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猛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人事处 河北·秦皇岛 066004)
最近几年来,国家反腐力度和惩治腐败的力度不断加大,随着“八项规定”的出台,长期潜藏在机关事业单位的“吃空饷”现象逐渐被被媒体曝光在公众视野中,并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公众评论。所谓“吃空饷”,具体来说,就是指在机关事业单位内部,国家公职人员即时不用去上班,也能与正常上班的公职人员一样领取财政发放的薪资和奖金,享受一样的国家福利待遇。长期以来,“吃空饷”的现象一直存在,并且在基层机关事业单位更加严重。由于基层机关事业单位处在国家制度执行的末节,内外政策约束与监管力度不足,导致“吃空饷”现象尤为更为突出。“吃空饷”的本质是一种滥用国家财政资源的腐败行为,反应了权力在实际运用中的失范。“吃空饷”蚕食着国家财政资金,损害了政府的形象与声誉,扭曲了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必须要予以杜绝和根治。“吃空饷”问题凸显出制度改革的紧迫性。
首先,制度上存在漏洞。制度不健全、编制的不透明,给“吃空饷”带来了可乘之机。由于机关事业单位在编制、人事、财务管理的制度,在制定和执行上缺少规范性,甚至存在很大的漏洞,对公职人员的行为缺少有效监管,使一些公职人员钻制度空子,即使不上班也能照吃空饷不误。现在国家实行允许借调、退居二线等政策,这些政策为“吃空饷”提供了便利。制度性特权,导致官本位和权贵利益集团违反党纪国法,倚仗各种潜规则宠出了“吃空饷”现象。此外,机关事业单位的编制、人事信息、财政信息公开性和透明度小,缺少公众监督,这也是导致“吃空饷”现象发生的原因之一。
其次,公权力相对来说过于集中。如果公权力过于集中,就会导致权力滥用和腐败行为产生。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所以,必须要对权力进行有效约束,“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在勤政廉政建设不断加强的基础上,国家和党中央也不断采取有力举措,加大反腐倡廉的力度,这都充分表明了国家和党中央坚决惩治腐败的决心。通过对各地“吃空饷”的情况进行总结,可以发现,主要归因于某些主要领导的“权力腐败”,他们以权谋私,让自己的家属或亲朋有“饷”可“图”。
“吃空饷”的手段五花八门,如有编制却不在岗、调出不下编、虚报工资表、冒领养老金等等,其影响和危害很大,总的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导致国家大量财政资金非法流失。根据各地查出的“吃空饷”的统计数据分析看,这些“吃空饷”的人数量之多、金额之大,可谓是触目惊心,这些“硕鼠”的存在,给国家财政资金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二是导致单位内部贪、占等腐败现象不断滋生。有的单位的“空饷”并非是给家人的,也不纳入单位基本账户或用来弥补办公经费的不足,而是直接将这些非法收入纳入单位内部“小金库”,再以补贴、慰问金等各种形式和借口分给相关领导干部。三是“吃空饷”现象损害了党政机关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正面形象,降低了政府公信力,不利于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的发展。“吃空饷”人员占用了单位的编制名额,使当今社会就业有失公平。有的人员甚至身兼数职,不仅易诱发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也极大地挫伤了其他公职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甚至引发效仿行为。
如果国家财政供养的闲杂人员过多,就会导致财政保障不足,加重政府财政负担。“吃空饷”人员非法占用了大量的国家财政资金,那么,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就会发生短缺,为了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保持社会经济协调、稳定发展,政府还要大量举借债务,这会增加政府财政债务风险。因此,要根治“吃空饷”现象,就必须坚持标本兼治、局部防范同时并举,建立起科学、规范的“吃空饷”长效治理机制。
“吃空饷”现象存在的地方,一定存在制度上不完善的问题,也一定存在公权力得不到有效监督和制约的问题。要想从制度上杜绝“吃空饷”现象的发生,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要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健全日常管理机制,有效堵塞制度上的漏洞。坚持一边清理一边规范、一边建章一边立制的原则,从制度根源上对“吃空饷”进行根治。建立科学、完善的预算管理制度,在每年进行财政预算时,机关事业单位应当向财政预算部门提供真实的编制人数及编制人员信息,预算部门要对此进行严格审核。财政部门要完善财政制度,建立财政“吃空饷”人员长效防范机制,进行专项检查。转换管理方式,及时办理编制、组织、工资、行政等关系,定期审核机关事业单位每月统发工资的人员情况,严格人员调出和增加程序。同时,要进一步完善监督监管机制,对财政供养人员进行动态管理,定期清点人员的变动情况,认真审核调出、离职、死亡、辞职等公职人员的相关信息,及时与人事等各部门核实更新人员的信息。
二是要实现财政信息公开透明。公开单位相关财政信息,接受社会公众监督,能够有效避免“吃空饷”现象潜滋暗长。要确保财政信息公开、透明,就需要机关事业单位从各方面进行努力,首先,要树立强烈的反腐和廉政意识,坚持为人民服务,自觉抵制“吃空饷”腐败现象的发生。其次,要将单位定员、定职、定岗情况进行公开,使单位内部的人员编制、岗位配置、人事信息和经费开支都能处在国家和社会公众的有效监管之中,让“吃空饷”的现象无处可以隐身。
一是要加强监督。逐步健全法律法规。“吃空饷”现象与法律法规等制度不健全、违规成本比较低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必须要建立科学、合理、可行的干部问责机制,改变监管不到位、惩罚不够重的现状。首先,要加强监管力度,做到有举报、弄虚作假和瞒报漏报必核查,从根本上打消少数人的避风头的侥幸心理,对“吃空饷”现象坚决一查到底;纪委部门要建立对“吃空饷”现象的长效监管机制,依照党的作风建设要求,不定期对“吃空饷”现象进行明察暗访,如果发现问题,就要立即给予严肃处理,提高监督水平和效率。在监管制度建设方面,要制定出台《在编不在岗人员举报奖励办法》,通过网络等信息平台,及时向社会公开举报监督途径,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对群众反映问题经查证属实的,给予首位举报人奖励。其次,要强化单位内部自我监督机制,建立健全领导干部问责机制,从思想上强化公职人员自觉抵制腐败的意识,从内部防范“吃空饷”现象发生。
二是要加强监管部门之间的工作联动性。要建立监管部门工作协调联动机制,从制度上确保纪检监察、检察机关和审计三部门能够实现相互独立、彼此监督,确保反腐倡廉工作的有效开展。具体来讲,必须建立人员工资变动信息共享制度、财政供养人员信息的报告和备案制度、部门联查联审制度等,在审计的过程中,一旦审计机关发现有违纪、违法行为,纪检监察机关就要根据制度立即进行相关处理,避免外部人为因素干预和影响“吃空饷”的查处力度和进度。
[1] 戴文华. 公职人员“吃空饷”的主要表现与治理对策[J].领导科学,2013,(15).
[2]龚俊,张锡锋.“吃空饷”现象预防浅析——从审计和预防的视野[J].法制与社会,201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