
每一个孩子的发展水平是各不相同的,前面我们已经提到了制定阶段目标来进行因材施教。但是,为了进一步促进每一个幼儿的发展,在摆放图书过程中,我们也尽量涵盖每一发展水平的幼儿。每次提供新书,都把新书人手一册放在图书架上供幼儿自由阅读。一段时间后,逐步减少幼儿熟悉的图书,同时逐步增加程度相近而内容不同的图书。这样书架上始终有幼儿熟悉的、不太熟悉的和不熟悉的三种层次的图书,以保持不同水平幼儿的阅读兴趣。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M].2002
[2]张明红.幼儿语言教育[M].{H}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
[3]周兢.学前儿童语言教育[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3
[4]林泳海.幼儿教育心理学[M].{H}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5]林剑萍.幼儿早期阅读探索[M].{H}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6]张静.幼儿园如何开展早期阅读.幼教新视野[J].2010.01
[7]韩映红.不同阅读方式对5~6岁幼儿阅读效果的影响比较.学前教育研究[J].2010.09
[8]姚志娟.早期阅读——架起幼儿语言发展的桥梁.幼儿教学研究[J].2010.08
[9]陈思.早期阅读活动目标的制定策略.幼儿教育[J].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