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 思
(湖南师范大学 长沙 410081)
新闻伦理是与新闻相伴终生的研究课题。新闻报道取材于民,服务于民,在“取裁”、“服务”之间,往往因为两者的“民”并非完全吻合,引发侵犯报道对象权利等道德缺失问题。加上新闻媒体的商业化运作性质愈加浓烈,其逐利性引发了更多新闻伦理失范现象。新闻伦理失范主要表现为虚假新闻、有偿新闻、低俗化新闻、不良广告等。
新闻伦理问题长久存在,每个时期呈现不同的特点。新媒体的出现与繁荣,改变了以传者为中心的一对多传播模式,加速了信息传递速度和信息量,丰富了媒体形式、改变了媒体生产流程。在新媒体给传统媒体环境带来巨大冲击和变革的背景下,新闻伦理失范现象又有着其特殊的表现和原因。
在“人人都是记者”的新媒体环境下,新闻媒体在伦理方面的失范有着多元形式和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新媒体环境下,人人都能成为独立的“新闻发布者”和“新闻传播者”。尤其是媒体记者这类的“个人”,因其本身的职业性质,拥有较高话语权,发布的消息相比普通个人的消息权威性更强,一旦发布虚假新闻更易受到媒体及民众关注,引发媒体相关报道及广大网民的转载和热议。金庸“被去世”事件就是这类案例的典型,2010年12月6日晚20时19分,昵称为“中岛”的新浪微博实名认证用户发布金庸先生在香港病逝的消息,并被众多加V用户、媒体官方微博转载发布,如《中国新闻周刊》官方微博紧跟报道,使得谣言进一步扩大,直至闾丘露薇发微博辟谣使得这条虚假新闻得以遏制。
随着新闻媒体积极开发媒体网站、媒体APP,开通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公众号,媒体转型给新闻媒体增加了多种报道渠道,一则新闻通常是多方位立体式报道,同样内容的新闻稿会同时出现在报纸、广播、电视、新闻网站、微博、微信等媒体平台上。若一篇新闻报道违背新闻伦理规范,其伦理失范不仅表现在传统媒体平台,更是通过新闻网站或官方微博、微信扩散到新媒体平台,呈现高度的媒体融合特征。
新媒体具有信息海量化、强时效性等特点,这为新闻信息提供了极大的承载容量,加速新闻的生产速度和传播速度,但也间接为新闻伦理失范提供了温床。信息良莠不齐,许多媒体网站或APP为获取流量争夺广告收入,出现题文不符的“标题党”新闻,夸大的失实新闻,无中生有的虚假新闻,满足受众猎奇心理的色情新闻,影响社会风气的不良广告等。虽有行业主管部门、新闻媒体、社会公众的高度重视,新闻伦理失范现象得以遏制,但虚假新闻、色情新闻、不良广告出现的频率依旧很高,表现为以下特点:
1.虚假新闻层出不穷,易引发爆炸式传播,生命周期短
近几年虚假新闻大量出现,呈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发展态势,涉及食品安全、名人事件、灾难事件等领域。《新闻记者》杂志2014年度虚假新闻研究报告指出,相比2013年,除马航MH370航班失踪事件、郭美美澳门欠2.6亿赌债、地沟油黑色产业链事件外,2014年虚假新闻有影响力的案例不那么突出,但总体数量依然不少。虚假新闻呈现碎片化的态势,存活期较短,往往很快就被发现和揭露。如2014年马航MH370航班失踪事件的虚假新闻报道,由于缺少权威信息源,而媒体急于抢夺事件最新动态的第一报道者,接二连三出现该事件虚假新闻报道现象。《成都晚报》媒体微博发布航班证实降落的消息,《羊城晚报》等多家媒体微博发布消息称据CNN报道马航MH370已确定在越南境内坠落。各媒体对此事件的新闻报道出现信息矛盾、真假不一,演变成散布谣言的场所,并进一步被网民扩散,让事件更为扑朔迷离。至3月10日人民网“求真”栏目发布《“马航客机失联”不实传言回顾》才澄清7个关于客机失联的假新闻。
2.色情等猎奇信息泛滥成灾,低俗化趋势只增不减
为吸引受众眼球,满足受众猎奇心理,媒体偏重于通过色情新闻等窥视隐私性质的新闻报道来获得更多受众。此外,在新媒体环境下,任何人都可以随意发布色情新闻博得眼球,甚至建立个人博客或个人网站来传播色情图像和其他不良信息。一些小型网站设置的情感专栏新闻实际为一些软文吸引网民点击浏览,并跳转到相应的色情网站或色情游戏页面。一些知名门户网站设置的部分滚动或固定广告也以美女火辣身材图片呈现,公然参与色情信息的传播。部分自媒体发布的新闻图片中也出现了违背新闻伦理的现象,其中色情、暴力、血腥等图片尤为严重。处于虚荣心的满足或其他原因,部分新闻活动参与者甚至将一些血腥、暴力、色情的画面在未经加工的基础上发布,带来了不良的社会影响。
3.不良广告充斥媒体版面,助长社会不良之风
新闻媒体除追求新闻真实性等原则外,还应承担弘扬优良传统文化、树立良好道德风尚的社会责任。而新媒体平台上,以“美女诱惑”或暴力血腥的动态弹窗广告为代表,各大网站大量出现色情广告、暴力游戏、色情游戏,几乎每个子新闻网页都存在这类广告。这些动态图极易引诱未成年人点击进入,不利于未成年人身心的健康成长。
(四)为抢第一时间发布或独家报道新闻,不惜违背伦理道德
一些媒体为抢夺突发性事件第一手新闻,不惜采取偷窥、欺骗等方式获取新闻材料,或是对于逝者的新闻报道在不经家属授权情况下擅自报道,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忽视并违背了社会道德伦理规范,侵犯了报道对象的隐私权,伦理观念表现的十分淡薄。如2015年“姚贝娜事件”新闻报道中记者们在病房外焦急等待她死亡消息的现象,《深圳晚报》三名记者进入临时手术室拍摄角膜手术过程。面对报道对象记者冷血无情的态度以及一系列不尊重报道对象违背社会伦理道德的行为,引起了公众对新闻从业者道德的强烈质疑和指责。
新闻媒体伦理失范除了媒体自身的行业自律和记者职业道德素养因素外,在新媒体环境下还存在以下失范原因:
新闻采集方面,新闻从业人员开始从网络受众发布的海量信息中找寻新闻源。文字、图片、视频成为网络新闻源的主要形式。新闻从业者根据事件新鲜性、奇特性等因素来筛选,往往忽略考证新闻来源真实性问题,认为图片和视频就是真实的新闻材料,缺乏记者辨别事件真假的敏锐度。实际上,文字形式的新闻源很容易是“三人成虎”后的假“真相”;图片、视频也可以通过PS等技术手段以假乱真。由此可见,新闻源的真假需要新闻记者通过一定技术手段和职业敏感度进行判断,不能盲目把网络寻找到的新闻源加工成新闻。
许多新闻从业者在新浪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注册认证账号,他们除了通过媒体发布新闻稿外,热衷于通过自己加V认证的账号发布消息,但并没有认识到加V账号所呈现的一言一行代表所在媒体形象,依旧以个人立场随意发布,并未考虑自己发布消息带来的潜在社会影响。比如在众多虚假新闻中,他们或成为第一来源,或成为虚假新闻传播的帮凶。而目前国内并没有建立明确的网络媒体及新闻从业者网络道德规范,部分新闻从业者也缺乏对网络职业道德素养的正确认识。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伦理缺失不再仅仅是新闻媒体及从业者的问题,受众媒介素养也很重要。每个人都是信息发送者和信息传输者,都享有信息接收、发布、传播的自由权利。媒介素养是指公民“获取、分析、评价和传播”信息的能力,具体则指公民能正确认识和把握媒介,对媒介信息进行正确理解和辨识,对信息做出正确判断的同时,对媒介信息真假、新闻事件做出正确评价并进行分享、转发、评论。新媒体环境下碎片化信息极易遭误解,受众媒介素养普遍偏低,一味接收并传播,缺少重要的信息审核和信息评价环节,引发如“皮鞋制作酸奶”这类虚假新闻病毒式传播带来社会不安、行业危机等后果。
新媒体环境,因其网络虚拟空间的无限性特点,其海量信息过于庞大缺乏对其进行有效管理,尚未建立成熟的垃圾信息筛选过滤系统。此外,新媒体的高速发展,媒体行业处于急速变革时期,并未针对新媒体环境制定相应的行业规范,而传统的新闻媒体行业准则无法应对。自媒体、网民个人的新闻信息发布与传播也相当紊乱,缺乏一定媒介素养和媒介道德规范知识指导。相关管理部门也尚未制定网络媒体监管制度和网络媒体行为准则。新媒体环境下媒体监管的失控,使得新闻伦理失范现象进一步恶化。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伦理失范现象不是一方造成的,也不是一方能解决的。其治理需要一个社会性系统的工程。新闻行业应加强新闻从业者正确伦理观及职业道德的培养,针对新媒体环境出现的失范问题制定相关的行业准则;国家相关部门应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建立网络新闻监管制度;除了教育部加强公民媒介素养的培育外,公民个人也应主动增强自身的媒介素养能力。只有依靠政府部门、社会、新闻媒体行业及从业者、公众的协同努力才能有希望营造一个良好的媒体氛围,推动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伦理的健康发展。■
[1]白红义,江海伦,陈斌.2014年虚假新闻研究报告[J].新闻记者,2015(01).
[2]张玉凤.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伦理实践——从“上海外滩踩踏事件”和“姚贝娜事件”报道谈起[J].新闻世界,2015(03).
[3]苏玲,阳波.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伦理实践——从“上海外滩踩踏事件”和“姚贝娜事件”报道谈起[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3):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