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预习——打造语文高效课堂的前奏

2015-08-15 00:53戚宝琴
新课程 2015年2期
关键词:叶圣陶习惯交流

戚宝琴

(安徽省霍山县大河厂明德小学)

随着小学语文课堂的深入变革,“以学定教,自主合作”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备受教师的关注和青睐。该模式是以学生的预习活动启动教师的教学活动——在学生充分做好预习的基础上,教师有的放矢地施教。因此,学生有效预习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前奏。那么,该如何指导学生有效预习呢?

一、强化预习意识

预习,是指“学生预先自学将要听讲的功课”。具体来说就是指在课前预先学习相关资料,初步理解学习内容的重难点,找出自己的疑问和困惑,认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改变过去的传授式学习方式,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语文教学实践充分证明,预习是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自主学习文本的实践过程,是学生学习的基本环节之一,它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引导学生认识预习的重要性,从而主动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二、做好预习指导

叶圣陶先生说:“预习原很通行,但要收到实效,方法必须切实,考查必须认真。”如何才能“收到实效”呢?

1.明确预习的任务

每堂新课前,要让学生明确预习的任务。在实施“打造高效课堂”的课题研究中,为了帮助学生更有效地预习,我特意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内容特点为每一课设计了“预习单”。每次新课前,让学生按照“预习单”的任务,有的放矢地展开预习。“预习单”主要有五大板块,分别是:预习目标,知识链接,我会写,我会读,我会学。

如,《一路花香》这课的“预习单”中我制订了这样的预习目标:

朗读课文3~5 遍,做到正确、流利。想一想文中的对话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

自主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读准第3 题的词语。

尝试通过对文中关键词语、人物对话的朗读,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有了这样的明确目标,学生就知道该怎么去预习,预习到什么程度,减少了预习的盲目性。

2.教给预习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从一年级开始,我就教给学生预习语文的常规方法,即:

读一读:自读课文,基本达到熟练、连贯,对于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印象。

画一画:读中把自己不理解、理解不透彻的字、词、句、段画出来。

查一查:查阅工具书和有关资料,将画出的疑点结合课文尝试解答。

查阅与新课相关联的资料,更好地帮助理解课文内容。

问一问:还有哪些疑问没解决?将疑问收集到“问题单”中。

3.评价预习效果

一位美国著名专家说过:“只有当学习者知道学习的结果如何时,才能发生学习兴趣。”如果没有检查,往往是学生预习了,却得不到老师的肯定,时间一长,会渐渐失去预习的兴趣。所以,对学生的预习除了重在指导外,一定要有检查和评价。我主要采取以下评价办法:

(1)交流法。在“打造高效课堂”的课堂展示中,有学生分组交流的板块。交流时,小组成员互相打“*”量化评价“预习单”,小组长收集优秀预习单,供班级交流展示。对不认真完成,或者不按要求完成的,要求课下及时完善。

(2)展示法。教室里开辟专门的“展示角”,用来展示学生的优秀预习单。还将学生的优秀预习单拍照,发进家长QQ 群,定期将学生的优秀预习单编辑成册,在全校展出。

(3)集*法。每月学生上报“预习单”上得*的情况,作为平时成绩。总分前几名的,可获得老师发放的喜报和奖品。

多种评价的运用,极大地鼓励了学生课前预习的积极性,也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了他们自主学习的兴趣。

三、形成预习习惯

“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良好的预习习惯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教师、家长和学生协同互助,持续有效地激励和引导。教师首先要有习惯意识,要培养学生长期坚持先预习、后学习;先自学,后交流的良好习惯。教师还要发动家长积极参与,及时反馈给家长孩子的预习情况,发动他们的力量,督促和引导孩子养成预习习惯。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为学生在高效课堂上精彩绝伦的展示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学生只有在经过高效的预习后,才能真正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同时,预习也为教师的二次备课提供了学情依据,为教师以学定教,真正打造高效课堂奏响了和谐的交响曲。

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猜你喜欢
叶圣陶习惯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上课好习惯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
好习惯
“交流”等5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