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宣传——康巴卫视“软传播”研究

2015-08-15 00:47周德仓
新闻传播 2015年2期
关键词:康巴藏传佛教藏区

汪 隽 周德仓

(西藏民族学院 陕西 咸阳 712082)

1.四川康巴卫视简介

四川康巴藏语卫视频道,又名四川省广播影视少数民族语言译制播出中心,简称康巴卫视,成立于2009年,于当年10月28日正式试播。康巴卫视开播以来,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秉持“新闻立台、传播信息、弘扬文化、贴近群众、服务藏区”的思路,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在2011年康巴卫视工作人员所做的收视调查来看,80%以上的康区群众形成了锁定收看康巴卫视的习惯,康巴卫视已成为藏区群众获取信息、丰富生活的主要平台。

2.“软传播”的表现

在“8·19”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指出“最好的宣传应该是能让被宣传的对象沿着你所希望的方向行进,而他们却认为是自己在选择方向”,应当使之成为“看不见的宣传”。在文章看来,这一要求与“软传播”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本文将从以下方面分析康巴卫视寓教于乐的“软传播”的具体表现:

2.1软化“硬信息”

康巴卫视之所以有巨大的受众市场,在于“柔软”地传递时代信息,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环境监视功能,向人们及时报道最新的中央精神,积极倡导习主席的核心价值观。

作为一档时事访谈类的节目,《启米时间》通过采访各领域的精英人士的成功之路和普通民众展现他们的幸福生活等典型报道的传播方式来诠释“真善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2内容多样化

康巴卫视的栏目,无论是文艺等专题节目(《走进香巴拉》)、双语教育类节目(《快乐汉藏语》)、科普类节目《云丹学科技》等,使广大的藏族受众寓教于乐。同时,这些多元化的节目的创办无一不都是国家政策的具体体现。科普服务类节目,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着国家极其重视对科学技术知识在全国,尤其是西部地区(甚至更为偏远)的普及和推广程度。

2.3亲和力强

首先,节目场景具有亲和力。比如,《法制明镜》,以宣传党和国家治国方略,向藏区百姓传播法律知识的普法栏目。众所周知,法律知识的普及本是枯燥而乏味的,传统的讲座、照本宣科或是海报宣传等普法方式,收效甚微。而这档普法节目采用了情景再现的方式,来加大法律知识普及的力度。比如,其中一期《快乐普法进校园》的节目中,镜头对准了阿坝州茂县七一民族中学的4个同学,他们通过扮演小品《过生日》,来教育广大学生和青少年懂法、守法。这种通过来自身边的平常人和平常事的情景再现,并以娱乐的方式呈现,达到了“悄无声息,滋润万物”的理想效果。

其次,节目语言具有亲和力。以生活资讯类新闻节目为例,此类节目都采用的是藏语播音、汉文字幕的报道方式。比如,《云丹学科技》、《拉姆报天气》和《法制明镜》等。总之,无论是语言、场景等都是对十六大所提出的“三贴近”重要的宣传思想指导原则的具体体现。

3.相关改进建议

约翰·哈特利认为,电视新闻能够加强社会的主导观点和信仰,新闻播报总是试图把观众置于和新闻内容相关的立场上,向观众展示一种意识形态立场,让他们从这个角度进行预设。在这种模式中,观众被引导,并将这种意识形态立场看成是自然的,是符合他们自身利益的。通过这种方式,新闻报道的意识形态内容被电视新闻的形式成功地掩盖了。人们仅仅简单地假定新闻就是以这种方式呈现和表述的,所以没有人要求,也没有理由去质疑它的新闻构建。因此,为进一步加强康巴卫视的“无形”的传播力度,本文通过观看卫视的一些强档节目后,提出如下改进的策略:

3.1平衡报道

由于长期以来受“正面宣传(报道)”的定式思维的影响,以至于大众传媒报道正面的新闻往往多于负面的信息,尤其在民族地区,四平八稳的新闻报道更是表现得尤为明显。因此,这种惯性思维在康巴卫视表现得也是如此。然而,生活中的负面新闻作为客观事实,却鲜有涉猎。因此,文章认为,负面报道力求正面效果,不失为一个新的尝试。而且,实践证明,对藏族地区负面新闻的报道,并不会致使人心惶惶、引起社会动荡。相反,通过对负面信息的传播,会对区内外的观众起到良好警示和教育作用,并且拉近各兄弟民族的距离,比如,西藏矿难的报道,则是一次成功的尝试。

3.2藏传佛教文化需“晒太阳”

藏传佛教作为一种宗教形式,在藏族聚居区,作为一种信仰和精神寄托深深地扎根藏族老百姓的内心深处。与此同时,藏传佛教作为一种文化形式,体现了藏民族的智慧,对各大藏区社会的政治、经济、民生、环境等方面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因此,藏传佛教文化需要康巴卫视适度给予“阳光”。首先,对藏传佛教相关内容的适度报道,体现了国家对藏民族文化的一种认同和保护,从而增强藏族群众的自尊心和国家认同感,进而形成强有力的民族凝聚力。其次,在《向巴聊天》等节目中报道藏传佛教的历史、寺庙建筑等也有可能使得区外,尤其是尼泊尔、不丹等周边有着藏传佛教传统的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受众更加喜爱收看康巴卫视。再次,藏传佛教文化中存在诸多理性的内容,比如规范伦理道德、倡导爱国守法等,因此,康巴卫视《康巴讲坛》可以有选择地向内外受众传播一些与当前主流价值观相融的积极方面,进而,在一定程度上,能更有效地约束人们的行为,规范人们的举止。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方面,文章认为在《向巴聊天》等文化传播栏目中播放藏传佛教,就是对那些叫嚣“西藏文化灭绝论”、中国政府对西藏实施“文化大屠杀”的藏独分裂分子以有力的回击,实实在在地践行了西方的一句谚语“action speak louder than words(事实胜于雄辩)”。

3.3贴近老百姓

在语言方面,文章认为,除了使用藏汉双语传播和主持人的民族特色服饰外,在制作节目的时候,康巴卫视还应考虑在主持人的用语、解说词、电视翻译等语言使用方面尽可能多使用藏民族民间的习语、俚语、谚语、俗语等,力求以平民化、口语化的语言形式来制作节目,由于这些习语是广大藏民在日常生产生活的经验累积和智慧的结晶,因而使得各类节目更加接地气,以增强节目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在节目的互动方面,文章认为,除了为民间歌手、艺术家、音乐人搭台或是对相关新闻人物的采访外,还可以尝试,将观众请进演播室或是与康巴卫视网进行即时互动,比如《康巴讲坛》节目,节目组可预留五分钟,回答观众或网友的现场或网络的提问。类似这种变“自上而下”、纵向传播模式为“自下而上”、横向的模式,以增强节目与观众的互动和沟通。

结语:

康巴卫视,不同于其他传统的电视主流媒体那样“填鸭式”、“说教式”的新闻宣教方式,而是从本地区的受众特点和实际情况出发,兼顾其他五大藏区,力求突出民族特色,注重对节目的包装和设置,以轻松、娱乐的方式把宣传的内容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受众,从而影响广大藏区受众的认知、态度,进而影响其实际行为。这种潜移默化的传播策略,值得同行借鉴和学习,尤其是对外传播的相关媒体,实现对国外观众潜移默化接受节目的影响,从而为国家的形象工程建设开辟“新航道”——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M],1999年.

[2]丁柏铨:《新闻舆论引导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M],2001年.

[3]徐晓光:四川康巴卫视促进康巴藏区发展与稳定的策略与机制研究[D].四川:电子科技大学,2013(03).

[4]陈潇:电视类媒体关于康巴藏区的民族新闻报道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3(04).

[5]周德仓.西藏民族区域自治背景下的藏汉双语新闻传播[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6(04).

[6]康巴卫视——百度百科[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3380275.htm

猜你喜欢
康巴藏传佛教藏区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康巴学人
——林俊华
《康巴》:时代大裂变中的人性思考
立足康巴,面向世界——康巴文学“走出去”的翻译话语再释
多康藏区藏族源流考释
打造人民调解升级版 维护藏区和谐稳定
康巴雄鹰
藏区包虫病防治缺长效机制
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藏传佛教寺庙管理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