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东
(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临河区第三中学)
刚踏入高中的学生,古文学习的兴趣还有所缺乏,学习方法还比较单一。针对这一现状,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要努力拉近教材与生活的距离。
新课程改革也要求语文教学与生活紧密结合。“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在贴近生活。”这是“根”。为此,我在教学《烛之武退秦师》一课时,抓住以下几点:
设问:晋侯、秦伯为什么围攻郑国?回答:因为晋文公出亡过郑时,郑国没有以应有的礼遇接待他,并且郑国在依附于晋的同时又依附于楚。(联系生活)归结:也就是说晋文公落难时,几乎遭遇郑伯“白眼”,对此他耿耿于怀。俗话说:“危难之中显真情。”其次,郑国在依附于晋的同时又依附于楚,这是什么行为?——脚踏两只船,或者说是墙头草两边倒,这样的人大家该如何对待?学生异口同声:攻打!
感悟为人处世:(1)别人有难、落难时应该帮一把;(2)做人要有坚定的立场,不能脚踏两只船。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郑国危在旦夕,佚之狐力荐烛之武,佚之狐的一番话,且不说从侧面表明烛之武的非凡才干,佚之狐这个人可谓是个“伯乐”。韩愈的《马说》大家还记得吗?文中有“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烛之武无疑是一匹“千里马”,但佚之狐的举荐可谓是功不可没。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前边,佚之狐向郑伯举荐了烛之武,郑伯即刻去请烛之武,烛之武说:“我年轻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不能再做什么了。”虽然,烛之武年轻的时候没有得到郑伯的重用,心里有想法,抑或是怨气。我们看郑伯:“我不能早些重用你,如今国家处境危急,才求助于你,这是我的过错(我没能慧眼识真才)。”试想,郑伯作为郑国的最高领导,都向烛之武“道歉”了,那么身为臣子的烛之武还能不依不饶吗?还有,郑伯进一步说:“然而郑国灭亡,你也有不利啊!”烛之武是何许人?郑国大夫。所谓“覆巢之下无完卵”,郑国灭亡了,也就是自己的国家都灭亡了,自己充其量只是个亡国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何况烛之武是个深明大义的人呢?
为人处世:抛弃个人恩怨,要顾全大局,热爱自己的国家,为国家(集体)出力献策。
见到秦伯,第一句话:“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秦国、晋国围攻郑国,郑已经知道自己要灭亡了。多么坦诚!这样不可一世、盛气凌人的秦伯能接受。
为人处世:放低自己,诚恳说出实情。对方从心理上容易接受,不反感。
第二句话:“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如果灭掉郑国而对您有好处的话,怎么敢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怎么理解(什么意思)?——您有所不知,灭掉郑国对您没好处。这样,初步吊起秦伯“胃口”。站在秦国立场上,博得秦伯好感,为进一步说服秦伯提供可能。
……
____剖析利弊,说明亡郑利晋,保郑利秦,动摇秦亡郑的决心。
联系生活归结:紧紧抓住人们趋利避害的心理,一步步使秦伯舍弊求利,放弃原有做法。
第三句话:“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火候(时机)差不多了,开始赤裸裸地挑拨离间:况且您曾经给予晋君恩惠,他也曾经答应给您焦、瑕这两座城池。结果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晋君可谓背信弃义。
第四句话:“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晋国有什么满足呢?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往西扩大它的边界。如果不侵损秦国的土地,又将从哪里取得他所贪求的土地呢?使秦国的土地减少,而对晋国有利,希望您好好考虑这件事。烛之武最后这一番话直接戳到了秦伯的“死穴”,因为这是秦伯最担心的。
处事之道:以弱能胜强。以理晓之,以情动之,以行导之。首先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客观地分析问题,让对方觉得你有诚意,从而使对方顺着你所希望的方向转变。
第一,如果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借助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道的。
——这叫忘恩负义,做人应该有良心,知恩图报,学会感恩。
第二,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
——学会团结、协作、和谐相处。
第三,用散乱代替整齐,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无论是一个团队还是一个集体,团结一致最重要,一盘散沙要不得。
这三句话,彰显晋文公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在盟友变敌友的情况下,晋文公并没有感情冲动,而是表现出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这正是晋文公日后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这样的事例还有吗?——《鸿门宴》上的刘邦就是一个。
为人处世:无论生活中遇到什么样的事情,首先,要冷静,保持清醒的头脑,作出理智的判断;其次,三思而后行,学会隐忍,“退一步”可以“海阔天空”(有转机);第三,学会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合作往往可以双赢!
“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时时现生活。”这是大语文观所体现出来的语文和生活的关系。语文还教会我们什么呢?学语文不仅仅是在学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一篇文章,那更是在学做人、学生活、学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