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慧
(福建省石狮市锦峰实验学校)
诗歌以其高度概括、强烈的感情、丰富的想象、精练的语言,在文学领域中一直被视为最高的艺术形式。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在阅读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则要求我们在现代诗歌教学中要高质量完成教材所规定的诗歌作品教学,培养学生的读诗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它有着其他文体无法替代的特殊教育作用。具体教学过程中,怎样进行现代诗歌的有效教学,怎样让学生体会到诗歌的意境,怎样提高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我想谈谈自己的一点粗浅看法:
《孟子·万章下》云:“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也就是说要想了解作者其文其人,就必须先了解作者的身世和经历。一个作者在创作文学作品时,都有他一定的思想动机,作品中反映的思想感情也因作者的情感经历、人生阅历、生活处境以及时代风貌的不同而各异,因此我们在阅读欣赏文学作品时要了解作者其人其事,了解他所处社会的背景。了解了“知人论世”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充分利用这一点。在教学诗歌前,先让学生课外充分利用资源先了解作者以及时代背景,以引起学生对诗歌的初步了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大堰河——我的保姆》这首诗通过学生查找资料大概了解诗的内容带有自传性质,所写都是诗人的真实经历和真实感受,这样对理解全诗就有了一定的基础,也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本诗的主要内容。
我国古代就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说法,可见诵读是开启理解一首诗歌大门的金钥匙。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第一要领就是反复诵读诗歌。教学一首诗歌如果只是一味地一节诗、一节诗地枯燥讲解,必然使学生感到厌烦,倒不如让学生自己多诵读优美的诗句,诗句中生动形象的比喻本身就是最好的“解说词”。教师要从情感的角度对学生进行细腻的诵读指导和训练,创设情境,带领学生更快地进入诗情。诵读诗歌首先要指导学生方法,注意要读准字音,读准节奏,体味诗的音乐美。其次,诗是抒情味最浓的一种文学体裁,还要通过语调和轻重音的变化去表现丰富的情感,必须读得抑扬顿挫。诵读时也并不是单纯反复地无目的读,要营造氛围,把学生带入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诗歌是文学领域里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而意象作为一种艺术元素,在诗歌中占有重要地位。一首诗歌最易感知的东西是诗歌的情感,而情感是靠诗歌的意象来体现的。意象就是诗歌中饱含诗人感情,带有诗人主观色彩的物象。诗人在从事诗歌创作时,总要从自然界,从生活中选取一些物象用于作品中,借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中土地、河流、风、黎明等都是一些客观事物,但入得诗来,注入了作者的感情,则为诗中的意象了,这些意象象征着特定的内容:“土地”象征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河流”“风”象征着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通过这些意象的象征意义的理解,我们就体味到诗人深沉的爱国之情,也看到了一个充满深沉炽热的爱国之情的诗人形象。
讲授诗歌要注重赏析字句。诗歌讲究“炼字”,古有“吟成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之说。诗歌中的语言只有细心揣摩,才能领会其中蕴含的意蕴和情味。新课程标准第四学段要求学生“能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课堂上所学的诗歌毕竟是有限的,“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还要在课堂内外多加学习积累。比如进行拓展阅读,学习完《我爱这土地》这首诗后,再拿出一篇艾青的另一首诗《礁石》,通过对诗歌的意象及炼词方法的掌握,体会这首诗中遇到困难后乐观豁达的精神。课外推荐学生诵读《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火把》等诗歌,初步了解艾青诗歌创作的风格特色。
通过比较进一步理解课文,同时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诗歌阅读能力。如在学习了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之后,进一步阅读刘湛秋的《中国的土地》,比较两首诗抒发的感情有什么异同。学了《乡愁》,就和《春望》进行比较。学习了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之后,再一起学习《七律·长征》等诗。
另外,语文版的教材选用的这些现代诗不是孤立地为学诗而选诗,在每一个现代诗歌单元都有配合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实践提高。如七下第四单元设计的“仿写诗歌”,八下第二单元的“写一首诗”,九下第二单元的“开一次小型现代诗歌研讨会·记下你心中的美”,这个过程是循序渐进的,逐步提高学生写诗,感悟诗歌的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配合这些活动,有的放矢地进行有效的教学,以提高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
总之,现代诗歌的教学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着力于诵读、背诵,指导学生重在品味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意象、意境,体会诗歌的情感,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把学生领进广阔的诗歌天地,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