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重点学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宜春学院作物遗传育种学科为例

2015-08-15 00:44焦茂兴李润根刘苏铭刘小林
宜春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重点学科江西省遗传

焦茂兴,李润根,刘苏铭,刘小林

(宜春学院 生命科学与资源环境学院,江西 宜春 336000)

地方高校要建成有特色高水平的应用型大学,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已成共识。通过非均衡发展策略,大力扶持重点学科,使之更快更好地汇聚学科队伍、凝练学科方向、搭建学科平台、培养优秀人才、提升科研水平、服务地方经济,从而形成特色,产生品牌效应、示范作用,提升地方高校办学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宜春学院作物遗传育种学科创建于上世纪50年代末,“十五”、“十一五”期间为校重点学科,“十二五”期间遴选为江西省重点学科。在农业生产中,种是根本,农作物新品种,是发展优质高效农业的前提条件和必要条件。作物遗传育种学科是研究作物遗传变异规律、创造作物新品种和研究良种繁育技术的一门重要学科。江西是农业大省,宜春是江西的农业大市,目前是江西的两个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之一。加快建设作物遗传育种学科,对地方农业生产、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以及学校的建设和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1 地方高校重点学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1.1 明确学科建设的基本思路

以学科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行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学科团队建设为关键,以学科平台条件建设为支撑,以科研项目和成果为载体,以管理机制为保障,凝练方向,汇聚队伍,搭建平台,夯实基础,确保重点,突出特色,立足前沿,服务地方,创立品牌。[1]由于作物生产受地域土壤和气候等因素影响,品种适应性各不相同,在研究对象上,除了水稻之外,研究重点放在其他高校所不涉及的苎麻等特色作物,立足地方,走差异化发展之路,使高校学科之间的相互依托作用充分发挥,协同效益增加,这对提升江西省作物科学的整体水平有利,对创立地方高校学科品牌有益。

1.2 制定建设目标,规划学科建设

制定人才队伍建设、科研、人才培养、教学科研条件及管理目标,形成学科建设中长期规划,根据目标和规划,每年年初制订年度工作计划,年终进行工作总结。重点是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建成知识、年龄、学历和学缘结构合理的学科梯队;围绕学科主攻方向,积极建立平台,整合优化资源,提升教学科研装备水平和使用效率;营造勇于创新的和谐学术氛围,加大学科建设经费投入,保证学科健康发展,使作物遗传育种学科建设水平跻身省内同类学科先进行列,达到满足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基本条件。

1.3 建设措施和成效

1.3.1 立足区域发展和行业需求,凝练学科方向,优化调整学科结构

长期以来,农业发展主要以提高主要农作物产量和土地利用率为首要目标,学科研究大都围绕在粮、棉、油、猪等传统领域。随着现代农业发展,农业产业结构、生产形态、经营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地方高校应主动对接所在区域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科技需求,调整学科结构。[2]据此,作物遗传育种学科确定了杂交水稻制种花时调控理论与技术、水稻优质抗逆育种、作物标记性状的分子遗传与基因工程、经济作物遗传育种四个主要的学科研究方向。

1.3.2 加大内培外引力度,重视人才团队建设

人才队伍建设在学科建设中起决定性作用,培养人才,引进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是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的关键。地方高校通过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引进和培养高学历、高职称人才;积极搭建设学科平台,改善学科条件留住人才;以学科带头人为龙头,培育高水平创新人才和团队;选送青年科研骨干到国外做高级访问学者,到高校或科研院所进修、做博士后研究培养人才。[3]作物遗传育种学科近四年来根据学科方向有针对性地引进和培养博士9 人,正在攻读博士学位3 人,选送1 人到美国做访问学者,1 人在中科院遗传发育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申报成功了校级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团队、生态学教学团队。学科带头人被聘为二级教授,入选“赣鄱英才555 工程”人选、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担任江西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是中国植物生理学会植物生长物质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西省植物生理学会名誉理事长、江西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目前,学科初步形成了以具有博士学位的中青年教师为主体,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等方面更趋合理的学科梯队,学科成员的专业素养和学术水平明显提高,增强了学科发展的潜力和后劲。

1.3.3 改善科研条件,构筑学科平台

重点学科必须建立在高水平的学科平台之上。学科平台包括实验室、基地、专业、中心等。学科平台建设一方面需要争取主管部门的政策支持,一方面要投入大量经费。作物遗传育种学科近年来通过整合力量,加大投入,在学校和各级主管部门的支持下2010 年成功申报农学国家特色专业,在原有宜春市作物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校组织培养与遗传工程研究所的基础上,2009 年获批江西省级高校植物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3 年获批组建了宜春市水稻遗传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4年获批组建江西省植物生长调控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为了学科更好的开展科研工作,学校统一划拨了800m2 连片实验用房,投入400 多万元进行招标,购置了仪器设备并对学科校内科研教学实习基地进行了建设、改造和完善。

1.3.4 增强创新能力,加快科研成果转化

重点学科建设是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学科在一定程度上集中了科研人才、科研设备、科研项目等有限资源,通过合理配置产生规模效应,促进了联合协作,提高了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作物遗传育种学科近年来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7 项、省部级项目18 项,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71 项,科研总经费达800 万元;四年来发表论文125 篇,其中EI 收录3 篇、CSCD16 篇、中文核心期刊53 篇;在水稻颖花开闭调控、水稻抗高温性鉴定的系统等方面申请了8 项发明专利,目前已获批4项;出版学术著作、教材4 部;在物化成果方面,首次发现水稻短光敏核不育性,育成短光敏不育品系D38S 并通过省科技厅成果鉴定,获宜春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江西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采用“自然低温筛选法”育成高温敏超低不育临界温度两用核不育系,育成水稻优质温敏核不育系276S。自主育成的优质两系杂交晚稻“宜S 晚2 号”已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在水稻不育系选育上,获得3116、3121 等具有不育期长、不育临界温度低、繁殖高产等特点的两用不育系,获得性状基本稳定、植株粗壮、分蘖能力强、叶片中长挺直的大型温敏不育系LS;在恢复系选育上,早期选育的R6258、R 冬362、R 冬367、R1463 等恢复系,测配出苗头组合永6A/R6258 等先后参加省区试;在水稻特异种质研究上,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抗性资源、抗稻飞虱种质基因资源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水稻品种选育上有9 个杂交新组合参加江西省水稻品种预试,其中有4 个通过预试,在2014 年参加江西省正式区试,2015 年有望1-2 个品种通过审定。作物遗传育种学科带头人在发现茉莉酸类植物激素诱导水稻颖花开放的新功能,并首先提出茉莉酸类可能参与水稻育性的建成的基础上,开拓了国内外独具特色的水稻育性与颖花开放的植物激素调控理论与技术研究方向。从上世纪80 年代开始苎麻育种,前期研究内容主要是利用丰富的地方种质资源,采取杂交育种的方式培育新品种,从培育品种的选择方式上主要是考察苎麻的地上部分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和经济性状以及苎麻纤维的物理化学性质。先后承担了“九五”江西省重点项目“苎麻新品种选育”,“十五”江西省重点项目“优质、高产、抗逆苎麻新品种选育”,培育出达国内外领先水平的新品种“赣苎三号”、“赣苎四号”,推广面积二十余万亩,有力地促进了江西乃至全国苎麻产业的发展。先后获得江西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江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宜春市科技进步奖。学科成员主持的广东紫珠土培扦插快速繁殖技术研究及示范项目及油茶芽苗砧嫁接轻基质容器育苗技术项目获宜春市科技进步奖。

1.3.5 瞄准地方产业,加强合作交流,培养应用型人才

按照“立足资源、瞄准产业、创新技术、培养人才、服务地方”的产学研合作思路,[4]与江西先农种业、海南神农大丰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种业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使科研成果迅速应用于生产。加强学术交流,邀请专家作学术报告,鼓励学科组成员参加学术会议。作物遗传育种学科近四年来培养农学类本科生1045 人,92 人考上硕士研究生。兼职指导硕士研究生12 人、博士研究生3 人。在培养过程中,注重学生的科技创新和科研素质的提高,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鼓励学生自主申请江西省研究生创新专项资金项目和学校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等。学生发表学术论文20 余篇。承办了第二届江西省科协学术年会“植物生理学与江西农业科技创新”分会场会议,邀请到院士、专家学者作学术报告。近年来学科成员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56 人次。

1.3.6 加强制度建设,提高学科管理水平

大学独立、学术自由、教师治校是现代大学理念。地方高校教育行政化依然突出,要使重点学科高效建设,必须充分调动学科成员的积极性。高校普遍采取校、院和学科点三级管理模式,将学科建设的职责、权利和目标层层落实并分解到各教学院和学科带头人,推行学科建设责任制,实施目标管理。作物遗传育种学科制订了较完善的学科管理规章制度;成立了学科建设管理办公室,负责学科建设日常工作,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建立了动态的课题启动、研讨和评审制度,在课题立项后召开启动会议进行论证,在中期进行研讨,查找问题,制订解决方案,在课题结题前进行学科内检查,确保各项研究课题顺利完成;建立重点学科会议制度,会议议题包括人才引进计划的确定、课题研究论证、学术问题讨论与交流等学科建设重大问题;建立了学科内部自主立项资助课题研究制度,采取学科组成员申报,各学科方向带头人推荐,专家评审,学科带头人批准的方法确定课题立项,极大地激发了学科组成员的科研热情。

2 地方高校重点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

地方高校大多在二、三线城市,有的学校还尚未划归省管,而是实行“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办学政策,有的高校本科办学时间不长,学科平台不足,人才引进困难,学科建设面临一系列问题。表现在:

(1)虽然各省重点学科人才引进力度明显增加,但所引进的人才主要在年青博士、硕士这一层次,国家和省级科研领军人才、具有突出贡献的学科带头人等更高层次的人才引进依然偏少。

(2)虽然各省重点学科形成了较稳定的研究方向,但学科团队协同创新仍有待提高;交叉学科、新兴学科和边缘学科等新的学科增长偏少;紧跟行业和区域发展需求、彰显地方特色的学科研究方向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3)虽然各省重点学科高层次、高质量的科研项目、成果、奖励以及论文、论著数量明显增加,但与一些院校尚存在一定差距,科研获奖、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科研项目仍有待增多。

(4)虽然制定了一系列学科制度、学科管理水平明显提高,但重点学科平台、建设经费仍然不足。重点学科建设与管理水平还有待提升。

3 地方高校重点学科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重点学科建设是提升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对地方高校重点学科建设而言,应在以下方面加以改进和完善:加大宣传力度,着力营造学科氛围,提高学科建设意识;坚持非均衡发展战略,突出重点,强化优势,凝练特色,优化学科布局,提高学科的整体实力;加强激励性政策引导,推进标志性成果建设,创出更多高水平、高质量成果,争取更多横向课题;充分发挥多学科优势,促进学科群建设,鼓励学科交叉融合,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加大高水平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提升学科队伍实力,学科成员实行滚动淘汰制度;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打造学科团队,提高协同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强学科条件建设,积极申报省部级学科平台,为重点学科提供办公和研究场所,打造基础牢、水平高的学科平台;加强与地方政府、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合作力度,进一步强化学科的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功能。

[1]马吉飞,周庆强,金天明,等. 天津农学院兽医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J]. 天津农学院学报,2014,21(4):54-57.

[2]刘钦,罗兵前,周明月. 农业科研单位学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 农业科技管理,2014,33(3):13-16.

[3]刘海礁,刘德畅,孙虎,等.“十一五”期间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学科建设成效分析[J]. 农业科技管理,2014,33(2):37-40.

[4]田向荣,袁志忠,刘祝祥,等. 地方高校理工科学院如何以学科建设提升人才培养的水平[J]. 高教论坛,2013,(1):33-35.

猜你喜欢
重点学科江西省遗传
非遗传承
模拟成真
广东省“冲补强”重点学科:光学工程学科
黄山学院校级重点学科简介
——生态学
《江西省志•审计志》顺利通过验收
考了个大的
还有什么会遗传?
还有什么会遗传
还有什么会遗传?
国家重点学科——矿产普查与勘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