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活为核心的启智学校课程设计与运作

2015-08-15 00:45谢立瑶
现代特殊教育 2015年21期
关键词:康复训练生活活动

● 谢立瑶

自2004年起,广州市越秀区启智学校实行“零拒绝”,导致教育对象发生很大变化——学生残障程度严重,且以中重度为主;学生残障类型多样化,涵盖智障、脑瘫、自闭症、多重障碍。教育对象的变化,势必引起教育模式的变革。在个别化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我校从2004年春季开始全面启动课程改革,开展了社会适应、康复、职业高中、学前融合等课程及其运作模式方面的探索,逐步形成了以生活教育为核心、跨专业整合的课程与运作模式。

一、以生活为核心的课程

学校实行核心课程与辅助课程相结合的运作模式。生活适应是培智教育的重要目标,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生活技能是教学重点,因此生活教育是学校的核心课程。辅助课程是基于学生功能性活动所需但其能力不足而提出的,包括补救性的康复训练、支持性的康复服务和认知康复的辅助。其中,补救性的康复训练主要针对年龄较小、有一定发展潜能的特殊儿童,以减少由于其自身能力缺陷造成的日常生活中的障碍。支持性的康复服务是指因学生参与日常活动时遇到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解决的困难,而根据不同学生、不同活动的需求提供的支持服务,如沟通技巧的辅助、行动能力的辅助等。认知康复的辅助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认知补救教学,以增加学生参与日常活动所需的知识,提升其听、说、读、写、算等能力;二是在学生参与日常活动时提供辅助策略,使其更容易完成,如购物时提供计算器等辅助工具,或者穿袜子时改变一般的程序。

二、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教育重点,设计阶梯式的生活教育课程

(一)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教育重点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发展需求,各年段学生的教育重点也有所侧重,以使智障学生逐步适应日常生活。

1.低年段:自我认识和配合他人

低年段(学前、一至三年级)学生大都处于6—10岁,大部分学生入学前没有接受过特殊教育或教育效果不佳,各领域还有一定发展空间,因此以发展学生“自我认识”和“配合他人”的能力为主要目标,主要将学生培养成为情绪稳定、个性温和、有很好的自我认识、能配合别人动机和意愿的“好照顾”,为成为“好家人”打好坚实基础。其中,“自我认识”指学生能感知自己身体各部分,能控制自己的动作,有稳定的情绪,能了解自己与环境的关联,建立归属感,如了解自己的资料、物品,学校的资料、物品等。“配合他人”指能在生活或学习活动中听从指令,服从要求,逐渐建立日常作息等规律。

2.中年段:自我照顾和家务助手

中年段(四至六年级)学生大都处于9—14岁,此阶段着重培养学生学会自我照顾、在短暂时间内安全独处、参与家庭活动并能协助家人完成相关家务等能力,从而提升他们的生活品质,向“自我照顾”“家务助手”方向迈进。其中,“自我照顾”指能了解与自己相关的信息,如姓名、家庭住址、父母姓名等;日常生活能自理,包括完成个人基本的身体清洁、进餐和就寝;具备基本的金钱概念和安全知识。“家务助手”指在家人进行烹饪、居家清洁和整理等活动时能协助完成部分工作,即成为“好帮手”。

3.高年段:家务主力和社区活动

高年段(七至九年级)学生大都处于12—16岁,此阶段着重培养学生独立处理日常家务活动及参与一般社区活动等能力。除生活适应的知识与技能教育外,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及管理、规划活动的能力,为他们下一阶段的生活和工作做准备。“家务主力”指学生能独立完成家庭中日常活动,并能从时间、空间、人力等方面对这些活动进行合理规划和安排。为让学生更好地居家生活,教导一些相关的、重要的社区活动技能是必要的。

4.职高班:在一定支持下独立生活和工作

职高班学生大都处于15—20岁,此阶段着重培养学生规划日常生活、适应一般的职场环境、完成工作任务等能力,以发展学生独立生活能力、职业能力为主要目标,让学生能在最小协助下在家庭及家庭附近小区独立生活,能主动参与职业生活,并符合就业的一般要求。

(二)阶梯式的教育课程

为使每个学生都能享受适合的教育,都学有所得,学校在不同年段使用了5套不同课程,分别是学前的融合教育课程、低年级的发展性课程、中年级的功能性课程、高年级的社会适应课程及职业高中班课程。

发展性课程和功能性课程是学校分别在台湾地区双溪发展性课程、重庆师范大学适应性功能课程的基础上,结合本校学生的特点和发展需求,调整形成的教育课程。融合教育课程、社会适应课程及职业高中课程,则是学校开展的科研课题成果。

1.融合教育课程

融合教育课程以台湾地区幼儿统合教育课程为参照,强调创造多元环境来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以音乐、游戏或故事的形式诱发学生学习动机,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亲身体验中获得社交、认知及创造能力的发展。融合教育以主题教学为主线,创设区角活动、主题活动、户外活动以及补救性教学等课程形式。

2.社会适应课程

社会适应课程是根据学生在实际生活情境及具体活动中知识和技能的需求,以环境分析为线索编写形成的课程,从个人、家庭、学校、社区4个方面设计课程目标和内容,从而达到让学生走出家庭、融入社区的目的。

3.职业高中课程

职业高中课程在台湾地区职业陶冶课程和重庆美好生活课程基础上探讨形成,将发展智障学生基本生活能力、实现智障学生全面康复、提高智障学生生活质量作为课程内涵。职业教育既包括帮助智障学生就业,也包括通过职业训练使因无法就业而回归家庭、社区的中重度智障学生具备基本的独立生活和社会适应能力,从而减轻国家、社会和家庭的负担,并让他们生活得有意义、有尊严,感到幸福。

三、以个别化教育理念为指导,形成跨专业合作的教康整合模式

(一)从评估入手,体现特殊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普通学校与特教学校的教学,最显著的差异就是先有教材还是先有学生。与一般性的课程运作模式不同,在个别化教育理念指导下的课程运作,其课程实施的具体教材不是预先设计的,而是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能力和需求,有针对性地选用或自编。

由于学生差异大,要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适宜的教育、学有所得,必须要落实个别化教育计划,而对每个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估是第一步。学校从招生开始就对学生类型进行严格鉴别,再对所有学生进行全面评估。评估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了解学生的能力起点,以确定学生的教育目标;二是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以选择最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根据这两个方面的评估结果,才能确定最适合这个学生的教学安置形式、教育课程和教材内容等。

(二)跨专业合作的教康整合模式

2004年,学校开始把康复训练作为教育的支持性服务引入课程当中,开拓了一条以生活教育为主体,以康复训练为依托的课改之路,即研究综合康复训练内容,进行跨专业合作的课程运作模式探索。

1.构建综合康复训练模块

学校根据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需求,针对学生在动作、感知觉、言语和语言等方面的功能障碍,开展全面评估,制定并实施个别化康复训练方案。强调从学生现有水平出发,根据其生活和学习需求,通过科学合理的训练,提供自然支持和专业支持(包括辅具应用等),充分利用环境中的积极因素不断增强学生整体能力,改善学生身心缺陷,恢复其活动和参与能力。

综合康复训练坚持以人为本,以当代康复医学理论为基础,借鉴国内外康复训练经验,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康复训练规律,设定训练目标和内容。为了更好地优化资源,学校组建了几个专业组,分析探讨不同的康复训练目标和内容,形成了动作训练、感知觉训练、沟通与交往训练、情绪与行为训练等4个主要的康复训练模块。

(1)动作训练模块包括粗大动作和精细动作训练。粗大动作训练分为姿势控制、移动、平衡和协调3个部分。精细动作训练分为手部动作、手眼协调、握笔写画、使用工具4个部分。目标是提升学生粗大动作和精细动作能力,以满足日常生活及学习活动中移动、工具操作等方面的需求。

(2)感知觉训练模块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前庭与本体觉训练6个部分。目标是提升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前庭与本体觉以及综合运用的能力,以满足日常生活及学习活动中对信息接收、运用等方面的不同需求。

(3)沟通与交往训练模块包括言语准备、前沟通技能、非语言沟通、口语沟通4个部分。目标是提升学生言语准备、前沟通技能、非语言沟通、口语沟通的基础能力,以满足日常生活及学习活动中沟通互动的需求。

(4)情绪与行为训练模块包括情绪识别、情绪表达、情绪理解、情绪调节与行为管理5个部分。通过制定并实施积极行为支持方案,以减少或消除不适当的行为。目标是提升学生正确理解和适当表达情绪的能力,以满足日常生活及学习活动中人际交往的基本需求。

2.跨专业的综合训练

在整体干预思想的指导下,跨专业的综合训练以提升学生能力和促进其发展为目的,将动作、感知觉、沟通与交往、情绪与行为等内容进行有机整合,以使学生具备基本的学习及生活的能力。

综合康复训练始终坚持科学性、合理性、系统性原则,遵循“评估——训练——再评估”的模式。“评估”由专业人士或在专业人士指导下进行,选择合适的评估工具,了解学生现有水平,并以此为依据制定康复训练方案。“训练”是依据康复训练方案,采用合适的方法手段,开展针对性的康复活动。训练过程中应做好阶段性检测,适时调整目标和内容。“再评估”是对训练效果进行全面的检测,为下一阶段康复训练方案的制定做准备。康复训练不仅仅是隔离式的,而是尽可能结合日常生活和学习情境开展有意义的功能活动。跨专业的综合训练也不仅仅是康复专业间的整合,更重要的是把教育与康复有机整合。学校在跨专业整合研究中,在选择内容和实施教学环节时,进行了普通课程中融入康复训练策略和方法的探讨。如,在常规或主题教学中加入语言、情绪的训练目标,在绘画与手工课中加入触觉和精细动作训练目标,在运动与保健课中加入粗大动作的训练目标,等等。

总之,启智学校在以生活教育课程为核心、以综合康复训练为辅助的课程模式的探索道路上行走了十多年,形成了一定的成果,期待它可以为同行提供宝贵的课程改革经验,为提高特殊儿童的生活品质出一份力,为我国特殊教育的美好未来撑起一片蓝天。

[1]陈凯鸣,等.启智学校课程实施手册[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

[2]陈凯鸣,等.启智学校社会适应课程[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

[3]陈云英.智力落后课程与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张文京,许家成.智力落后学生适应性功能教育课程与实践[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2.

[5]陈凯鸣.跨专业合作模式在启智学校的实践[J].现代特殊教育,2012,(12).

[6]陶德清.特殊教育我校课程目标体系的设计[J].中国特殊教育,2006,(6).

[7]杜晓新,王和平,黄昭鸣.试论我国培智学校课程框架的构建[J].中国特殊教育,2007,(5).

[8]邓猛,雷江华.培智学校课程改革与社会适应目标探析[J].中国特殊教育,2006,(8).

[9]刘在花,赫尔实.培智学校社会适应课程内容研究的初步设想[J].中国特殊教育,2005,(2).

猜你喜欢
康复训练生活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多功能智能康复训练床的设计与仿真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卒中后运动神经反馈康复训练研究进展与前景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