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鹜已远》连载
(五)
南宋隆兴元年(1163年)秋天,阳光火辣辣地照耀着永州零陵古城。秋空辽阔无际。秋风吹过大街小巷,追逐着脚步匆匆的行人;平日里沉静肃穆的县衙里,此刻却弥漫着莫名其妙的兴奋与骚动。官员们都在私下里传递着一个“小道消息”:杨县丞升迁的诏命已经下达,马上就要离开这里了!
这时候,零陵县丞杨万里,正与夫人一起,悄悄收拾着行装。他规定:凡是官衙里的东西,一丝一毫,都不能带走。官场风月,看上去很美,却隐藏着莫名之凶险。你只有身如清风朗月,才可以敞开心怀,对天对地对祖宗而无愧也!夫人按照他的吩咐,将已经打捆装箱的行装,又仔细梳理了一遍,清理出几件小小的官家物品。而他却发现,从前的僚属们,正嘀嘀咕咕商量着什么。他们显然在策划一个针对他的“阴谋”。大家商定,明天晚上隆重设宴,对酒当歌,饯别杨县丞。此后,几人分头行动,采购鸡鸭鱼肉,为明天的盛宴做准备。斯人离去,同僚饯行,乃人之常情;然而兴师动众,浪费钱物,却有违他为人为官之原则。他向来像钟表一样,按原则办事,不差分毫。夫人按照他的指示,叫仆人马上备下船只,今晚即刻动身离开,不许惊动任何人。
当晚月华如水,秋虫寒鸣。杨万里一家踏着月色,弃岸登船,就此告别了这片古老的土地。第二天,同僚们在他的书案上,发现了一纸告别诗笺———“夜深一叶逃盟去,已被沙鸥圣得知。”
这则“一叶逃盟”故事,并不是小说家言,而是著名诗人杨万里跻身官场之后,思想作风一以贯之的表现。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自号诚斋野客,吉州吉水(今江西吉水县)人,生于“靖康之变”之后的第二年。此时中原河山已丧失殆尽,南宋小朝廷龟缩在江南一隅,醉生梦死。国仇未雪,家恨接踵。八岁那年,母亲病逝,他像一只飘零的孤雁,惨叫着飞到父亲膝下。其父杨芾字文卿,精通《周易》,酷爱藏书,得藏书数千卷。
杨万里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自幼勤奋用功,不断拜师学习。14岁拜高守道为师,17岁拜王庭程为师,21岁拜刘安世、刘廷直为师。绍兴二十年(1150年)春天,他来到京城临安应试,落第而归;四年之后卷土重来,与范成大一起金榜题名,自此进入南宋官场。范成大到了徽州,杨万里到了赣州,两人的官职都是低微的司户参军。赣州月色昏黄,万里诗心荡漾,诗作了不少,利国利民的好事也做了不少,官职却没见升迁。三年岁月,就这样随着滔滔赣江流逝了。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十月,他离开赣州,调任永州零陵县丞。
因中唐大诗人柳宗元谪居十载,并写下《永州八记》而闻名天下的湖南永州,江山如画,文脉横流,堪称一卷“宝书”;而零陵古城,无疑是“宝书”之精华。柳宗元谪居十载,其浩瀚文思,为这里的山水披上了气韵生动的彩衣。等杨万里来到这里的时候,早有一位抗金名将隐居于此。他就是南宋主战派领袖张浚。
张浚(1097~1164年),字德远,四川绵竹人,他身历“靖康之变”,亲眼看到徽钦二帝被金寇掳往北方,一生誓死抗金,立下赫赫战功,成为威震敌胆的抗金名将。金将粘罕临终,对诸将说道:“自我进入中国,没人敢于犯我兵锋,唯独张枢密能和我抗衡。”绍兴五年(1135年),张浚出任宰相,重用抗金将领岳飞、韩世忠,废黜庸懦无能的刘光世,使抗金形势一度呈现出令人欣喜的曙光。卖国贼秦桧执政后,张浚被排斥在外近20年。他蛰居的地方,就是永州零陵。绍兴八年,金使以诏谕江南为号,南下议和,他连上50道奏疏,坚决反对。朝野上下闻知张浚被贬黜,无不扼腕叹息;金人害怕他出山重掌兵权,每次使者南来,必定探询其近况。
对张浚的鼎鼎大名,杨万里仰慕已久。如今来到零陵,英雄谪居之地,他仿佛来到泰山脚下,抬头仰望,山巅耸入云端。他肃衣正冠,前往拜谒心中的“偶像”,却一连三次都吃了闭门羹。张浚宦海覆舟,避世已久,从不肯轻易见客。无奈之下,杨万里写了一封信,诉说心中的仰慕之情,和对投降派的愤恨,表达了誓死抗金的决心。这封感情真挚的信,由张浚之子张栻呈给老爹,张浚这才破例接见了他。当他小心翼翼穿过幽深的甬路,走近老英雄时,心中不由涌起一阵热浪:眼前这个面容清癯的老者,可是闻名天下的英雄,国家的柱石与栋梁啊!他不由自主双膝一软,就跪拜下去。此刻,他觉得自己真正成了泰山脚下的一抔土。
张浚和蔼地把他扶起来,意味深长地说:“元符年间,达官显贵很多,可是,如今只有邹浩和陈瓘两人,依旧活在人们心里啊!”
元符是北宋宋哲宗的年号。邹浩字志完,自号道乡,宋神宗年间进士,因正直敢言,屡遭磨难,终不改其志。陈瓘字莹中,号了翁,元丰二年(1079年)探花,历任礼部贡院检点官、左司谏等职,为人谦和,淡泊名利,不媚流俗,气节劲健,屡遭奸相蔡京之流迫害而不稍变。张浚以他们为榜样,勉励杨万里为官为人,务必“正心诚意”。对此,杨万里终身铭记,并将书房命名为“诚斋”。
当时,另一个爱国名臣胡铨谪居衡州。胡铨字邦衡,任枢密院编修官时,斗胆上书高宗皇帝,要求将卖国贼秦桧斩首,旋即被贬出朝,其忠义之声、刚直之名,却因此传扬天下。杨万里请胡公命笔,写了一篇《诚斋记》,“诚斋”二字,自此成了他的名号与“护身符”。他后来在《跋张魏公答忠简胡公书十二纸》一文中不无得意地说,自己为丞零陵,“一日而并得二师”。
张浚与胡铨,以其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影响了杨万里的一生。
(文章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