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长国
(吉林省扶余市陶赖昭镇第一中心小学)
作为教师,我们深刻地体会到,目前的探究学习效果并不显著,有效性差,甚至在部分学校的个别学科里已经成为一种空架子,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违背了课改要求。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当积极保证探究学习的有效性,不断创新课堂对话模式,为学生进行有效探究奠定基础,让有效探究真正走进小学语文课堂。
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引领小学生赏析句子是最常见的授课方法。然而,传统的赏析句子往往是遵循着由浅入深的规律,是教师用各类问句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接受的,即先要引导学生理解着读,然后要求一边品味一边读,达到一定的境界后鼓励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种模式看起来并无不妥之处,且可以帮助学生顺利通过考试。但这一模式在长期发展中往往变成了句子独立于文本之外,部分小学语文教师摸出考试规律,忽视课文整体而重点赏析关键句子。这种教学法严重违背了小学语文教学目的,更不能满足新课标的要求。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必须要打破这种传统的对话模式,彰显文本魅力。例如,教师在讲授《腊八粥》时,首先要做到师本互动,带领学生潜心汇文,并扩充关于“腊八”的相关材料,让学生在理解、品读的过程中发现文本的魅力。
从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看,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对话并不少见,但是这些对话有一个固定的模式,那就是以教师和学生为中心。认真审视当前我国的小学语文课堂,我们不难发现,课堂对话往往都是按照教师控制的方向发展,尽管这是教师完成教学目标的必然,但却不够发散,问题的题目是教师设计好的,内容和结果也是教师掌控范围内的,你问我答,答到“点子上”为准,这样的模式往往会使部分基础相对较差、表达能力差、逻辑思考能力低的学生被排除到“探究”之外。因此,教师在课堂中要创设多元对话,烘托课堂氛围。例如,教师在讲授《青蛙给星星打电话》时,鼓励小组讨论,换位思考,让每个学生都讲讲自己想说的话,从而,学生的积极性大大提高,课堂氛围也更加融洽。
纵观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课堂活力越来越少,教师、学生以及课本之间的对话仿佛千篇一律,一个模式,方法是固定的、答案是固定的,这种非渐进式、非生成式的对话方法往往导致学生形成定式思维,机械地回答教师以及课本中的问题,对学生长远发展存在诸多弊端。因此,教师在课堂中要精心设置系统的、有层次的问题,设置深度对话,从而带动课堂活力,而不该单纯地、机械地提出一些封闭式的问题,例如“是不是”“有没有”之类的问题,还要深入挖掘,连环提问。例如,教师在讲授《曾子杀猪》这一课时,设计几个问题,如,“课文就是为了说曾子杀猪这件事吗?”“你怎么看待这件事?”“你觉得曾子好不好,为什么?”层层提问,带动学生思维,学生自觉讨论,并说出了很多精彩的答案,极大地带动了课堂活力。
小学语文课堂往往就是阅读课堂,而制约阅读课堂效率高低最关键的因素就是对话,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能否打破传统对话、开展多元对话,并设计深度对话成为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探究的关键。热闹的课堂并不代表探究的有效性高,要想让有效探究真正走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师还需要潜心学习、不断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