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星
(华中科技大学 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本土节目是地方电视台节目发展的一种新趋势。这类节目必须坚持“三贴近的”新闻原则,立足本地文化与生活的现实,突出地域特色,符合本土观众的接受习惯和实际需要。但近年来,地方电视台由于节目定位不准,创新不够,出现简单模仿抄袭现象,本土化节目的同质化现象非常普遍。
地方电视台本土化节目的典型代表是民生类节目。这类节目一直是当地老百姓喜爱的。但近年来这类节目逐渐暴露出定位不准、报道肤浅、流于形式的弊病。
从栏目定位和节目策划看,民生类节目应当以“三贴近”为原则进行定位,要以服务百姓为目的,坚持报道百姓喜闻乐见的事情。民生新闻必须关注老百姓身边的事情,强调贴近生活,并不是一味停留在报道琐事和事件的表象上。例如,报道物价问题,不能停留在物价的涨跌现象,不能不顾百姓的接受能力,大量使用专业术语。在报道中,需要对国家政策进行解读,帮助老百姓明白报道内容。同时,要采访报道老百姓的生活感受和看法,把物价涨跌的原因及相关政策、背景进行解读。
民生类本土节目如果定位不准,其采访报道就难以做到深刻。在节目策划过程中,就要把节目质量标准定位为剖析事件的本质,在新闻报道的深度上做文章,努力挖掘新闻事件背后的信息,思考问题的来龙去脉,力求给民众科学正确的结论与意见,充分发挥新闻报道的社会意义。
地方电视台本土化节目内容同质化严重。在节目数量不断膨胀、播出时间相对集中的环境中,地方电视台想取得较高的收视率,就必须创作出能吸引受众眼球的节目,不能简单模仿抄袭。
我们看到,一旦某电视节目成功,其他电视台就纷纷效仿。例如,某地电视台《荷花之音》以歌舞秀为主,从节目内容到节目形式上,与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浙江卫视的《中国好声音》如出一辙。从节目策划到栏目定位,该节目没有考虑到自己作为一个县市级电视台的局限性和薄弱点,盲目效仿大台节目,作为一个县级电视台,无论是其从财力、物力,还是其人力资源都无法与省级卫视相比。尤其是其节目覆盖范围和收视群体都明显存在缺陷和不足,这种简单的模仿恰恰把其本土特色丢掉了。
此外,许多地方电视台都有社会法制类电视栏目。但这类节目总是拿外地典型案例和法制故事说事,脱离本地的法制类新闻事件。节目播出之后,往往是观众认可度低,收视率不高。主要原因是主持人刻意模仿大台的表现风格,过度渲染细节,缺失人文价值。若能立足本地典型案件,真正进行以案说法,给予当地群众工作、生产和生活方面的法律教育和提醒,维护和倡导社会公共秩序和道德正义,将比克隆效仿其他大台的做法效果好。
地方电视台本土娱乐节目普遍表现为泛娱乐化的倾向。娱乐节目在表现形式、互动方式、主体内容等方面一般要注重其互动性、趣味性,在节目策划编排的每个细节要充分考虑观众的心理和需求。但营造互动氛围,提升观众参与兴趣,并不是无底线地迎合。许多节目在编导和制作过程中,盲目制造恶俗趣味,在竞赛性的娱乐节目,编导为迎合部分受众的猎奇心理,过分强调节目的刺激性,主持人也在搞笑中失去应有的仪态。这种失去道德风俗和文明礼仪底线的迎合追捧行为,严重地影响节目的审美价值与欣赏品味。
国家广电总局于《2006年广播影视工作要点》中指出,“要进一步改进广播影视文艺、娱乐、情感类节目,着力提高其质量、品位和格调,抵制低俗之风。在节目内容上不得报道娱乐明星的私人生活,不得以揭露名人隐私为噱头,主持人的语言与行为必须大方得体。”电视媒体人士也指出,本土节目要多挖掘本地优秀的民间资源。这些要求建议,是娱乐节目增强内涵,提升品位的重要方法,应该引起地方电视媒体的注意和思考,努力提升本土节目质量和品位。
电视栏目的品牌形成与发展,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要办出自己的特色,形成强大的收视竞争力,就要准确定位栏目发展目标,树立打造节目品牌的决心。
本土化节目要坚持新闻工作的基本规律,坚持“三贴近”的原则,在节目发展过程中,完成由“一般性贴近”向“高度贴近”、“更深层的贴近”的转变,重点对节目报道的事件、社会的现象以及广大人民群众所关心关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深刻解释,在平凡的小事中发现不平凡的意义,为广大观众指出这些新闻事件或者社会现象对于他们的生活有何影响、意味着什么,以及能够满足他们哪方面的需求。概言之,“以高度取胜”、“以深度取胜”是提升本土化节目品质和艺术的重要保证。
地方电视台举办本土节目在栏目发展定位上,要立足平民视角,体现亲民风格,真实反映当地社会经济建设取得的各项成就,讲述老百姓身边的人和事,记录城乡的发展与变化。节目主创和编导人员要立足当地,不断深入挖掘本地经济文化资源,从实际出发,包装地域文化,逐步树立栏目品牌,形成特色。节目本土化的特色就是要打造适合本地观众的文化趣味、文化习惯和文化特征的节目。一些地市级、县市级电视台之所以通过各种途径播放外地制作公司的娱乐节目,或者照搬照抄其他台的节目,是没有意识到本土文化资源的开发价值,忽视了本地特色。所以,基层电视台只有在本土化资源的挖掘中大做文章,才能办出自己的节目特色。
本土化电视节目是地域文化的载体,是地域文化的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一般本土化电视节目来源于本地民众的文化与生活。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节目的亲近性,不仅不会减少观众数目,反而会使观众觉得亲切,有特色,成为节目的忠实观众,同时也对本地域的文化、风俗等都有较深刻的认同感。因此,从受众角度来看,本土化提倡的更多的是一种“地域认同”。本土节目之所以受到当地观众喜爱,不仅仅因为它贴近百姓生活,更因为它体现了人们对当地区域文化的一种认同和归属感。
一些地市、县市级地方电视台要把本土节目的发展空间转移到广阔的乡间城镇,把栏目宗旨定位为服务“三农”。要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等问题开展节目采制与报道,尤其要想农民所想,急农民所急,注重科技资讯服务。例如,节目内容可以向农民朋友介绍小麦、水稻、棉花、果树等在不同时期的管理知识以及致富经验等,指导农民在各个生产环节,不失时机地、科学地从事农业生产,搭建起了农业部门联系广大农民的桥梁。
地方电视台往往在资金、设备和人才方面,无法与省级以上卫视相比,但它们最大的优势在于能利用与观众在心理上和地域上的接近性,制作出具有当地人文地域特色的节目,拉近与观众的距离,使观众产生认同感,从而给予节目更多的关注。近年来,一些县级电视台就能够充分利用本土人文历史、风景名胜、民俗风情、城市建设、艺术工艺等资源策划选题,制作优秀节目。例如,山东省章丘市电视台的《百脉纪事》栏目组曾经历时数月,辗转奔波到济南、淄博、文祖、阎家峪、双山等地,采访许多民间艺人,掌握了大量的资料,采制了上下两集的《寻访五音戏》,深受百姓喜爱。
地方电视台节目质量和品位不高有多种原因,但报道形式单一,报道深度不够是其重要的原因。以新闻报道节目为例,新闻的采写总是停留在新闻事实的表面上,不去深入挖掘新闻事件的深层意义。这样,本土新闻节目就会满足现状报道,只告诉观众“是什么”,而不说明“为什么”。这样的报道就会使观众产生审美疲劳,失去观看兴趣。因此,提升节目的内在价值,注重本土化节目品位是办好本土化电视节目首要解决的问题。
湖南媒体人士魏文彬说过“缺乏深度、品种单调,是目前大部分电视娱乐节目最大的不足。如同麦当劳快餐一样的节目,吃的时候很开心,但吃完之后却没有回味。”创新本土节目报道形式和艺术,要从节目的报道角度、形式、深度和高度等方面不断提高其报道质量。例如,地方新闻节目就必须关注本土、关注民生,这是其发展的必然选择。但要注意不能过分关注柴米油盐、家长里短,把报道局限在新闻报道的狭小空间中,走进一种“小民生”的桎梏。无论是新闻类节目,还是民生类节目,都要注意报道的角度深度,讲究报道的形式艺术。
地方电视台办好本土节目必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理性审视本台节目定位和发展策略,立足本土历史和现实,创新节目形式,挖掘报道内涵,打造地方特色和节目品牌,打破同质化发展的制约,才能在激烈的传媒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1] 张利生.国外电视节目本土化管见[J].电视研究,2009(08)
[2] 陈佳.浅议城市电视台的本土化[J].新闻爱好者(理论版),2007(05).
[3] 马红.激情的沃土——关于中小城市电视台节目本土化的几点思考[J].当代电视,2008(12).
[4] 仲洁.地方台新闻节目本土化浅探[J].新闻实践,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