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玉珠
(河池学院,广西 宜州 546300)
俞颂华是中国第一个采访十月革命后苏联的记者、第一个真正意义的驻外记者,为读者揭开真实;他是“国际问题专家”,用自己的视角和判断带领国人认识世界。这位“新闻界之释迦牟尼”这样坚持自己的新闻教育理念:新闻从业员的道德、学问与技术上的修养,是使报业健全与进步最基本的关键。
(1)新闻从业者要有追求真与善的职业理想。俞颂华在《论报业道德》中,强调“报业道德,重在求报纸内容‘真’‘善’纯洁,态度公正严肃,导社会与进步的正轨”。他将自己的职业理想融入自己的教育理念当中,要求学生加强品德修养,在新闻工作中要正直、真实、公正、有正义感,威武不屈,利诱不移。
(2)重视“学问”教育。俞颂华在担任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新闻系主任期间,为了增长学生知识,活跃学生思想,开阔学生眼界,特意聘请马荫良共事。此外还长约请各领域专家名人讲学,如作家曹聚仁、教育家叶圣陶、历史学家顾颉刚、著名报人王芸生等。
(3)善于“业务”指导。俞颂华从事新闻事业三十年,新闻业务造诣很深,是一位实践型导师,在课堂教育中会将自己多年来新闻实践的业务技术传授给学生,教导学生如何在采写编评中做到快、准、好、生动,用事实和逻辑使文章实现思想启蒙、写实社会和针砭时弊。
(4)崇尚学术自由。俞颂华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表明自己的立场。他的学生张友聚这样回忆:他看到《文汇报》上一篇论述时事和英雄的文章,认为其宣扬“英雄造时势”的观点错误,于是写了一篇探讨性文章请俞指教。俞将这篇文章推荐给《文汇报》并发表了。当张友聚看望他时,他亲切委婉地与他讨论,让他意识到自己文章的片面性。俞在学术上的民主作风和宽广胸怀,让张很是感佩。
1918年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闻教育事业的开端,徐宝璜、邵飘萍两位新闻学界的泰斗培养出了一批具有强烈爱国主义精神和新闻职业理想的优秀记者。90多年过去,我国新闻教育事业看似繁华的背后仍有着种种隐痛:
(1)“学”与“术”脱节。新闻学是一门应用型学科,理论是土壤,实践是阳光。然而,众多院校的新闻教育,从教学理念到课程设置再到教学方法,均套用纯文科的体系。小树苗被厚厚的土壤覆盖,常年缺少阳光的照耀和风雨的考验,很难茁壮成长,于是才会有“博士生写不出消息”的尴尬。
(2)“专”与“杂”顾此失彼。新闻事业是一项公共事业,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因此,新闻工作者需要有广博的知识,努力将自己修炼成方方面面略知一二的“杂家”;“多能”的同时也需要有“一专”,成为特定领域的“专家”。然而,很多院校新闻教育的往往在“专”的教育方面走了重学轻术的极端,在“杂”的教育方面缺乏足够重视,使学生的知识储备不能满足受众的信息追求,在从事新闻专题报道时又感到力不从心。
(3)“理想”照不进“现实”。“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是多少新闻人的理想,然而在现实的新闻工作中却常常连最基本的“真实”也成了最奢侈的追求。新闻工作大环境固然存在问题,然而问题的症结还是在于新闻教育本身。当前新闻教育普遍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新闻理想和理想教育往往成为边缘存在,新闻伦理类课程开设课时短,且教育理念太理想化难以应对现实的复杂和残酷。
(4)忽视自媒体时代的公共教育。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是信息的传播者,受众话语权加强的同时也加重了新闻界维护新闻真实性的负担。因此,需要增强公众的媒介素养,使其掌握基本的新闻传播常识。在新闻知识普及的工作里,新闻教育机构应该承担主要职责,然而又有多少院校开设了针对非新闻专业学生的新闻专业课程呢?
(1)“学”、“术”结合是新闻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学”、“术”结合的关键点就是科学设置专业课程的同时,更要注重实战组织实习。实习有两种:一种是日常的实践,利用各种校园媒体进行模拟运作,开展各种竞赛活动,以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新闻习惯;另一种实习是将学生派到各大媒体,进行实战操练,让学生在迈出校门之前,就积累一定新闻从业经验。
(2)均衡师资力量,灵活教学技巧。师资方面,既要有资深学者型教师培养学生理论修为,更要善于引进一线技术型教师对学生实践进行专业性指导。教学方面,讨论式教学更易于将学生引导到教学中,启发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此外要引导学生站在时代前沿关注热点,指导学生采写自己身边的人和事,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兴趣,并形成个性。
(3)“固本”、“知情”、“厚养”。如范敬宜所言,新闻教育应该重视三个方面:固本——必修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知情——走出去方能知国情、社情、民情;厚养——博学广知才能言之有文。中外新闻史上但凡杰出的新闻人,都是学养丰厚的文化人,如邹韬奋、范长江、乔冠华等。所以新闻教育应该均衡学生的营养:与政治联系,才能理解民主;与文学联系,才能提高语言和表达能力;与哲学联系,由此确立自己的道德基准;与艺术联系,才能捕捉到完整的视觉世界;与历史联系,在此基础上建立自己的意识和直觉。
(4)大势所趋:加强非新闻专业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在受众话语权越来越多的自媒体时代,全民学习新闻的教育思想有了更好的实现土壤。新闻真实不仅仅需要新闻人的坚守和维护,更需要广大受众的理解和自觉。因此,新闻教育可以适当地实现“公共化”,为提升全民媒介素养承担相应责任。
[1] 郑一卉.从OhmyNews 的衰落看公民新闻的发展方向[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0(01).
[2] 吴飞,卢艳.“亲近性新闻”:公民化转型中的新闻理论与实践[J].新闻记者,2007(11).
[3] 邵培仁,李一峰.论美国“公共新闻运动”[J].嘉兴学院学报,20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