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一体铸华章

2015-08-15 00:53浙江省乐清市北白象镇中学郑小秋
学苑教育 2015年23期
关键词:结合点散文课文

浙江省乐清市北白象镇中学 郑小秋

一个人学语文,归根结底要解决的有两点:一是领悟别人说的话,别人写的文;二是说好自己的话,写好自己的文。上述两点中,更难做到的是第二点。为了教学生写好作文,教育者绞尽了脑汁。但农村初中的大部分学生仍然特别害怕作文,其根本原因是学生生活面、知识面窄,又受到了“情感”“兴趣”等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如果想缓解学生的畏难心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愚以为构筑“读写一体”课堂模式是一种较有效的策略。

众所周知,中学生的学习主阵地是学校,他们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课堂学习掌握知识和技能。而教育心理学很注意学习上的迁移原理。学习对象甲要迁移到学习对象乙,其条件是他们必须要有共同因素,共同因素越多,迁移性就越大,阅读和写作是有许多共同因素的。如果教师首先把“读”中获得的信息,进行概括总结,这就为“迁移”创造条件,辅以“写”实践活动,以读带写,体现语言知识与语言实践的优化组合。做到“一把钥匙开两把锁”使读和写的能力同步提高。

下面略谈其做法:

一、理清“课文的读写结合点”,突出精要,学用结合,掌握写作技巧

初中课本的编写说明提出这样的要求:“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学习课文最精彩之处,通过动口动手来应用课文中所学到的东西”,这就要求我们在教材的处理上,把握得失辩证法,在全面权衡的基础上,分清主次轻重,确定好“读写结合点”,投入足够的时间、精力认真地、切实地进行精雕细刻,概括出规律性的方法,通过学生的操作训练学到课文的东西。

如教初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确定的读写结合点是观察景物和反映景物。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整体领悟,明确主旨。接着揣摩第二自然段,明确观察景物要有序,要从多角度仔细观察,反映景物要抓住特征,准确、形象、有序描写。我们的学生观察了校园里的花坛,一位很害怕作文的学生的笔下便出现了这样的段落:(我们校园最美的就是花坛中那棵桂花树,它皱皱的树皮,矮矮的树干撑起似蘑菇形的树冠,碧绿的树叶边缘似锯齿,一朵朵米状的小黄花悄悄地从叶片中探出来,散发出阵阵的清香,一阵风吹来,桂花香便飘进了与之相邻的教室,沁人心脾,它无形地化解了同学们因每日学习繁忙而带来的紧张感。)这就能说明,对应点抓住了,模仿中创作成功了,知识的迁移达到了。

再如,教《理想的阶梯》读写结合点是“分析段的结构,学写一篇结构严密的短论”。其授课流程如下:

1.分析精段,概括各段的结构特点。(1)事例论证段——“总分式”结构与一般总分不同的是总结后引用一句名言过渡以引出事例(教材第5段)。(2)“总说——分论——评析——联系”段:妙在“析上”,美在“联上”它做到就事论理,事例事理结合,讲究论证的深刻性和完整性(4段)。(3)总读+(讲道理+摆事实)——(讲道理+摆事实)——小结的思路。这种写法是围绕论点进行了两个层次内容的议论,讲究说理的全面、主动、有力度。(7段)

2.运用你最喜欢的模式选一个题目模仿课文,学写一段结构紧密的短论(因为篇幅,学生范文略。反馈的信息,也说明了此法可行)。

在课堂的教学中,我们可以理清教材,按各种文体的写作要求有序、选取读写结合点,构筑“读写一体”的课堂模式。这种课型教学时间主要由学生支配,学生训练力度大,并且被“写”这种“动力”驱使着,有目的地进入课文,有方向地钻研课文,写的训练又体现了高强度。这样就要求读、写、思的训练三者合一,撷取、综合、表达三者合一。教学效率由此而显现。

二、上好课外阅读指导课,拓展写作范围,提高写作能力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指出:“运用语言文字的技巧,一半是根据对语言文字的认识,一半是靠虚心模仿前人的范作。”文学作品中那些深刻透彻的人生领悟,生动形象的文学描写,具有文采的修辞语句,精巧新颖的个性化创作,都吸引着学生。于是我们的学生开始萌发了模仿创作的兴趣,产生了写作的动机。其次,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得到的内容,是一种更广阔的生活,古今中外,可尽收眼底。这种间接地从书本中了解得来的生活现实,丰富了写作的题材。可以这样说:广泛的阅读,丰厚的积累是每个学生提高感悟能力和写作能力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所以我们教师在执教中如果能善于把课外阅读和平时的教学及创作巧妙地结合起来,有组织、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课外“读写一体”训练,一定能起到兼收并蓄,一举两得的效果。

我的做法是每两周安排一专题进行训练。可以读一文写多文,读多文写一文,读甲文写乙文。下面就学了初三教材《那树》后的一组合训练谈谈其操作流程:

1.印发钱锺书的《论快乐》,迟子建《我对黑暗的柔情》,徐迟的《枯叶蝴蝶》。

明白以发表议论、阐发哲理为主的散文,称为哲理散文。

在现实生活中,有种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总会引发人们的理性的思考。在文学作品中,这种思考往往演化为感性的具象(感性具象,就在于是在主观的意象中获得审美的情趣),使人从中折射出对人生的睿智的领悟。哲理散文,就是如此。我们要通过阅读,领会写作技巧,学习写作。

2.感悟式教学法指导学生阅读作品。

(1)抓重点词句,整体感受描写对象的特点。(找出被描写对象的外形、神态句子)。

(2)联系全文内容,整体感受描写对象的神韵美。

(3)感受语言美,找哲理性句子,做好语言积累卡片,并选用词语写句、写段。

3.归纳写作技巧。

描写要抓住外形、动作、神情。在描写时,除了有健康的感情,仔细观察的前提外,更重要的是要理解它的处境、内心,采用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把它传神地表现出来。没有议论,但是可以通过叙述描写带有倾向性的文字表达愤恨与悲哀,含蓄内敛,思想更深刻,所以我们更要学会品味揣摩,学会写作运用。

总结哲理散文大致有以下几种常见的写法:

(1)即点散射。此类写法,较常见于学者散文。余光中把这种散文叫作“表意”的散文,因为“它既不要全面的抒情,也不像正式的说理,而是要捕捉情、理之间洋溢的那一份情趣或理趣”。它常常由一点生发开去,信笔游走,恣意挥洒,其文思与论题的关系若即若离。钱钟书的《论快乐》即如此。

(2)以浅写深。在阐述道理时,选取日常生活情景入文,以身边场景的鲜活气息化解道理的冷若冰霜。如徐迟的《枯叶蝴蝶》。

(3)即物兴感。即在对事物的观照中寄寓人生哲理。“知性的哲理乃成为感性美文的脊椎,支撑起全篇的高超洒脱”,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

(4)即事成理。即把道理放在具体事件中去展现。此类写法,避免空洞说教,而是引人入毂中,然后一语道破。台湾作家王鼎钧的《那树》记叙了一棵老树被人类无情杀戮的悲惨命运。告诉人们现代文明的车轮无情地碾碎了那棵古树生命的绿色,人们在城市中赶走了最古老也是最后一簇绿阴,一条没有树的路是寂寞的,走在一条没有树的路上的人是沧桑的。作品折射出让人深味的哲理。

4.以“某物为话题”把你印象最深的那树的外形、神韵用一段文字描绘下来。

5.体验作品情节,引发生活联想,进行口头作文。

6.运用本次阅读中学会的某一写作技巧,写一篇状物文章或从《我对黑暗的柔情》((1)作者认为黑暗是洁净的,是干干净净的,而人为文明则亵渎了黑暗的圣洁。(2)正是由于有了黑暗,才能使我们拥有梦想。如果没有梦想,我们面对的可能是单色调的世界。);《那树》((1)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存。(2)人类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3)生命值得尊敬,不能因为自己的利益而伤害自然……)中感悟到具有思想价值的某一点,写一篇文章反映它。

以上都有学生参与的分析判断,学生感到印象深刻,练习起来,也很有趣味。这样的训练一方面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叶圣陶说:“写东西靠平时积累,不但著作家、文学家是这样,练习作的小学生也是这样。”我们语文教师通过课堂“读写结合”训练,学生从阅读中积储感悟,积累语言,积蓄感情,积贮思想,掌握了运用语言的技巧,构筑篇章结构的技巧,描写刻画人物的技巧,叙事表达的技巧……那么我们学生的作文定能做到有理、有物、有序、有情、有趣、有文彩、有创新。

猜你喜欢
结合点散文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黑龙江省史志系统抗“疫”风采(下)
背课文的小偷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的三个“结合点”分析
寻找科学与新闻的“最佳结合点”
背课文
找好老促会工作与扶贫开发工作的结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