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剧辅助中职文言文教学的策略——以《鸿门宴》为例

2015-08-15 00:50:27○王
语文学刊 2015年20期
关键词:樊哙鸿门宴课本剧

○王 笛

(福建省湄洲湾职业技术学校,福建 莆田351254)

中职学生文化课基础普遍较差,对文言文的学习缺乏兴趣与信心。中职教材中的文言文不管是内容还是表达形式都和90后的中职生在兴趣和阅历上存在着隔阂。要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就要用学生喜欢和乐于参与的教学方法缩短文言文与学生生活现实的距离。

德国教育家普斯朗格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引导学生将文言文改编为课本剧不仅是中职基础模块下册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个要求,也是注重学生参与文本知识的教学方法。它能诱导学生的创造力量,让学生在编剧过程中充分发挥学习积极性,主动学习文言知识,进一步地理解、探究和创造;在表演过程中,能在尊重原文内容的基础上,运用口头语言、肢体语言,发挥想象,将人物演得活灵活现,妙趣横生,这无疑能改变以往那种字斟句酌呆板的教学形式,加深表演者与观看者对文章的理解。

运用课本剧辅助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利于文言文教学的顺利开展,但运用课本剧辅助文言文教学需要掌握以下的策略:

一、选择适合改编的文言文

能改编成课本剧的文言文,一般要符合几个条件:有强烈的戏剧冲突,有精彩的戏剧情节,有鲜明的人物个性。

中职学生的文言文基础知识薄弱,在选择课文时可能会无从下手。所以在选择文本时,教师要适当地给出意见进行指导,这样选出的文言文在改编时才能发挥学生的创作与表演激情。如叙事性强,情节曲折生动,人物个性鲜明的《鸿门宴》、《邹忌讽齐王纳谏》、《静女》、《琵琶行》等就适合改编为课本剧,偏重于说明或议论说理的《雁荡山》、《劝学》、《师说》等就不好改编为课本剧。在教师的指导下,具体选哪篇课文作为改编的剧本,应该尊重学生的选择。

二、指导剧本的编写

要将一篇文言文编演成课本剧,首先是要对文言文进行熟读,将作品的写作背景与相关资料做详细了解,这有助于了解作品中人物的性格与剧情的发展。其次,要对戏剧的常识做必要的了解,鼓励学生查阅剧本编写知识。如《鸿门宴》的开头是介绍双方的军事实力悬殊,这部分内容作为剧本的舞台说明,可以指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楚汉之争的背景。我的学生对这部分的舞台说明是这样写的:“公元前206年,刘邦率兵攻入关中,此时,项羽兵力四十万,驻兵鸿门,刘邦兵力十万,驻兵霸上,两军相距四十里,刘邦未与项羽相见。”学生能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鸿门宴的时间及刘邦与项羽双方的实力悬殊,说明学生在这里掌握了舞台说明的特点——简明扼要。再如对课文中人物台词的翻译,可让学生多进行比较选择。比如项羽知道刘邦有称霸关中的野心时,就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对这句台词的改编,有的学生按照原文的注解翻译为“明天早上让士兵们吃饱,替我打败沛公的部队”,有的在注解的基础上翻译为“传我命令,准备酒食,明早好好犒劳我的士兵,替我挥师进军横扫刘邦军队”。这两种翻译都是可以的,但作为剧本的人物语言,教师可以提示他们选择最适合人物身份和个性,最具通俗性与生动性的语言,至于具体选择哪种台词,可以由学生讨论比较选择,教师应尊重学生选择,但同时要提醒学生不应对人物的形象与语言进行恶搞。第三,剧本在编写时要注意把握详略主次,要将矛盾最激烈的部分作为最重要的内容,让剧情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发展得最激烈,最吸引观众。《鸿门宴》一文中,最高潮的部分无疑是项羽宴请刘邦这一部分,就全篇课文来说,这部分是重点,可以作为最主要的部分,其他部分的内容可以运用舞台说明或简单的表演。对这部分的内容应从台词和舞台说明两部分着重对人物的神情、动作、语言、心理等进行剧本编写。

三、做好演出的准备工作

剧本演出的准备工作,光靠几个演员是不行的,需要的是大部分同学齐心协力的合作。中职学生文化基础课虽薄弱,但他们的非智力因素不差。他们中擅长布景、配乐、录像、化妆等的不在少数,教师要尽量调动每一个同学参与的积极性,让他们积极参与课本剧的演出或准备工作,这有利于他们对文言文形成更理性的感知、更深刻的理解。

在演出前,要提示学生做好分组的准备工作,比如可以分为道剧组、配乐组、导演组、演员组等。《鸿门宴》中有很多情节,有项伯私见张良、刘邦,有项羽鸿门宴刘邦,有樊哙闯帐,有刘邦脱逃等,如果这些情节需要舞台演出,那是需要学生在熟悉课文的情况下,互相探讨,协力合作,提前做好各幕剧的布景、摆设、音效等准备工作。

《鸿门宴》中有性格迥异的人物,知人善任又老奸巨猾的刘邦,亢直坦率又刚愎自用的项羽,多谋善断又骄横急躁的范增等人物角色,这些角色由谁来扮演,可以让学生在演出前进行推荐。有幸被选为演员的同学,在准备工作中应熟练地背诵台词,同时要尽量去琢磨人物的心理,这些也是教师要提醒学生做好的准备工作。比如,司马迁对鸿门宴上的座次安排有个介绍:“项王、项伯东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对这些座位安排,学生能否在准备工作中理解好东向坐是坐哪个位置,北向坐、西向侍等又是坐哪个位置。这个座次的安排不能随意,因为体现的是古人的人伦礼仪,司马迁在文中做了特意介绍,也是借此暗示在军事实力悬殊的情况下,项羽的妄自尊大性格和刘邦屈服忍辱的心理。所以这些准备工作不可小视,它是辅助学生理解文言文内容的一个重要部分。

四、共同探讨剧情的排练

学生在排练剧情时,也许可以把握好剧情,但对文本中的人物神态、动作和对话时的语气、声调等的处理还可能不是很准确,这也需要指导教师和学生一起探讨、一起斟酌。

在《鸿门宴》中樊哙闯帐一幕是全文的精彩部分,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探讨樊哙闯帐时的动作、神情与语言,在场的人物,刘邦、项羽、张良、项庄等又会是什么样的表情反应。樊哙是屠夫出身,孔武有力,他作为刘邦的心腹猛将,对刘邦忠心耿耿,在“项庄舞剑”时,樊哙迫切请命:“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教师与学生在探讨后可以达成的共识是,樊哙的语言虽简练,但表演者应该用掷地有声、斩钉截铁的语气表现樊哙的性急与忠诚。樊哙在闯帐时“瞠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司马迁在这里对樊哙的表情描写运用了一定夸张的成分,但这种夸张是为了表现樊哙的霸气,表演者虽无法做到头发上指,但要尽量表现出怒目而视的威勇与霸气。再如樊哙闯帐时,项羽见到威武勇猛,怒气凶凶的樊哙时,不禁“按剑而跽”。“按剑而跽”是个什么样的动作?教师可以让学生对照翻译,查阅资料后明白,“按剑而跽”是把着剑柄,直起腰来的意思。这虽然是个简单的动作,但这一动作背后透露出的是项羽的惊慌与惶恐,表演者可以通过动作向观众展现项羽的内心。

对剧情的排练,教师可以就很多细节和学生一起探讨,也可以让学生们各抒己见,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在合理的基础上,不断地修改。这种探讨和排练,能改变那种字斟句酌呆板的教学方式,能让学生在寓教于乐中主动地吸收和掌握课本的细节与文言知识,符合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学习规律。

五、师生对课本剧的演出进行评价

课本剧表演结束后,要及时对课本剧的改编及演出进行评价。首先可以让表演者自评互评,让他们谈谈自己对角色的动作把握、语言特色、心理揣摩等的想法,对对方表演者的配合也做出评价,谈谈自己的意见或感受。其次,可以让非表演者谈谈观后感,对表演者的表演水平或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等方面的把握提出感悟。最后,教师要对整出课本剧的表演提出看法,肯定成功之处,点评不足之处。评价以赞赏鼓励为主,赞赏他们在参与合作中表现的各种才能,鼓励学生继续参与课堂教学,参与课堂合作以促进教学的良性发展。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学习的过程是个游戏的过程。有益的游戏能丰富想象,丰富的想象有助于培养创造性思维,具有创造性思维的学生是将来知识型人群社会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运用课本剧辅助中职文言文的教学,就是寓教于乐的教学,它摒弃了传统串讲法、翻译法、分析法等呆板的教学方式,让学习基础差动力弱的中职学生,用喜闻乐见的舞台剧,在编、导、演中充分发挥学习潜能,形成以学生学习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有效的学习策略,让他们在精彩的舞台剧中体验作者的情感、人物的思想,从而锻炼能力,开阔视野,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用课本剧辅助文言文教学,是中职学生学习的催化剂,应作为新型的语文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1]李吉林.情境教学理论与实践[M].人民日报出版社,1996.

[2]李霑.“做中学,学中做”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职业教育研究,2012(4).

[3]黄艳.打开文言文学习的另一扇窗[J].教学研究,2010(35).

[4]李云杰.课本剧—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催化剂[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4(5).

猜你喜欢
樊哙鸿门宴课本剧
鸿门宴中最出彩的人物
PEP《英语》六(下)课本剧Freer and happier
中职语文课堂课本剧运用现状的调查
中职语文课堂课本剧运用现状的调查
猛人樊哙
鸿门宴(二)
鸿门宴(一)
智者不惑 勇者无惧 适者生存
智者不惑 勇者无惧 适者生存
——浅析《史记》中樊哙之形象
中学语文(2016年9期)2016-02-15 18:15:25
语文课本剧课程的开发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