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西藏基层文化建设 凝聚和谐社会建设正能量——以林芝市基层文化建设为例

2015-08-15 00:47郝少敬
西藏发展论坛 2015年6期
关键词:林芝农牧民群众

郝少敬

文化问题事关民族兴衰,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全部智慧与文明的集中体现,是民族的灵魂,是维系民族团结、形成民族凝聚力的思想基础,是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精神纽带,是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鲜明标识。它可以激发民族成员的归属意识,从而形成维护国家统一,维系民族团结的强大力量,进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文化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和难点也在基层。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加快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的帮扶力度,继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是实现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可见,无论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还是统筹城乡一体化建设,都离不开文化建设。从总体上看,我区基层文化建设发展相对滞后,文化产品和服务能力远不能满足农牧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广大农牧民文化生活贫乏、文化意识淡薄,加强基层文化建设、丰富基层群众文化生活已经成为当前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

一、基层文化建设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基层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和谐文化建设的基础。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是丰富广大人民群众文化生活,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所以,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推动和谐社会的发展。

(一)基层文化建设是和谐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

基层文化建设是基层人民群众进行自我的、以满足自身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为目的,以文学艺术为中心的文化活动、文化工作和文化事业。基层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在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力发展城乡一体化经济的非常时期,加快基层文化事业发展将有利于增强农牧区经济的发展后劲,促进农牧区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推进农牧区城市化进程。从历史的角度看,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国家发展到一个新的上升时期,社会进入关键性转型时,就需要重新校正我们的价值取向,需要发展我们的和谐文化。因此,根据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要求的日益高涨以及人民审美情趣发生的变化和文化参与意识的不断增强,就要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基层文化活动,给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机会、更多的场所开展文化活动。

建设和谐社会,必须建设与之相适应的和谐文化,和谐文化建设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又是必要条件;而基层文化建设既是直接作用于最广大普通群众的思想和行为,又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挥效能的基本窗口,他直接面对广大群众,并为他们提供服务。因此,基层文化建设,是推动基层先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实现广大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条件。所以说,基层文化建设是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推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强大精神动力。

(二)基层文化建设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精神动力

在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群众文化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相辅相成,公民生活富裕、知识更新对群众文化活动、形式和内容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基层文化应以奉献给广大人民群众真切的文化实惠为宗旨,以满足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为职能,以先进文化与建设和谐社会相适应为目的。应根据各自所辖的地理环境、人文特点、经济条件,运用形式灵活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方式,不断满足和提高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

林芝市20多万人口中有近三分之二是生活在农牧区的农牧民,农牧区文化是基层文化事业的基础。目前,基层文化与城市文化之间的差距明显。各级财政对基层文化的投入相对不足,对基层文化事业支持不够充分,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也很不平衡。因此,基层文化建设发展速度仍然相对缓慢,与广大农牧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不相适应。针对广大农牧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情况和存在问题,我们看到基层文化建设的迫切性。

进行基层文化建设,能为构建基层和谐社会提供思想和精神资源。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有助于确立以和谐为目标的道德评判体系,可以促使基层逐步形成以和为真、以和为善、以和为美、以和为贵的共识,从而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相承接、与和谐社会要求相吻合的道德体系。

(三)基层文化建设是增强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素养和提高科学文化水平的精神动力

文化水平反映了经济发展水平,文化建设也会反过来影响经济发展。文化和经济相结合,通过文化带动经济发展,特色文化进农牧区,可以提高农牧民文化素质和修养,转变农牧民观念,增加农牧民收入,同时提高农牧民科学技术水平。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日益增长,这就要求在和谐社会建设发展的过程中,加强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建设势在必行。

基层文化建设是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是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实现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方面。搞好基层文化工作,对于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加强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在全社会培养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广大农牧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已经成为当前构建和谐社会中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基层文化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内容,搞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仅能够形成有利于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舆论力量、文化条件和社会环境,而且能够全面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关键在于提高人的素质,它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和社会进步,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表现,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保证。由此可见,基层文化建设必须以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目标。

(四)基层文化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忘本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对各民族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我们要学习借鉴,在不断汲取文明养分中丰富和发展西藏文化和民族文化。

已经基本富裕起来的农牧民需要文化。在物质的需求得到基本满足之后,精神的需求便凸现出来。没有健康的文化去满足他们的这种需求,不健康的东西就会乘虚而入。尚未富起来的农牧民更需要文化。文化不仅是一种精神消费,也是一种精神投入。贫困与愚昧总是联系在一起的,尤其是在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的时代,农牧民致富奔小康,更需要文化。有了文化才能使人视野开阔,信息灵通,掌握方法,抓住机遇。城乡差别,不仅在于有多少新房,有多少别墅,有多少公路,更在于人的思想文化素质的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做到“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六个更加”对于文化相对不够发达的农村来说,“文化更加繁荣”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十二五”期间林芝基层文化建设扎实推进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十二五”期间,林芝市积极开展以创建新农村新文化示范村为主的文化育民工程、以文化设施建设为主的文化惠民工程、以群众广场文化活动为主的文化乐民工程、以文化与旅游相结合为主的文化富民工程,扎实开展民族优秀文化特别是基层文化的保护、继承、弘扬,促进林芝基层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深入发展。

(一)文化政策保障有力

自治区党委《关于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中规定“对口援藏资金用于文化建设的比例不低于20%”;林芝市委、市政府规定“从2011年起,市安排文化产业发展专项基金200万元、安排文化事业发展专项基金150万元,每年递增20%;各县财政收入超千万元的,每年按上年财政收入的1%安排,财政收入未达到千万元的,每年各安排10万元的文化事业发展专项基金和文化产业发

2展专项基金”;林芝市“三馆一站”免费开放资金得到有效保障;为加强对文化产业发展专项基金、文化事业发展专项基金的使用管理,林芝市制定了《林芝民间文艺挖掘抢救管理暂行办法》、《林芝文艺创作扶持和奖励暂行办法》等4个奖励办法,并以“南迦巴瓦”文化艺术奖形式对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通过一系列措施,林芝基层文化建设得到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二)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

文化的发展是为了让更多的人民群众受益。林芝市高度重视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十二五”期间,通过争取国家、对口援助省市、地方资金2.5亿元,积极动员社会募捐和农牧民投工投劳,完成了市广播电台和市电视台业务用楼、4县民间艺术团排练场所、4县广播影视中心、4县新华书店、7县新华书店出版物配送车、41个乡镇综合文化站等具有较大影响、辐射带动作用强、功能完善的文化基础设施。按照“有200平方米村综合文化室和300平方米村文化广场、有藏书2000册以上图书阅览室、有数字电影室内场所、户户有40套以上广播电视节目直播卫星设备、有村文艺表演队、有文化资源信息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六有标准,完成巴宜区鲁朗镇扎西岗村、波密县古乡古村等45个市级“新农村新文化示范村”的创建工作。文化室、图书室、广播电视站、数字电影放映室、文化广场的建设和村文艺表演队的组建,解决了部分农牧民群众“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的问题,为全面推进基层文化事业发展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截至目前,已建成市文化艺术馆、广电中心、图书馆、群艺馆、博物馆、电影院、新华书店,7县综合文化活动中心,54个乡镇综合文化站等基础设施;建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支中心7个、乡镇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站54个、村(居)委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室496个、农家书屋489个、寺庙书屋93个。随着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为林芝基层文化建设提供了基本保障。

(三)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林芝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完善,群众不同层次文化需求不断满足。

一是文艺创作不断加强,文艺活动日益繁荣。林芝市县民间艺术团年创作文艺作品40余个,民族歌曲《林芝姑娘》、《情满高原》、原生态舞蹈《玉湖蓝莲》等作品荣获第四届西藏自治区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出版发行了历届雅鲁藏布大峡谷文化旅游节主题歌光碟——《欢歌林芝》、市群众文化广场活动音乐光碟——《多彩林芝》,《来自第一代藏王故里的锅庄—波卓》、《工布箭歌》等音乐制品;收集整理了200多首具有地域特色的民歌;挖掘保护了林芝米纳羌姆、工布江达错高梗舞、米林珞巴始祖传说、朗县文成公主歌谣、波密西巴斗熊、察隅僜人舞、墨脱门巴舞等一批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民间舞蹈;完成45个新农村新文化示范村创建工作,并为每个示范村发放补助经费5万元;年组织开展节庆文化活动、文艺下乡等700余场次,观众20万余人次。

二是扎实推进广播影视惠民工程。全市有农村电影放映员55名,放映设备56台(套),年落实农村电影放映资金100余万元,年放映电影1.5万场次,观影40万余人次,农牧民平均每月能观看到电影1.6场次。“十二五”投资1566万元,完成了28996户农村广播电视“户户通”、80座寺庙“寺寺通”、439间僧舍“舍舍通”建设,全市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到98%以上。

三是着力构建新闻出版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投资792万元,建成“农家书屋”303个、“寺庙书屋”93座,实现了农家书屋、寺庙书屋全覆盖。每年到“农家书屋”阅读农牧民18万人次、到“寺庙书屋”阅读僧尼8000余人次。2013年争取资金500余万元,开展了“农家书屋”“寺庙书屋”图书更新和日常维护等工作。争取资金210万余元,为7县配备了流动图书售书车。投资714.3万元,完成了市、县、乡三级机关使用正版软件工作,实现市、县、乡三级机关全部使用正版软件。

(四)民族文化得到传承和保护

开展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登录不可移动文物点280处,改变了林芝长久以来文物点少、文物类别单一的历史,填补了大型塔类建筑等多项文物类别和文物史空白。“十二五”投资16119万元开展了波密易贡将军楼维护修缮、巴宜区工布第穆摩崖石刻、米林羌纳寺修缮保护、茶马古道林芝段文物遗迹保护维修、西藏民俗文物和服装道具征集展示、朗县烈山墓地保护等工程以及林芝博物馆建设项目。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3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63处。

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收集、整理文字资料达1000万字,图片2000余张、图像资料100余张(盘),收集具有林芝民族民间谚语故事达100余个(藏文)、民间音乐200首,收集各类普查成果9类81本(册、盘),建立了7类43个普查项目的档案和数据库。截至目前,林芝市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3个,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38个,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2个,自治区级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7个,有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2个。

三、影响和制约林芝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要因素 虽然林芝基层文化建设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影响和制约林芝基层文化建设的因素依然存在,主要表现为:

(一)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文化活动经费相对缺乏

文化设施是开展文化活动的载体,是一个地方文明程度的体现和繁荣富足的标志,也是营造文化环境不可或缺的文明象征。由于部分基层领导对文化事业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认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活动开展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因此只重视经济效益,而忽视了文化事业发展带来的社会效益,导致文化设施落后,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由于历史欠账太多,林芝市现有文化基础设施总体落后,市一级缺少现代化标准的艺术剧院,大部分县(区)一级没有演出剧场,乡镇综合文化站配套设施缺乏,无法正常开展文化活动;文化基础设施缺乏必要的管理、运营、维修和维护经费,一些现有的文化场所无法开展正常的文化活动;一些地方文化活动经费匮乏,不能保证正常文化活动开展;有些赛事带有商业性质,不接地气,对农牧民群众吸引力不强。整体而言,林芝市基层文化建设与农牧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严重影响和制约着基层经济社会发展。

(二)基层群众观念落后,缺乏创新精神

在信息时代,广播、电视和电脑等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为群众了解外界信息提供了极其便利的条件。但由于基层群众受头脑中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影响和束缚,加上近几十年滋生的享乐主义、慵懒主义、不思进取思想等影响,他们不能大胆地接受改革创新的新思想、新观念。个别基层领导在思想观念上仍然保持“重经济、轻文化”的想法,忽视基层文化建设和农牧民精神文化需求,甚至有些领导只追求经济,天天跑项目,忽略发展文化事业。目前,随着人民生活水平越来越好,中央政策的不断倾斜和资金扶持力度的不断加大,林芝市人民群众的思想意识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和改变。由于林芝市地理位置优越,自然条件较好,林下资源丰富,部分基层群众长期处于安逸、舒适的环境下,普遍不敢、不思创新,发展、竞争意识淡薄,淳朴的乡风、民风、村风亦受到拜金主义、利己主义、安逸享乐主义的侵蚀,既恶化了乡镇的道德环境,也制约了农牧区文化事业的发展。

(三)基层文化队伍素质偏低,创新挖掘意识不强

目前,林芝市存在基层文化队伍人才匮乏,人员结构不合理现象。正规专业队伍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提高,民族艺术团演员存在青黄不接现象。乡镇文化站文化、文艺工作无法正常开展。与其他事业相比,文化工作较为清苦,付出的劳动和工作成绩难以得到及时的肯定和有效的回报。由于基层对文化事业投入资金不足、条件相对艰难、工资待遇不高,难以吸引高学历、专业知识水平高的人才从事基层文化事业。基层文化专干由于缺少专职培训机会,致使现有基层文化干部的专业理论素质普遍偏低,对各项现代技术特别是网络信息技术的掌握尤其欠缺。由于种种原因导致了较高素质的文化队伍难以组织和建设,队伍稳定性也不强,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基层文化事业的发展。

(四)基层文化产品严重不足

现阶段农牧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科学技术,二是有关法律法规,三是先进的、具有积极意义的社科、文学等方面的书籍、影像,四是积极的、向上的、现代化的先进文化,五是面向农牧民的文化娱乐。基层群众既需要富裕的生活环境,又需要符合他们口味、富有浓郁民族乡土气息、健康文明、喜闻乐见的民族特色文化文艺产品。然而在现有的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中,针对城市文艺演出、赴外文艺演出的产品比较丰富,而面向乡镇、农牧区、关注农牧民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就显得相对不足,现阶段基层文化产品远不能满足农牧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四、大力加强西藏基层文化建设,不断凝聚和谐社会建设正能量

农牧业要发展,农牧民要致富,农牧区要进步,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是关键。如何实现群众观念的更新,如何有序地推陈出新,如何提炼出文化精品,如何推进文化宣教的普及,促进乡风文明,是摆在当前的一项重要课题。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和谐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文化工作的重要任务。

(一)实现基层文化建设的观念创新,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

“不要身子迈进了21世纪,脑袋还留在20世纪”,习近平总书记在俄罗斯议会发表重要演讲时这样说。做文化也需要这样的警觉,加强基层文化建设,要与时俱进,要及时转变观念。具体来说,一要提高乡镇干部和群众对文化建设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使文化建设成为群众的自觉要求和自觉行为,进一步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的管

西藏发展论坛2015.6理使用,发挥好专干和兼职人员作用,确保基层文化事业有人干;二要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繁荣和发展民族特色文化意识,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林芝市要充分结合门巴、珞巴、僜人等特色民族文化,认真探索管理基层文化工作的新途径、新办法,注意运用各种工作机制和管理手段,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促进基层文化事业的繁荣和发展;三要增强公共文化服务观念,抓住基本阵地、活动内容和方式方法这几个中心环节,加大投入力度,进一步完善固定阵地与流动阵地相结合的网络体系,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成果不断创新农村文化服务内容、方式和手段,争取通过几年的不懈努力,使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基层文化单位的活力明显增强,文化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文化发展水平明显低于城市的问题逐步解决,农牧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和基层文化建设面貌得到明显改善。

(二)加大对基层文化事业的扶持力度,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是文化强国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进步文化,都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高文化产品质量,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粮。”这就要求文化行业要继续在繁荣文化事业上狠下功夫,努力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让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到越来越多的公共文化成果。要加大文化执法力度,净化文化市场,确保人民群众享受到安全健康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具体来说,一要加大投入,努力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以最快的速度,尽可能多的投入加强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村级农牧民图书室、娱乐室等文化设施,规范建设室外文化广场、健身器材等居民休闲健身场所,千方百计为农牧民从事文化活动提供场所。进一步完善市群众艺术馆、图书馆、博物馆、电影院、新华书店,县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广电中心、电影院,乡(镇)文化站,村(居)委会文化服务室、农家书屋(寺庙书屋)、广播电视户户通等配套设施建设,特别是要加强农牧区文化设施建设;二要进一步加强已建文化设施的管理和使用,制定鼓励社会多元化的投融资政策,吸引本地资金对基层文化产业的投资,鼓励本地群众创业,推动基层文化建设。按照综合性、多功能和有阵地、有经费、有人员的要求,优化基层公共文化资源配置,积极探索基层文化软硬件设施建设的新路子,扩展功能、共建共用,形成融宣传教育、文化娱乐、信息服务、科学普及、体育活动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场所,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更大的效应;三要拓宽渠道,积极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县(区)、乡(镇)要积极联系相关部门,充分发挥结对共建单位的作用,坚持常年送书、送科技、送优秀文艺节目、送科教电影、送文化广电设施设备下乡,增加优秀文化的辐射面。同时要建立完善文化信息网络,通过“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党员远程教育”等,为农牧民提供现代科技文化信息,也让党的方针、政策在第一时间通过广播、电视入村、入脑、入心,还可通过程控电话、互联网络、手机短信等形式让社会及市场最新动向直达基层,成为指导农牧业发展、农牧民生产、农牧区生活的好参谋;四要勇于创新,全力推进文化资源整合。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善于吸纳优秀外来文化,创新新时代背景下的先进文化,实现内容上吐故纳新,扩大含量,最大限度地满足基层和农牧民的文化消费需求。适时举办不同类型的音乐、法律、电脑、种植养殖和沼气使用等农家小院循环经济方面的培训,满足人民群众求知、求富、求乐、求美等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多渠道争取资金,建设乡村图书室、乡村影像放映室等,实行文化共享。引导乡村文艺表演队优化组合,通过成立类似于乡村红白喜事理事会性质的组织,提高文艺表演队演出水平,更好地为农牧民服务,实现文化资源共建共享的最大化并探索联办共建的新模式,积极推进基层文化内容及形式的双重整合创新。

(三)坚持服务基层、服务群众,面向未来的基层文化建设方针,实现基层文化建设大丰收

基层文化建设的重点在农牧区,难点也在农牧区。我们的文化是人民的、民族的、世界的文化,无论是进行文化建设还是开展文化活动,无论是创作生产文化产品还是提供文化服务,都要从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出发,充分考虑基层特点、体现群众意愿。农牧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得不到保障、文化需求得不到满足、文化饥渴得不到缓解,文化的繁荣发展就无从谈起,也就无法实现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关注农牧区发展、农牧民生活,聚焦农牧区的巨大变化,进一步增进同农牧民群众的感情,以农牧民为核心,把农牧区和农牧民作为我们的根和本,着眼于满足农牧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文化素质、科技水平等。具体来说,一要不断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多提供农牧民群众看得懂、买得起、用得上的文化产品;二要多创作反映时代精神、体现农牧区生活、激励农民斗志的优秀作品;三要多开展农民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四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多开展具有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林芝特点的文化活动;五要做到为群众服务、为群众歌唱、为群众送欢乐,让广大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认真挖掘和甄别传统文化资源,去粗取精,加强对基层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系统发掘、整理和保护,使优秀的传统文化得到继承和弘扬,因地制宜,积极开展具有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的纺织、编制、加工等民间工艺项目,充分利用农牧民身边看的见、摸的着、家喻户晓、喜闻乐见的文化资源来促进农牧区文化建设;六要大力实施特色文化品牌战略,培育一批文化名镇、名村、名人、名品。

(四)贴近群众,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开展基层文化活动,不仅要满足人民群众娱乐身心的要求,而且要担负起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丰富科学文化知识等重要任务。我区各地市文化资源独特而丰富,民族民间文化多姿多彩。加强基层文化建设,一要注意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切合当地风土人情,切合当地文化传统,真正融入群众的生产生活,积极发掘各地的文化资源,使文化资源优势成为文化资产优势,成为文化发展优势;二要抓住时机,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每年抓住重大节日、纪念日、重要会议、重大庆典等时机,积极组织具有导向性、示范性、突出主题、高品位的文艺演出活动。积极筹措资金,组织具有影响力、凝聚力、传播力的各种赛事及文艺汇演活动。因地制宜搞好群众性歌咏比赛及群众自发组织的各种文化活动。从根本上解决目前城乡文化生活贫乏的问题,扭转基层文化生活单调、枯燥、乏味的现象,大力培育民族品牌文化;三要大力扶持农牧民自办文化,让农牧民成为基层文化的主体,激发农村自身的文化活力,推进农村本土文化的发展和繁荣。要发展基层文化产业,具有民间特色的农村民间文艺和手工艺品都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民族性,以基层文化产业的发展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四要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增强宣传的实效性。深入研究和宣传“三严三实”的重要概述。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弘扬社会正气,倡导科学精神,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加快县城数字电视工程建设,提高广播电视入户率,扩大宣传舆论覆盖面。要进一步提高宣传质量,办好各县(区)电台。关注社会热点、难点,维护社会稳定,为西藏经济建设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五要高度重视互联网的舆论宣传,使之成为思想文化教育工作的新阵地。加强信本地民族文化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加快网络信息化的建设步伐,为今后建立“数字西藏”,实现生产力跨跃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五)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夯实基层文化基础

造就“四有”新人,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经济发展,保障社会安定,提高居民整体素质,是基层文化建设的宗旨与发展方向。以往经验告诉我们,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是载体,设施是基础,队伍是保证。没有队伍,活动也就无从谈起。所以,基层文化建设,应该把人作为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体现基层文化以人为本的思想。一要健全乡镇集文化、宣传、广电、成教、体育、科技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宣传文化机构,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二要配齐乡镇综合文化站工作人员。基层文化人员是开展基层文化工作的中坚力量,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是基层文化“四基”建设的重要环节。要采取有效措施,优化队伍结构,切实解决好基层文化机构设置、队伍稳定、人员待遇等问题。对空编的乡镇文化站,可以通过公开考试、公平竞争的方式,择优录用一批人员到文化站工作;三要稳人才队伍,珍惜现有人才资源,努力营造优秀人才施展聪明才智、建功立业的良好环境,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四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通过岗位培训,努力提高现有人才的专业知识水平、艺术素质和创新能力;五要通过竞争上岗的形式,淘汰一些不适应专业工作的人员。同时,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协调鼓励和吸引优秀人才到基层文化单位工作。

基层文化建设的有益探索和有效实践永远在路上。今后,我们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刻理解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意义,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各项部署要求,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各族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和文化安全为重大责任,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历史使命,围绕着力提升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力、意识形态领域的战斗力、主流舆论媒体的传播力、公共文化服务的辐射力、特色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全面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努力推动我区基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努力争当科学发展、和谐稳定的排头兵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林芝农牧民群众
多让群众咧嘴笑
林芝市雷电风险区划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林芝桃花香
春鹦闹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内蒙古农牧民收入增长变化对消费结构的影响问题探析
A new species of the genus Amolops (Amphibia: Ranidae) from southeastern Tibet, China
关于培育新型职业农牧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