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泊尔8.1级地震:西藏电视台的突破与思考

2015-08-15 00:47尉朝阳
西藏发展论坛 2015年3期
关键词:灾区卫视频道

曾 洁 尉朝阳

4月25日14时11分,尼泊尔发生8.1级地震,波及我国西藏部分地区,造成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西藏电视台迅速派出报道组赶赴灾区一线开展抗震救灾报道工作。15时50分,西藏电视台立即部署应急采访工作。17时立即出动2辆卫星车、2辆采访车、1辆后勤保障车,派出了12名同志从拉萨出发前往灾区开展抗震救灾报道工作。与此同时,日喀则记者站5名同志带上卫星传送等采访设备奔赴地震灾区,并于4月25日当天分别前往定日县、聂那木县和吉隆县,采制了大量抗震救灾新闻,他们成为第一批到达灾区的媒体记者。西藏电视台微信公众平台(最心灵)同时更新抗震救灾前线最新动态报道。4月26日起,《抗震救灾特别报道》每小时更新相关新闻。26日14时起,藏语卫视频道停播了各档文艺类、电视连续剧、广告类节目,加大新闻节目译制量和播出量,安排播出了《地震抢险救灾》专题片等节目。各频道、栏目、节目结合抗震救灾工作进展情况,加大了抗震救灾的新闻宣传报道力度,及时、准确报道抗震救灾工作。

一、突破:抢占舆论制高点

在尼泊尔8.1级地震中,西藏电视台迅速推出抢险救灾的特别报道,在第一时间把灾情和政府的声音传播出去,真正成为全区人民的耳目喉舌,建立了震不垮的信息与舆论通道,一场史无前例的多方媒体的联合作战拉开序幕,电视的信息与舆论优势产生了不凡的拉动效应。

(一)掌握议程设置的主导权

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西藏电视台第一次快速发出了自己的声音。用最快的速度赶赴灾区将灾区的情况真实地传递到全区,并通过卫星传向全国,成为本次灾难报道中西藏电视台的创举。一开始就占据信息的发布权和主导权,为西藏媒体掌控舆论主导权创造了条件。

一般说来,突发事件极易造成公众的财产和生命损失,还可能会在很多人的心中形成心理创伤。此次地震造成西藏日喀则地区交通、通讯中断,使事件信息的模糊度提升,人员伤亡不明更容易激起不利的民间舆论。新闻媒介在这个过程中能够起到重要的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媒介可以通过议程设置,增进社会认同,形成社会共识,团结一心,共克时艰。

西藏电视台对于尼泊尔地震的反应是迅速有力的。在尼泊尔地震后,西藏电视台取消各频道播出的电视剧、文艺节目、广告等节目。4月26日起,影视文化频道、经济生活服务频道与汉语卫视开始并机播出相关节目,除本台自办新闻节目外,汉语卫视与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开始并机播出。从4月28日起,汉语卫视开始整点播出抗震救灾特别报道、滚动播出自办新闻节目和公益宣传片等。

西藏电视台藏语卫视及时翻译播出抗震救灾特别报道、同声传译、寻亲信息、地震自救专题片等。双管齐下、齐头并进,西藏电视台藏(汉)语卫视在第一时间传送抗震救灾一线的信息,让广大电视观众特别是灾区一线群众充分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为抗震救灾工作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信息公开提升西藏主流媒体公信力

这次大地震一发生,政府相关部门就毫无保留地让西藏媒体发布真实的新闻,支持媒体全面报道灾情和救灾抢险活动,打开了西藏新闻走向世界的路径。

西藏电视台从4月26日开始,以“尼泊尔8.1级特别报道”为主题不间断播出,对白天和午夜时段实施了综合信息覆盖,及时报道灾情发展和救援情况。同时加紧制作和播出灾民安置、生产自救和普及防震防疫常识等内容的宣传短片。记者遍及几个重要的职能部门如交通、通信、水电、气象、民政等,有条件地连线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报道他们实施救援的情况。《西藏新闻联播》高频次滚动播发了自治区党委常委会会议精神,并对政府指挥救灾展开全程跟踪报道,及时、准确地传达了自治区委、区政府对地震救灾工作的高度关注。这次全天候的、真实的灾情报道,不仅提高了西藏电视媒体的公信力,也增强了其在全国的影响力。西藏电视台从传统的形象--正式、呆板、政治极端正确,转向充满了普通人的故事,将“打造共同的精神家园”这一频道理念融入到报道中,使报道赢得信赖。

二、样板:现代理念的报道

西藏电视台的抗震救灾报道,打破了以往突发事件报道的模式,具有多重创新,彰显出一系列现代媒体的新闻理念。

(一)媒体反应迅速及时

地震发生当天,因交通中断、通讯不畅,所有的媒体都在想方设法赶往事发地点。在信息较少的情况下,《西藏新闻联播》当晚连播4条新闻对地震发生情况进行报道,重点在政府布置抗震救灾工作上,并利用仅有的照片反映灾区情况。为增加信息量,派出记者到地震局进行出镜报道;为增强现场感,将之前的记者连线移到新闻当中;为突出及时性,播报“本台刚刚收到的消息”……这些题材广泛、方式多样的信息将受众聚焦于地震上,在突发事件初期信息量过少的时候,于无声处发声的做法非常可贵。

记者连线的形式在特别报道和《西藏新闻联播》中基本固定下来,这在还没有办法获得受灾核心区域信息的情况下特别重要。记者向震区挺进一步,受众就会觉得离真相更近一点。记者亲临抗震救灾前沿,以高效、透明的报道在第一时间筑起抢救生命的热线,把军队抢险多进程告诉观众,获得全区人民的高度赞誉。此次新闻报道最主要的特点是时效性,在实时中报道新闻,新闻踏着时间的脚步报道,产生了最佳的传播效果。

(二)多平台联合作战

打破壁垒。此次抗震救灾宣传报道工作,西藏电视台首次尝试将新闻节目中心、影视文化频道、经济生活服务频道采编团队整合,成立了汉语新闻大编辑部,藏语节目中心和电视剧译制中心的翻译、播音、配音等各工种成立了藏语卫视大编辑部;社教外宣节目中心和文体青少节目中心编导统一纳入到新媒体中心,首次实现了人员统一调度、资源共用、信息共享。一个强大的采、编、播队伍,在第一时间投入到抗震救灾宣传报道工作中。

微信传播。西藏电视台官方微信平台“最心灵”几乎在同一时间聚焦这一重大突发事件。26日凌晨2点,前方报道组发回的有关吉隆灾区的第一条现场报道第一时间通过“最心灵”迅速发布出去。灾区群众平安的消息一经发布就被大量转载,让许多亲人在灾区的人们得到了极大安慰。之后,微信平台开辟了《最心灵特写》、《最心灵关注》、《第一现场》、《新闻特写》等板块推送抗震救灾信息。目前,“最心灵”微信公众平台即时发布抗震救灾消息300多条,直接点击量达130多万次,弥补了之前西藏电视台移动端权威发布不足的问题,为抗震救灾工作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扩展屏幕。根据西藏电视台统一工作部署,西藏影视发展有限公司从4月29日下午6点开始在赛康和德吉路户外LED屏,并陆续在拉威写字楼、拉萨饭店、神湖大酒店、太阳岛大酒店、东郊雅鲁藏布、柳梧新区等分众楼宇屏上每天滚动播出80-120次台里统一制作的抗震救灾公益广告,及时上载播出我台制作完成的最新公益广告片。

(三)突破传统报道模式

突破单一。此次地震报道打破了以往西藏媒体应对突发事件的报道模式,一改以往通稿信息的“单一化”、“单渠道”、“单音讯”模式。在事件发生初期,西藏电视台就主动组织报道,后方指挥部的井然有序、灾区抢险大军的动人事迹被媒体多方呈现,广大观众看到了整个灾害事件的多重动态。

增加直播。5月4日西藏卫视成功实现《特别报道》直播,这也是西藏电视台新闻报道的一个重大突破。此次直播分别在10点、13点、21点三个时段。直播过程中,记者的现场报道通过卫星转播车实时传回,并与后方演播室进行对接,信息采集、节目播

6-出同步进行,填补了西藏电视台长期以来新闻无直播连线报道的空白。截止5月8日,西藏电视台4个频道先后滚动播出抗震救灾相关报道11000多条(次),全天平均播出抗震救灾报道49小时以上。

特写真挚。记者张译丹在采访《拉巴普赤母女的生命坚守》的最后时刻,情不自禁深情拥抱拉巴普赤母亲,让人热泪盈眶,铭记永远。特别报道《同舟共济 让党旗更艳国旗更红》,从受灾安置点一面面迎风招展的五星红旗,展现了灾区人民不畏灾难、满怀希望的感人情怀。《抗震救灾英雄谱》专栏相继播发《李冬:在震区“孤岛”的五天五夜》、《西饶坚参:“群众的生命高于一切”》等报道,详实动人的细节塑造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抗震救灾先进人物。特别策划推出的小专栏《灾区表情》,用主题图片加配乐和解说的形式表现“一个温柔的触摸,至纯的眼神,感激的握手”,也传递着“中国红、橄榄绿、消防橙、天使白”爱的声音。板块虽短小精炼,但感染力强大。

(四)民族地域特色鲜明

西藏电视台在此次地震报道中,充分考虑到地域需要。为让更多听不懂普通话的广大农牧区观众更好了解抗震救灾信息,藏语节目中心、电视剧译制中心、总编室、录制播发中心等部门组成直播团队,从4月27日上午10点开始,对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抗震救灾新闻报道的直播进行同声传译。许多观众通过在同声传译中插播的失联寻亲热线号码找到了失联的亲人。此次同声传译直播是西藏电视台首次尝试此类直播方式,填补了该台在同声传译方面的空白,具有开创性的历史意义。与此同时,在藏语访谈节目中首次使用了汉语滚动字幕。派往灾区前线的藏语报道组,每天上传受灾群众安置和灾区灾后重建工作进展信息。每天编译播出《西藏新闻联播》、央视《新闻联播》抗震救灾报道长达90分钟。

三、思考:化茧成蝶的关键

(一)政府危机处理能力显著提高

中国媒体在汶川地震中展现的反应迅速、及时报道的背后,透露出中国媒体及其主管部门新的思想解放。但基于西藏特殊的地缘政治,这种职业素养在西藏媒体中形成过程相对缓慢。

出乎意料的是,在此次尼泊尔地震报道中,西藏电视台和其他国内媒体几乎同时行进。报道之快速和详细是前所未有的。这看似一次因地震而产生的例外,其实是政府不断完善媒体管治的策略,坚持开放、透明的政策。此次抗震救灾报道,政府一改过去被动给予的做法,不限制记者开展报道。领导救援工作的人们愿意接受采访,并尽其所能,直言不讳。这使得西藏媒体能够有条件及时、主动地发挥优势,最大限度地满足区内民众对灾区信息的知情欲望。西藏主管部门和媒体人对待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置思路一次次实现突破,掌握手段日渐成熟。

(二)传播环境的变化和媒体自身的进步

西藏电视台藏、汉语卫视频道及地面频道和网络平台同时聚焦尼泊尔地震这一重大突发事件,并以各自的视角、独特的手段报道各种相关新闻,形成了多平台立体传播的格局。这一格局的形成,是传播环境急剧变化促使媒体自身不断改革的结果。

信息时代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信息传递的速度更快、范围更广。不仅如此,信息时代还赋予危机新的内容、形式和传播渠道,对传统媒体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形成了强有力的冲击。去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在这一契机下,2015年2月西藏卫视全新改版,主打精神上的满足和心灵的愉悦。多档新节目上线,多种新形式融合。这次频道改版以新闻栏目的改扩版为核心,创造了西藏卫视的多个第一:第一个新闻直播节目、第一个评论节目、第一个景观直播节目等。正是通过改版的练兵,才为这次的地震报道中的快速反应打下了坚实基础。

尼泊尔地震比较直观地反映了当下西藏传播环境的特征,它既是西藏电视媒体不断改革的成果,也将成为推动西藏电视媒体进一步变革的力量。

猜你喜欢
灾区卫视频道
4K频道开播,你准备好了吗
寒假快乐频道
频道
天津卫视的淡定太匪夷所思
省级卫视季播下一个竞争点
从2013年电视娱乐节目看省级卫视频道专业化发展现状——以湖南卫视、东方卫视、江苏卫视和浙江卫视为例
我们的节目从哪里“拿来”
灾区援建项目代建制及其实践探讨
中华儿慈会为玉树地震灾区提供100 万元紧急捐助
专家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