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师范学院 张 熙
海峡两岸高中历史教科书编写内容比较研究的学术综述
◆信阳师范学院 张 熙
新课程改革以来,有关教科书问题的探讨日益兴盛。在此背景下,文章从3个方面着手对大陆与台湾历史教科书的比较研究进行归类整理,并通过比较研究互相借鉴,促进双方历史教科书改革的进一步完善与发展,缩小两岸由不同意识形态带来的历史认同差异。
新课程改革;大陆历史教科书;台湾历史教科书;比较研究
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标志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式启动。自新课程改革以来,历史教科书日益成为学者们最为关注的研究课题之一。笔者在中国知网搜索时发现,自2001年至2014年,中国知网收录的对历史教科书进行研究的相关文章多达4468篇,其中期刊1737篇,硕博论文1650篇,报纸281篇,相关会议纪要和外文文献若干篇,研究成果日益丰硕。
1.整体性研究
在此类研究中,作者多将历史教科书的改革、发展及其趋势等作为整体研究的对象。具有代表性的文章包括:王宏志的 《历史教科书的改革及其趋向——从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编历史教科书谈起》,该书从历史教科书内容的选择、体例结构的改革、历史教科书的语言文字这3个方面,阐述了 “人教版”历史教科书的改革趋向;朱煜的 《六十年来中国的历史教科书研究》,将中国的历史教科书研究分为3个阶段,即初步探索、研究的发展、视野的开拓,并对该领域发展的基本线索、主要成果作了整体梳理。
2.专题性研究
(1)以某一历史时期为研究对象。何成刚的 《清末民国时期教科书中的 “太平天国运动”》,从清末民国时期出版的有代表性的历史教科书中选取有关太平天国运动的叙述进行个案的初步比较分析,对我们理解清末民国时期的历史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章莹的 《塑造 “国民”:清末民初中小学历史教科书中的国民教育》,详细论述了清末和民初复杂、动荡的社会时期,中小学历史教科书中有关国民教育的发展、演变轨迹及其重要意义。
(2)以体例结构为研究对象。王从华的 《高中历史教科书 “模块—专题”式编写体例的特点与检讨》,比较了“人教版” “人民版” “岳麓版”和 “大象版”等各个版本高中历史教科书的体例特点,在教科书编写领域做了许多有益地探讨;张永军的 《“细节”还是 “体系”——对当前历史教科书编写的反思》,对高中历史课程的设置、专题的设置、体系的建构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鉴于高中历史教学的性质、目标、意义,高中历史教科书的编撰应以传统教科书重编年、重国别、重大事分析的思路和体例设置课程、编排教材。
(3)以某一重大历史事件为研究对象。黎昕的 《93年人教版与03年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的比较——以 〈鸦片战争〉为例》,从教学模式、编写体例、课文系统等方面对“人教版”新旧版本的教科书进行比较;欧阳梦华的 《历史教科书对太平天国史实描述的遗漏》结合史实,从太平军初期取得农民拥护的宣传因素、农民本身的生活需求及其外部因素这3个方面进行分析,从写作角度切入,探究教科书上的组织逻辑是否严密,并针对该段落阐发作者观点,提出修改意见,等等。
1.整体性研究
台湾师范大学历史所的张明雄发表在国际历史研讨会文集上的文章 《四十年来台湾地区高中历史教育的回顾》,总结和梳理了40年来台湾高中历史教育发展的特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今后的历史教育给予启示;朱汉国的 《台湾地区中学历史教科书研究》从台湾地区中学历史课程的设置、台湾地区历史教科书的审定制度和编写要求,以及“台湾史”教科书的编写为出发点,依据台湾现行的历史教科书,参照台湾地区以往的中学历史教育情况,较为全面地介绍了台湾地区中学历史教科书的现状、演变及趋向,等等。
2.专题性研究
(1)以某一历史时期为研究对象。郑梅淑的 《日据时期台湾历史教育述论》论述了1895年日本占领台湾后,台湾总督府对传统历史文化采取的态度,就殖民者在台湾的初等教育中之历史教育做出探讨,以便明白殖民当局如何透过历史教育,发挥历史的特殊功能来进行殖民教化;刘兴民的 《战后台湾中小学历史教育与教科书的演变》从战后台湾中小学历史教学的初定,战后台湾历史教育和教科书的演变,以及演变的评介这3方面的研究,体现了战后台湾政情的波折,以及历史教育对增强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重要性。
(2)以体例结构为研究对象。周艳的《台湾中学历史教科书课文辅助系统研究》,主要是以翰林版台湾高中历史教科书为例,从导入系统、阐述系统和巩固系统三个大的方面来分析课文辅助系统,从中汲取台湾高中历史教科书中课文辅助系统的设计优缺点,以期对大陆的课程改革做出相关贡献;朱煜的《台湾高中新编历史教科书的基本特点与启示》以台湾龙腾版高中历史教科书为例,对其编写理念和特点进行总结与梳理,以期对大陆教科书的编撰给予启示。
(3)以某一重大历史事件为研究对象。张淑贞的 《台湾高中历史教材中国近现代史部分几个特点的评析——以“台湾”建宏出版社2003年版为例》,选取了教科书中有关太平天国、抗日战争、国共关系等重大历史事件的书写,由此反映台湾地区中学历史教育的现状,等等。
1.以某一历史时期为研究对象
何成刚的 《不可漠视的比较与思考——以海峡两岸历史教育中的 “抗战史”内容为例》,选取抗日战争作为切入点,从整体上比较了大陆与台湾对抗日战争的观点,并对抗日战争史的叙述加以比较,呼吁大陆关注台湾的历史教育,在此基础上审视、反思乃至反省大陆地区的历史教育。
2.以体例结构为研究对象
余怡颖的 《海峡两岸高中历史教科书编写的比较研究——以 “人民版”和 “南一版”为例》,从内容选择、插图设计和课文栏目设计3个具有特点的微观方面进行比较,更加细致入微地阐述了海峡两岸高中历史教科书的异同,并期望以此对大陆教科书的编纂给予启示。
3.以某一重大历史事件为研究对象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的张彩霞教授发表在《台湾研究集刊》的 《两岸高中历史教科书中的 “美国”形象比较——以 “南一版”和 “人教版”为例》,通过对两岸历史教科书呈现的美国形象的差异进行比较,阐释了这种差异给两岸学生带来的影响;杨景尧先生所著的 《两岸初中历史教科书比较研究》以两岸初中历史教科书中的 “中国古代史”与 “中国近代史”各挑选5个重大历史事件进行比较,借此来凸显、反映台湾当前中国历史教科书中的问题,等等。
通过两岸高中历史教科书的比较,可找出各自编写内容中的不足,从而促进两岸历史教科书改革的进一步完善与发展,缩小两岸由不同意识形态带来的历史认同差异,加强海峡两岸历史文化交流,增强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使台湾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
[1]于西友.中学历史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何成刚.清末民国时期教科书中的“太平天国运动”[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4,(3).
(编辑:朱泽玲)
G633.51
A
1671-0568(2015)33-0048-02
本文系信阳师范学院2014年度科研项目“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重点项目”(编号:2014KYJJ38)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