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提问引领语文课堂发展的研究

2015-08-15 00:50:27付长军
语文学刊 2015年20期
关键词:写景课文教学模式

○付长军

(苏州市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初级中学,江苏 苏州215200)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一千多年前韩愈在《师说》里讲的这句话,几乎成了教师职业的定义。传统的语文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只强调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全部教学设计都是围绕如何“教”而展开,很少涉及学生如何“学”的问题。新课程标准规定:“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针对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进行了一些改革,出现了“导学式”、“启发式”、“自学讨论式”、“情景式”、“精讲多练式”等多种语文教学模式。种种教学模式的探索无疑是一种进步,能够关注学生,对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起了一定的作用,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思维习惯。但这些教学模式或多或少有应试教育的影子,教师仍然是语文教学的主导者,学生的创新能力仍然受到诸多束缚。我认为,语文教师要转变思维,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以学生提问引领语文课堂的发展,力图在开拓学生的思维、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上有较大的突破。

一、以问题落实预习,让学生走进文本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学生通过预习,自己阅读课文,得到理解,当讨论的时候,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的结果吻合,就有了成功的快感;或者看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吻合,就作比量短长的思索;并且预习的时候绝不会没有困惑,困惑而无法解决,到讨论的时候就集中了追求理解的注意力。这种快感、思索与注意力,足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增进阅读的效果,有很高的价值。”由此可见,预习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或对学习内容产生疑问,促使学生独立思考问题,从而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获得课堂学习的主动权,提高学习效率。

在日常教学中,每节语文课前,我先让学生充分预习课文,要求每个学生都要提出3~5个认为很重要的问题,然后我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汇总,选择几个有价值的问题在课堂上展开讨论。在学习鲁迅的《孔乙己》这篇小说时,学生在自主预习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下具有代表性的问题:①小说是如何表现孔乙己的人物形象的?②你认为造成孔乙己命运的悲剧因素有哪些?③小说中有哪些地方写到众人的哄笑?他们为什么而笑?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④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既然是“大约”,为什么又说“的确”,是否矛盾?为什么这样写?解决了这几个问题,这篇课文的主题和写作手法迎刃而解。一篇课文的知识点很多,我们必须抓住重点,解决几个统领全文的问题,如果面面俱到,课文就会被弄得支离破碎,学生学起来索然无味。

二、以问题点拨引导,让学生跳出文本

美国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曾说“教师必须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而不是传统的只注重教的教师”。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紧跟学生对学习的诉求,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与朱元思书》的结尾:“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这里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理解有以下几种:

1.这几句可有可无,但因为本文是书信,增加这几句也为文章增添了一些风趣。

2.这几句可算作是文章的补笔,照应前文的“夹岸高山,皆生寒树”,突出作者喜不自胜、流连忘返的观赏之情。

3.如果纯粹从写景抒情的角度分析,这几句不写也可以,已经抒发了感情,最后的写景似乎没有必要,可是仔细琢磨,最后四句很像电影中一个“淡出”的镜头。“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犹言明中有暗;“疏条交映,有时见日”,犹言暗中有明。这是明与暗的辩证。生活其实也是如此:官场中的享受荣华富贵,却也自有他们的烦恼;普通的民众,生活固然清贫,但也自有他们的快乐。

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讨论:文末的写景是否显得多余?你认为这几句话放在这里好呢,还是放在文章的中间“夹岸高山,皆生寒树”比较合适呢?学生经过充分的思考,讨论时碰撞出了思维的火花,大多说出了以上第一点和第二点,令我意想不到的是个别同学的观点居然与第三点相近:“我觉得,这几句写景不多余,这不是简单的写景句,放在‘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之后,进一步显示出作者向往自然,厌弃功名的心态。‘横柯上蔽,在昼犹昏’其实是作者久居官场心情压抑的写照,封建官场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有时即使在白天,那感觉也像是黄昏一样让人难见光明;做一个小老百姓,日子苦了点,却也能享受蓝天白云,多一份自由安闲。”

三、以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思维交锋

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小学生由于受年龄、思维水平的限制,在认识能力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他们对自己的行为评价能力较差,但对别人的行为比较容易发现毛病。根据这一特点,教学中可分组讨论,小组合作探究,互相取长补短,共同得到提高。凡是学生能解决的问题,尽量让学生自主探究,然后通过讨论和思维碰撞,开阔视野,拓宽思路,互相启发。

比如在《〈长征〉节选》一文中,作者安排了攻占娄山关的英雄周团长为了年轻战士最后爬进水塘赴死的情节,在这里有同学提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周团长不早点作出牺牲,现在反而误了两条性命?提出这样的疑问,说明学生还没明白作者安排的用心。于是我对生命的意义做适当点拨,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同学们在“对话”中明白:“生命诚可贵”,如果不到最后时刻,任何人都不能轻言放弃宝贵的生命,生命要珍惜;同时,当周团长发现走出草地希望渺茫时,为革命大义,最终选择了爬水塘赴死,他的良苦用心让我们看到了革命前辈把生的权利让给别人的牺牲精神,这是值得我们后辈深思和学习的。这里,学生之间产生直接的思维碰撞,在更高的层次上品读出文本中蕴涵的人文情怀,从而实现了心灵的荡涤、情操的陶冶。

四、以真诚评价学生,让学生成功快乐

卡耐基说:“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美和鼓励。”教师评价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教学评价语言应该具有激励性,应充满爱心和智慧。评价要注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感受,敏锐地捕捉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通过教学环节的细微之处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真诚和爱心,从而激励学生积极思维。

苏教版七年级第一篇课文是《为你打开一扇门》,课前我布置学生预习,课堂上我请学生大声朗读喜欢的句子,其中有一位女生读得很流利,但普通话带有浓重的乡音,有少数同学在下面偷偷取笑。读完后,她也意识到自己的乡音问题,用胆怯的目光看了我一眼,迅速低下了头,似乎在等待我的批评。我心里清楚地意识到这时的评价非常关键,立刻竖起大拇指微笑着对她说:“你预习得很好!读得流利又有感情,读出了自己对文学的热爱之情!”这时,我发现她脸上的表情放松了许多,然后我用真诚的语气说:“不过,你的乡音稍重了些,应该是和小学教育有关。今天,你有勇气和自信主动站起来读给大家听,老师相信你以后也一定会把普通话读得标准的。同学们,你们相信吗?”全班异口同声说:“相信!”我又用略带商量的口吻说:“课后再练练,好吗?大家再给她一次机会,明天再来读读好吗?”她微笑地点点头,大家都用真诚的目光激励她。这样真诚的评价并不难,每一位教师都可以做到,关键是是否对学生真诚有爱心。

对学生的提问能力进行培养,能够使学生的主动性充分发挥,让他们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以学生的学确立自己的教,真正实现“一切为了学生”。

猜你喜欢
写景课文教学模式
回忆,也是写景的利器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如何写好写景作文
小读者(2021年2期)2021-03-29 05:03:54
背课文的小偷
学生天地(2020年17期)2020-08-25 09:28:54
写景的妙招
学生天地(2020年11期)2020-08-25 09:15:40
写景篇:写一种自然现象
背课文
新少年(2017年3期)2017-03-23 12:46:52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学习月刊(2015年18期)2015-07-09 05:4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