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忠云
(江苏省丹阳市延陵学校)
如何有效开展小学生耐久跑教学
史忠云
(江苏省丹阳市延陵学校)
小学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基础阶段,在小学阶段采取有效的措施为学生的健康体魄打好基础是非常必要的。耐久跑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充分锻炼学生,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对小学生意义非凡。从小学生耐久跑现状的原因分析出发,提出了开展小学生耐久跑教学的相关策略,旨在帮助小学体育教育者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强健小学生的体魄。
练习手段;学习兴趣;练习环境;心理素质
耐久跑是一项具备高锻炼价值的项目,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格,而且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耐久跑是小学体育教程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但是对现阶段小学耐久跑现状进行分析,会发现其中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学生惧怕耐久跑,不愿意进行耐久跑学习,这严重影响耐久跑教学任务的完成。
耐久跑项目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学生的耐力素质,但是耐久跑教学的现状却令人担忧。分析原因,主要问题在于教学设计不当和教学操作过程错误。随着时代的进步,我国的经济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然而人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却日益衰减。加之耐久跑这种项目对人的耐力以及精神有着非常巨大的挑战性,教学内容枯燥乏味,这就在极大程度上增强了小学生学习的畏惧心理,使学生不愿意配合耐久跑教学。又因为现阶段家庭中独生子女居多,在溺爱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意志力比较薄弱,娇生惯养,怕苦怕累,这都导致小学生耐久跑教学难以有效落实。其次,由于人们思想认知的错误,普遍比较重视文化课,而忽视学生的体育锻炼,小学生课业负担非常重,文化课学习占据了体育锻炼的时间,体育锻炼的效果难以保证。最后,耐久跑教学内容单一,教学过程枯燥乏味,频繁的重复性教学内容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导致学生失去运动的兴趣,对耐久跑教学产生厌烦感。
1.采取有效措施让学生懂得耐久跑的健身价值
小学体育教育者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让学生懂得耐久跑的健身价值,帮助学生建立耐久跑是所有运动项目基础的思想意识。具体的操作步骤可以是通过有效的校内宣传,帮助学生树立耐久跑“很有价值”的思想意识;还可以利用权威部门发布消息,向学生展示相关的数据,利用数据触动学生的内心,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使之愿意在耐久跑上花费精力,并最终实现提高小学生耐久跑教学质量的根本目标。
2.提高学生耐久跑理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创设多样练习手段,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影响耐久跑教学质量最主要的因素是传统的耐久跑教学形式过于单调乏味。因此,教师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改善教学模式,在充分考虑小学生自身情况的基础上,丰富教学内容,灵活教学形式,使教学更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用不同的教学形式实现同样的教学目标,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培养学生耐久跑的兴趣,激发学生自主进行耐久跑练习。例如,在落实耐久跑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利用小组对抗跑等形式激发学生参与耐久跑教学活动的激情,提高耐久跑教学的效果。
(2)善于变换练习环境,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小学生由于自身客观因素的限制,很难长时间对某项事物集中精力,耐久跑教学也是同样的道理。教育者应该有意识地、经常地变换学生的训练场地,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新奇的、有趣的、陌生的校园环境中练习耐久跑,用新鲜的环境刺激学生的感官,转移学生在耐久跑过程中的苦和累,使学生在耐久跑中注意力更加集中,增强耐久跑教学的实效性。
(3)积极组织耐久跑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组织多样的耐久跑教学活动,充分利用越野赛跑、田径运动会等项目,充分调动学生参加耐久跑的积极性,这对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也有着非常大的帮助作用。
3.强化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充分利用心理教育方法,解决学生胆小、偷懒的心理问题,在耐久跑训练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勇气,锻炼学生果断的心理品质。小学生普遍喜欢体育活动,听到比赛的时候一般都会比较兴奋,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组织好多种形式的竞赛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参赛的热情,帮助学生树立竞争、拼搏的决心和信心,激发学生形成无高不可攀、无坚不可摧的进取精神。
值得一提的是,教育者还应该强化即时评价,善用榜样示范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讲述身边的真人真事,帮助学生克服“被动”训练的意识,让小学生积极地参加耐久跑训练。
耐久跑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想要全面地提高小学生的耐久跑教学效果,教育者应该充分考虑小学生的性格特点,用灵活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参加耐久跑教学的激情,全面提升小学生的耐力素质。
[1]郝东华,陈佳斌.小学生耐久跑学习倦怠与矫正对策的分析[J].中国学校体育,2013(11).
[2]施建设,顾岳荣.小学体育课开展耐久跑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运动,2012(04).
[3]张弛.耐久跑教学设计探究[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4(03).
·编辑赵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