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艳玲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星辰实验学校)
教材不是不可更改的静态文本,它本身就包含了多元性和差异性的教学空间。智慧型教师会把自己由教材的忠实宣讲者转变为教材使用的决策者,摆正教材作为工具的地位,他们能够创造性地“用教材教”,能够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对教材进行修正、开发和创造,凭借适当的教材资源,融合课内外的学习拓展延伸。
一位教师在教授there be 句型后,首先落实好教材的基本要求,让学生充分理解、感悟教材内容。在拓展环节,教师则呈现了一个与之相关的绘本故事,学生参与故事表演热情高涨。紧接着,教师用《孤独的牧羊人》乐曲作伴奏和学生唱起了这个故事,掀起了课上又一次高潮,孩子们的脸上洋溢着学习英语的快乐。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位教师有很强的开发运用资源的意识,文中的拓展内容是该教师根据一个绘本故事改编而成的,故事书是她在学校的跳蚤书市花2 元钱买来的。这2 元钱的课外资源被该教师智慧地利用起来,使文本这种静态的语言文字在学生的思维中荡漾起来,在表演中变化成动态的画卷,在歌唱中让语言更加灵动,成为充满生命力的学习,学生也从这2 元钱的资源中收获着智慧的惬意,体验着学以致用的快乐。
细节决定成败,要让课堂生动有趣,教师就要学会关注细节,培育自己的细节精神。教学细节是指教学中细小的环节。课堂教学在总体设计后,其过程是由一个个细节连接而成,同时,细节也包含于总体设计之内。细节是一种资源,发现、开发、利用细节的过程是智慧生长的过程——细节诞生在教学的方方面面,常常在文本尊重与超越、预设与生成、对话和体验中产生。
在一次同课异构课堂教学活动中,有位教师特别注重挖掘文本的细节资源。其中strange 一词是教学目标词汇,教师是这样引入的:Hello,children!I’m your new English teacher.I didn’t know you.And you didn’t know me.So we are strange to each other.教师做了一番精彩的自我介绍后,问道:Am I strange to you?学生回应:No.随着教学活动的逐步展开,教师呈现了与之相关的问题:Jack and Amy meet something strange.What does“strange”mean here?(A.陌生的B.奇怪的)学生根据故事内容选出正确答案B,教师请几位学生试着朗读单词,全都朗读正确。
该教师与学生交流中反复用到strange 一词,看似浪费时间,实则磨刀不误砍柴。不仅自然地渗透该词的发音,而且巧妙地引导学生理解一词多义现象,非常智慧。我们在解读文本时,要有关注细节、努力挖掘文本中的细节资源。在教学的种种细节中,教师敏锐地发现、及时的开发、巧妙地利用,使之成为智慧的教育过程,学生和教师的智慧也会伴之成长。
古人云: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赏识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激励。在不断提高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教师若能多给予学生赏识性评价,定会激发学习的无穷动力。
沈峰老师执教的牛津小学英语6B Review and check 教学片段:其中一个环节是沈峰老师运用brainstorm 的方法,鼓励学生用today,a new English teacher,Children’s Day 这三个关键词造句。这种开放性的限制瞬间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与学生互动过程中沈峰老师始终不忘给出肯定和鼓励,学生的参与热情极高。有一个学生的造句是这样的:Today a new English teacher is teaching us English in front of the Children’s Day.这里沈峰老师没有直接否定孩子的错误,她立即走到大屏幕前Children’s Day 的位置,为这句话创设了情景,并且面带微笑回应道:Now I’m giving you an English lesson in front of the Children’s Day.沈峰老师用她的机智和幽默,智慧地化解了孩子的尴尬,“让学生体面地坐下”,从而保护了学生继续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赏识性评价,不是姑息迁就,不是放任自流,而是一种爱,一种融温存、睿智、严厉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爱,它可以让学生在赏识中看到自己的能力、才华,可以让学生展示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教师以赏识性的眼光看待学生,能够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学生的失败,符合学生成长的规律,这样能够消除学生的自卑心理,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做智慧型教师,为学生智慧的生长而教,远不止文中谈的三个方面。笔者希望通过文中列举的教学案例与大家分享所见、所闻、所感,做抛砖引玉之举,目的是想让更多的人加入到探讨的行列,因为这其中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去深入地思考研究。正如一位哲学家所说:问题是永无终了的,心灵是永无止境的,结论性的答案是永无可能的。可见,永远在过程中,永远在路上,应是我们探讨“智慧”话题的应有态度。
李琴.教师如何让课堂更加生动有趣[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