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敏芝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林南小学)
孩子的心不应是真理的仓库。我竭力要防止的最大恶习就是冷漠,缺乏热情。儿时的内心冷若冰霜,来日必成凡夫俗子。——苏霍姆林斯基
要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走进新课程》
教育是为了培养人的心灵的丰富性、多样性,教师最大的悲哀莫过于眼看原来天真活泼的,对世上万物充满热情的生命,在学校“教育”的塑造中变成只对“知识”怀有“单纯”的好奇心的“机械人”。如不改变这种重智轻情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教师纵使口吐莲花,也未必能使学生“顽石点头”,教师要想在学生冷漠的心田中激起情感的、浪花,必须着力培养“多情善感”的学生。
[实践一]
班里有一位男生,学习成绩还可以,学习心理也比较积极,但有一个顽症:不能端端正正写字。其实他的字间架结构还是很好的,如果能写认真的话,方方正正,美观还很大气。但他就是不能够让自己写端正,这纯粹是坏习惯的恶性循环。为此,我找他谈了几次,还找他爸爸谈了一次,并且给他施加压力:“练字如练心,心到才能事成。如果你今后再不能够提醒自己把字写端正的话,数学科代表一职你就自动辞职(当时他正代理数学科代表)。”但所有的种种方法,最后的效果都是零。我有点气愤,有点失望,还有点不甘。一次晨会课上,我公开批评他:“我对你已经失望了。我以前所有的鼓励,所有的希望,都化为了0,我不再对你的字作任何的要求。”
那时,我真的是有些失望了。那番话之后,我也没对他抱有任何的奢望。但他那之后交上来的作业,让我大大吃了一惊:作业本上每一个字都写得方方正正,浑厚有力。我当即给他批了个优加星,还写了一段话:
很大气的字,让人看了很是舒畅。为何不天天都写得这样端正?其实你能做得很好,只要你想做好!
后来,我还在班上对他说:“看到你的字能写这么好,其实我有些担心,担心什么呢?担心你没有我的鼓励,能不能自己鼓励自己,天天写这么好。”他回答:“能”。
这是批评之外,一个意外的惊喜。
思考:
再回首,才感觉自己对教育中的“爱心”“欣赏”等词语的理解是片面的,以为它们的内涵就仅仅只是一味地表扬、鼓励。当表扬与鼓励失效时,便怀疑教育理论的可信度。其实,在实际的教育中,适当适时的批评也是对学生的关爱。
[实践二]
以前我班有一位同学叫唐咪(化名),在教她之前我对她已有所了解:从出生到现在,因为严重贫血导致智力低下,长期学习上的不如意,使父母对其丧失了信心,并对其采用粗暴教育;在班里同学总是嘲笑她:唐咪是最差的;她自己感觉也是低人一等,处处唯唯诺诺,以抄作业来避免批评进行自我保护;老师的问题,总以沉默来对付。我接班后,第一步就是和她改变敌我关系,宽容对待,在班里时时为她赢得自尊,让笑容在她脸上绽放;学习以抓基础知识及训练简单的听记能力为主。为此,我整整花了一学期。
开学第一天,我诚恳而不留余地地对她说:作业不会做,不要以抄作业来骗我,我宁愿你把不会做的题目空在那里,也不愿意你以抄作业来骗老师,不会做,是学习问题,抄作业,是品德问题,一个人品德不好,就要被人看不起!
第二天,教学3个生字,我估计她应该会,就对同学说:“今天这堂课让唐咪唱主角,好吗?……”这堂课,我尽最大可能把时间留给她,让同学和老师的鼓励围绕她。这堂课后,共默写3个生字和12个词语,她错了1个。
第三天,教学第2课,我估计她没前两天那么顺利,于是我对同学说:“当唐咪说错的时候,我们给她一点时间,让她改对把答案说出来。”这堂课下来默写了20个词语,她错了3个。
下课时,我当着大家的面对她说:“唐咪,你应该谢谢在座的每一位同学,他们的耐心就是对你的鼓励。他们时刻在关心着你,希望你的学习能提高。”这话,我是想让她与集体融为一体。我深深地懂得:要转变、提高一个人光靠一个“我”是不行的,必须依靠班集体这个大环境的力量,这也凸现了教育的主导地位。
以后的日子里,她的作业完成得比较快,正确率也比较高了。当我偶尔指出她的错误时,她会有一丝羞涩。学生自主地探索各个知识领域的过程,就是体验的过程,学习时,学生必须大量阅读课外读物,查词典、翻阅材料,这就在不知不觉中,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积累了更多的知识;也就在不知不觉中使学生系统掌握了知识。
思考:
学生有内向和外向之分,他们所生活的环境怎样,家长对他们采用何种教养方式,他们自己有哪些爱好与特长,偏向于哪门学科,对待同学怎样,对待老师表扬和批评的态度怎样……都决定着他们的行为表现,要让差的变好,好的更好,关键还在于促进思想观念的改变与更新,并能习惯性地、更好地指导行动,虽说学生是需要表扬的,但批评能丰富学生的心理体验,加强心理承受能力,让他知道春天不常在,不会天天都有阳光雨露的滋润。
责任为先,师爱相伴。平时的工作中鼓励需要爱,批评也需要爱,这是肯定的。老师在实施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尽量消除社会上不良因素带来的负面影响,适时、适当地鼓励,恰如其分地进行批评,效果是很好的。所以,平时老师就要认真分析学生的心理状态,如是否积极要求进步等,着实考虑他的心理承受能力。充分考虑自己的教育方式合适与不合适的问题,采取可信度高的言行,因人而异,灵活、有效地处理教育问题。
牢记教育的责任,满怀爱的种子,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播撒爱、播撒责任。当教师用爱搀扶,用责任召唤,引导学生向上向善,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定能走向另一重境界。
张世富.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