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怀远第二中学 顾迎春
传统教学上的备课,指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教师备课比较重视文字教材(主要是课本)。媒体是工具,多媒体引入语文课堂后,教育者必须合理使用这种工具。教师备课时,首先要“通读”有关媒体教材(投影片、幻灯片、录像片、录音等),充分了解媒体教材的内容特点及使用方法,课前应自己先使用几遍,做到心中有数。然后精心设计教案,考虑最佳教学方案,将讲授、训练与媒体教材有机组合运用,这样,既优化教学过程,又提高了教学质量。
语文教学没有必要非用多媒体教学不可,也不是所有的语文课堂教学都可以使用多媒体,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确定是否使用。
从教学内容看,语言欣赏及追思性、追问性强的课程最好不要使用,如《故都的秋》,教者通过教学的艺术使自己为课文所取代,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文章中体会到那撩人的秋味,看到那片秋叶,触摸那座秋天的院子。可以让学生在《琵琶行》中听到歌声,看见月亮和船。从教学目标看,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就可以使用。如果不使用多媒体也可以实现教学目标就不要使用。教师要灵活组织课件的素材,要多准备素材,将它用菜单的形式提供出来。上课时,教师要灵活使用课件,可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适时调整,确定哪些该用,哪些可以不用;哪些该详细讲,哪些该略讲。不要把课件制作成单一模式,把素材制作成固定模式,非那么讲不可。
以往的教学总是在自觉或是不自觉中实施,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地位都得不到体现。而只有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才能促进学生的素质发展,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主体性教学应成为语文教学的主流。语文课堂应弘扬人的主体性,教师要努力创建主体性课堂教学环境。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参与,师生平等对话。对话教学是一种尊重学生主体精神、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激励学生自主探究的有效的教学方式。在语文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与书本对话、与同伴对话、与教师对话,使学生的语文学习成为一种和谐的“对话”的过程,对学生学习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情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们在教学上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认识,并且鼓励学生的自我认识。营造学生主体发展的环境,就是要营造让所有学生共同参与、全体发展的环境。在具体的操作中,我们在教学设计、教材选择、环境设置等方面都要努力创造让学生全体参与的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参与研究、讨论。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学语文课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以应试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已经逐渐淡出了教学舞台。但如何在单位时间的课堂内将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以合理的教学形式展示出来,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却是目前困扰我们一线语文教师最现实的问题。中学语文教学怎样才能在课堂中完成工具与人文的统一,满足师生两类主体发展的需要。应该构建怎样的一种语文课堂,在语文课堂中如何利用多媒体教学完善教学过程呢?首先,我们应该明确的是,在课堂中应用多媒体教学的目的是创设充满生机的语文学习情境 ,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所有的教学环节应服务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始终围绕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来设计教学。其次,我们也应充分认识到多媒体教学在课堂应用时存在的一些弊病,如过多使用图像声音等,易使学生注意力分散等问题,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发挥教师的引导者、组织者、促进者的作用。再次,多媒体教学与课堂教学整合中,一定要体现课程标准的先进理念,要让学生在语言的应用中学习,在积极参与的状态中学习,在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中自主、合作、探究式地学习。最后,要体现反思性教学的原则,在教学实践中取长补短,不断反思,对制作的多媒体课件不断修改完善。
以下是我们设计的有关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多媒体课件制作思路,其基本环节为:预习提纲——知人论世——阅读鉴赏——讨论发现 ——课后作业(反思与随笔)。课件主页制成网页的形式便于学生课前课后的自主学习,课堂教学部分主要结合学生预习情况围绕知人论世、阅读鉴赏、讨论发现、拓展学习四个环节展开,具体画面最好以Flash制作完成,以创设更加生动直观的情境。同时每个小环节应给学生预留足够的时空,学习形式灵活机动。阅读鉴赏部分既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将文本整合为包括动画图片声音的多媒体文件,也可以让学生自由朗读。讨论发现部分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效率可以对话的形式先向同学们提出教师的困惑,原则上老师的问题应简明扼要,引导学生合作讨论交流。在此基础上,学生再提出个人还未解决的问题,由大家共同讨论解决。所有环节应根据教学实际情况适时调整 ,不断修改补充完善。
总之,多媒体教学是一种辅助手段,不能不用,也不能滥用,必须将它与有效的传统教学方法结合起来,根据课堂需要,适量、适当地使用。
[1]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走向信息化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顾明远.教育技术学和二十一世纪教育.学校教育现代化建设[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
[3]毛佩清.语文教师要慎用善用多媒体课件[ J].中学语文教学.2001.12
[4]何克抗.现代教育技术与创新人才培养[J].电化教育研究.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