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市梅列区实验小学 黄晓红
好课的标准是什么?这是大家争议最多的的问题,特别是在新课改的今天,更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近几年听了一些名师的课,他们走在教育改革的前沿,对我们理解一堂好课的标准,具有较好的指导作用。其中黄爱华老师执教的“多位数的大小比较”和华应龙老师执教的“中括号”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仔细分析两位名师的两堂课,突出体现了四个特点:
近年来,我们发现一些公开课的执教者把公开课当成了展示自己、炫耀自己的舞台,用做作的声调、夸张的肢体语言来吸引听课老师的目光,致使孩子们云里雾里,不知所措。真是“教师活泼得如同孩子,而学生们却智慧老沉得像教师”。我们不禁要问:“对于这样的一节课,孩子们收获的是什么?”而在华老师和黄老师的课堂上,他们那充满智慧、生动、有趣、轻松的语言宛如和风细雨,沁入孩子们的心田。孩子们在老师不断创设的“你想谈什么?”“你有什么建议?”“说说你的理由”等问题情境中,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意见和疑问,领略着数学知识的神奇和奥妙。我们听课的老师也不由得徜徉在这和风细雨中,感受着名师的风采。
一些公开课用了大量精美的课件、实物,花了很多的精力,简直就是“豪华盛宴”。当然公开课作为让别人学习、借鉴的课,应该比一般的课更加完美。从这个角度上来讲,教师在公开课上使用精美的课件和教具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是可以提倡的。但是这样的“豪华课”,让我们在享受视觉盛宴的同时,不由得感叹:根据教师繁忙的工作性质,这样的课离我们平时的教学何其遥远!如果能探寻出简易可行,但教学效果不比“高成本的豪华课”差的“经济课”,那该多好!黄老师和华老师的课终于圆了我的梦想。黄老师上的“比较数的大小”一课,没有精美的课件,只准备了两张四位数的数位顺序表,以及两袋0~9的数字卡片,就是这样简易的教具,黄老师却把一堂课上得高潮迭起,兴趣盎然,处处闪耀着孩子们思维的火花。无独有偶,华老师上的“中括号”一课,也没有精美的课件,就一支粉笔与他设计的变魔术般的习题,却让孩子们领略到中括号的精妙,让他们在思索之余,惊喜连连。诚然,“豪华课”是需要的,它可以让我们把一堂课处理得更加完美,让一堂课成为一件“艺术品”。但是我们更需要的是“经济课”,就像饭店的大餐我们只是作为口味的调剂,而真正有营养的,让我们健康成长的却是那些清粥小菜和家常便饭。
可以说,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学生学到什么?得到什么?这是任何教学改革都必须首先追问和考虑的问题。那些表面热闹和热烈的课堂,却可能损害教学的内在功能,失却教学的真正价值。因为这种表面热闹、热烈好像水面上的泡沫,学生并没有作深入的思考,思维深处依然是一潭死水,常常是买椟还珠,华而不实。其实,真正的好课(尤其是数学课)是不太有观赏性的。因为,对于教学而言,学生实质性的参与需要沉静的心智活动,唯其如此,才能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在黄老师的课上,通过游戏的一步步深入,孩子们时常蹙眉凝思:“为什么抽出个位上、十位上、百位上的数字还不可决定两个四位数的大小,一定要抽出千位上的数才能决定两个数的大小?”“为什么有时只抽出千位上的数字就可以决定两个数的大小”……就这样,教师巧妙适时地抛出一个个引发思考的问题,引导孩子们去论、去辩、去争,从辩论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很好地达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同样,在华老师的课上,通过“添上符号使等式成立”这一活动,学生不断地积极思考解决了以下问题“18+2×3-6=18,18÷2+3+6=18,18÷2×(3+6)=81,18÷[2×(3+6)]=1”。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学生深刻理解了中括号产生的必要及作用,并感受到数学符号的奇妙。
有的公开课从头至尾,一路凯歌,一帆风顺,学生没有出现任何错误。这样的公开课真实可信吗?是的,我们都知道“假的,都是假的”。抑或是一节平乏的,没有深层次探究的课,这样的课还有上的必要吗?新课堂呼唤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而真探究必然伴随着大量差错的生成,那么我们教师是怎样对待学生的差错呢?是暴露给别人看,还是千方百计地掩饰呢?两位名师的课给了我们肯定的答复。例如,华老师在上“中括号”这一课时,学生对式子“18+2×3-6=18”有疑议,认为应该是“[18+(2×3)]-6=18”,华老师及时将这个学生的看法抄写在黑板上并引导大家分析,他为什么要加上符号“[]”?这是什么符号?在这里有用吗?并在教学步步深入到出现“18÷[2×(3+6)]=1”这一式子后,再引导学生对比,这里为什么要加“[]”?而刚才却可加可不加呢?就这样,教师通过对这一生成差错的处理更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使整节课锦上添花。是的,正如华老师所说:“我们的课堂教学不应该有意识地去避免学生犯错误,因为课堂是学生出错的地方,出错是学生的权利,帮助学生不再犯同样的差错是老师的义务。课堂因差错而精彩!”
素质教育环境下的课堂教学,需要的是完整的人的教育,它的真正贡献不仅是让学生获得一种知识,还要让学生拥有一种精神,一种立场,一种态度,一种不懈的追求。好课留给学生的精神是永恒的,这是一堂好课的真正价值所在。而教师同时也才能真正享受到“教学作为一个创造过程的全部欢乐和智慧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