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旭东
(安徽省淮南市第二中学)
探析新课改下高中化学实验课的特点及教学策略
吕旭东
(安徽省淮南市第二中学)
化学实验课作为高中化学课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高中化学教学整体质量与效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化学实验课的优势成为化学教学重要的研究方向。分析了新课改下高中化学实验课的特点,提出了新课改下高中化学实验课的教学策略。
新课改;高中化学实验课;特点;教学策略
随着我国新课改的深入,高中化学实验课教学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也逐渐暴露出一些教学问题,这就需要相关人员积极探索新课改下如何做好高中化学实验课的措施,强化创新,充分发挥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新课改下,高中化学实验课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中化学教材进行了适当的调整,新教材中化学实验所占比重加大
第一册高中化学教材第一章,内容由原来的“化学反应及其反应中能量变化”,调整为“从实验学化学”。新教材中,涉及实验的内容全部安排实验课,同时对课堂演示实验以及学生实验不作硬性的区分,这样给学生自主实验学习以及教师教学发挥提供了更大的平台空间。在高中化学课堂中,教师能够通过场景设置,为学生提供实验操作的平台,从而实现引入知识、巩固知识的效果。同时,高中化学实验课程中,不再是教师单方面的演讲,更加讲究合作。
2.新课改下高中化学实验课更加贴近生活
新课标要求,化学实验应该来源于生活,通过生活实践提升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认识与掌握。同时,新课改下的高中化学实验课中,利用实验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实验物质也通常来源于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如,橙子中维生素C还原性实验、电解质实验等等。
3.绿色化特点
新课改下的高中化学实验加强了对绿色理念的重视,将绿色化学作为教学的目标之一。同时在具体的实验中,取材更加环保,实验中提倡节约等等。
4.现代化特点
如今的高中化学实验课堂中,对高科技设备以及仪器的使用越来越广泛,促使化学实验向着高科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我们耳熟能详的现代化仪器与实验方法包括色谱法、光谱法、质谱法以及电化学法。其中在检测卤代烷中卤素实验中,往往选择使用红外光谱法或化学方法。
新课改下,传统的高中化学实验课教学模式逐渐暴露出大量的弊端,集中表现在实验资源少、实验设备陈旧、师资力量差以及对化学实验的重视程度低等方面。针对这些问题的存在,笔者基于多年的高中化学教学经验,现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课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大教学活动中。在高中化学实验课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也可以通过增加实验难度等激发学生求胜心。另外,教师可以在课堂中采用分组合作与竞争的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加大对高中化学实验资源的投入
实验资源是进行化学实验的物质基础,是保证高中化学实验课顺利实施的前提。针对现阶段一些学校化学实验资源缺乏现象,需要做好以下措施:(1)合理充分地利用学校教室资源,将一些闲置的教室或办公建筑改建成化学实验室;(2)学校应该加强对化学实验课的重视力度,加大资金投入,引进先进的试验设施;(3)设立学校实验教学专项资金,用于实验资源引进以及教师实验培训。
3.不断地提升高中化学教师的实验教学技能
教师是化学实验课的组织者与实施者,对教学质量具有直接的影响,同时也决定了实验课教学的走向。(1)作为高中化学教师,应该了解新课改下高中化学实验课程的重要性,掌握课改下教学内容的变化,基于新课标要求,制订科学合理的实验课教学目标,加强自我学习,提升自我素质;(2)教师不仅需要提升化学知识,还应该加强化学实验教学技能训练;(3)化学教师在组织化学实验课过程中,需要尽可能地为学生营造一个舒适、和谐、轻松的环境,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
4.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占一份比重,除了授课之外,教师还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进行实验时,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实验中,分成小组进行实验,可以相互学习、互相交流。理论课和实验课相结合,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实验过程中,教师重点讲述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可以在讲述过程加入经典实验案例,加强学生学习动力,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开阔学生的化学思维。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新课改下的高中化学实验课进行了一定的变动,同时也暴露出一些教学问题。这就需要学校更加重视化学实验教学,加大对实验资源的投入,同时不断提升化学教师的素质,深化教学改革,促进高中化学实验课的健康发展,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1]何俊,马秀芳.新课改下高中化学实验的特点与注意问题[J].教育在线,2013,23(02):124-125.
[2]苗丽敏.新课改下高中化学教学反思[J].基础教育,2013,17(04):147-148.
[3]谢涌.新课改下高中化学教学策略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3,35(13):99-100.
·编辑 韩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