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三才之晶异彩纷呈

2015-08-15 00:50:27○丁
语文学刊 2015年20期
关键词:元曲散曲窦娥

○丁 艳

(四川医科大学,四川 泸州646000)

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散曲及杂剧的统称,亦单指元杂剧。散曲有小令、带过曲、套数之分,是清唱的歌词,为元代文学的主体。杂剧由套数组成的曲文、角色的动作、道白等组成,代表元代文学最高成就。

散曲为杂剧的勃兴提供了丰富的曲调手段和文字基础。由同一宫调的多种曲牌按其不同的音乐特点,根据抒情、叙事等要求组合而成的套数,是杂剧的主干和灵魂。

一、元曲的形成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

(一)天时

以炎、黄为祖先的中华民族自始有多民族的特点。在宋、辽、金,特别是蒙元王朝,我国的民族大融合出现了新高潮。各民族在各方面频繁碰撞、交汇贯通、推陈出新。文学艺术方面,在大漠草原的刚健鲜活面前,纤丽淫靡,“不可被管弦”的宋词和自诩高雅的“庙堂文学”显得毫无生气。政权置换中的时代大劫难,元朝在上升时期较正确的治国方略,结束了数百年分裂局面后经济的初步繁荣,密切的中外文化交流(彼时,中国是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声誉远及欧亚非三洲)等,都为元曲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源泉。

(二)地利

随着元灭宋,元曲先后在大都(今北京)和临安(今杭州)为中心的南北广袤地区流传开来。“蕃曲”、“胡乐”与中原音乐结合,散曲应运而生。而在文字方面,大漠草原文化吸收了历史悠久、灿烂宏丽的中土文学的丰富营养。

(三)人和

无论是音乐基础还是形式构造,曲都是从词演化出来的,因此元曲是诗歌的内在规律及文学传承、发展的必然结果。作为对宋诗“雅化”、“僵化”的强大反拨,一些具有很高文学艺术修养的达官显贵纷纷学习、创作横溢着蓬勃生命力的散曲。此外,契丹、女真、蒙古等大批爱好汉族传统文化的少数民族人士迁居中原,他们的优秀文化随之而来。

专业元曲作家队伍的形成,为元曲的鼎盛提供了根本保证。科举制度在元代停废长达八十年之久,再次实行科举后基本上也是名存实亡。大部分儒生失去仕进机会,加上民族压迫政策,避世、玩世的社会思潮的影响,他们有的隐逸山林,有的出入秦楼楚馆。另一方面大量名妓会制乐府、唱曲,她们将民间的歌曲大量修改、传唱。文人与名妓都生活于社会底层,把元曲创作视为自己的骄傲和终生事业,这在中外文学史上极为鲜见。他们诗酒相乐、丝竹相和,久而久之,民歌时调与文人创作结合在了一起。

元朝辽阔的疆域[1],宏大的剧场,活跃的书会[2]和日夜不绝的观众,为元曲的兴起奠定了基础。可见,元曲和其他文学样式一样是社会发展和文学发展的结果。

二、元曲的主要成就

元曲得以与唐诗、宋词并雄于中国文学史,首先是因思想内容的丰富与深刻。它本是多元化的产物,汇聚了多民族及外来文化的精粹,兼容并蓄,包罗万象。元曲名家辈出、佳作如林:留有姓名、曲作的作家有220多人,流传至今的作品有4400多首(套、部),其中小令3800多首(含带过曲),套数470余套,杂剧160余部(本)。作者或赞美祖国的锦绣河山,歌颂国家统一、人民安居乐业(盍西村[越调·小桃红]《江岸水灯》“万家灯火闹春桥”);或为妇女写心,为爱情歌唱(元曲有四大爱情杂剧:关汉卿的《拜月亭》、王实甫的《西厢记》、白朴的《墙头马上》、郑光祖的《倩女离魂》);或抒写行役羁旅之苦和故国乡关之思(杨果[越调·小桃红]《采莲女》“采莲人和采莲歌”);或抨击统治阶级罪恶,感慨世态炎凉(无名氏的[中吕·朝天子]《志感》“不读书有权”);或揭露官场险恶,鄙视功名富贵,赞颂田园生活,主张归隐林泉(不忽木[仙吕·点绛唇]《辞朝》(套数)“宁可身卧糟丘”);或予历史以冷静反思(张可久[中吕·卖花声]《怀古》“美人自刎乌江岸”);另外还涉及文学艺术评论、民俗风情(杜仁杰[般涉调·耍孩儿]《庄家不识勾阑》(套数)“风调雨顺民安乐”)等广泛题材。

元曲之所以能永葆魅力,还因为它有鲜明而独特的艺术成就。散曲是杂剧的基础,现主要以散曲为例。

(一)形式灵活

与诗词相比,元曲有较大的灵活性。散曲在格律方面与词的体式相近,也有“定格”(同一曲牌中,字数最少的一首为标准定格)。但一般在定格外可加衬字,衬字指在曲律规定的字数外增加的字,它不受音韵、平仄、句式等限制,一般用于句首。部分曲牌还可增句。元曲作家不因形式损害内容,形成了元曲既有格又不拘一格的特点。如王和卿的[仙吕·醉中天]《咏大蝴蝶》:

挣破[3]庄周梦,两翅架东风。三百座名园一采一个空。谁道[4]风流种?[5]唬杀[6]寻芳的蜜蜂。轻轻飞动[7],把卖花人搧过桥东。

“一采一个空”,又作“一采个空”;“风流种”又作“风流孽种”;“轻轻飞动”又作“轻轻的飞动”。以上虽是版本不同呈现的差异,但也可看出散曲常使用衬字。

(二)语言通俗

元曲成长的环境是城镇,作者多是中下层文人和民间艺人,演唱者多是勾栏里的歌伎,因此散曲被称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调”。散曲的曲牌如《叨叨令》、《刮地风》等多很俚俗。元曲比词更接近民歌,多使用当时的口语。如无名氏的[正宫·醉太平]《讥贪小利者》:

夺泥燕口,削铁针头。刮金佛面细搜求,无中觅有。鹌鹑嗉里寻豌豆,鹭鸶脚上劈精肉,蚊子腹内刳脂油。亏老先生下手!

(三)风格自然

清代学者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里说:“古今之大文学无不以自然胜,而莫著于元曲。”元曲的作者大多没有显贵的身份,也多不是学问大家,他们写曲不为留下传世之名,仅仅是兴致来了,单纯地抒写心中的思想和时代的情状罢了。所以元曲告别了以往诗词的苦吟与刻意,有直接明快、意到言随的优点。元曲以曲笔为忌,其直看似容易,但要做到“直且有味”很难。如张鸣善的[中吕·普天乐]《咏世》:

洛阳花,梁园月,好花须买,皓月须赊。花倚栏干看烂熳开,月曾把酒问团圆夜。月有盈亏花有开谢,想人生最苦离别。花谢了三春近也,月缺了中秋到也,人去了何日来也?

(四)表达大胆

元代实行严厉的民族政策,蒙古贵族把人分为四等。官吏的选拔不是任人唯贤,而是按等级录用。元代社会“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文人社会地位低下。元曲因而放射出极为夺目的战斗光彩,锋芒直指社会弊端。它直斥“不读书最高,不识字最好,不晓事倒有人夸俏”的社会,直指“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的世风。元曲中描写爱情的作品也比历代诗词来得泼辣大胆。试看像白朴的[中吕·喜春来]《题情》第三首:

笑将红袖遮银烛,不放才郎夜看书。相偎相抱取欢娱。止不过赶应举,不及第待何如!

从东汉的《孔雀东南飞》到东晋的“梁祝化蝶”再到宋代陆游和唐婉的《钗头凤》,人们看到的多是自由婚恋遭受摧残和迫害时,文人的软弱,他们最强烈的抗争止于殉情。而白朴的三首[中吕·喜春来]《题情》别具一格。这第三首写出了自由恋爱结婚后的夫妻,为了爱情鄙薄富贵荣华的洒脱情怀。

(五)手法多变

中国作为“诗国”有深厚的文学艺术根底,唐诗、宋词更是不朽的高峰,有利于元曲从各方面汲取养料。它在旧的歌曲中求变化,在民间小调中求资料,有乐师正谱,有文人修辞,形成了崇尚本色[8]、钟情文采、气势宏阔豪放、格调柔婉清丽等各种流派和风格。

元散曲中出现了种类繁多的巧体,比如通篇或多处采用相同句式或语气的“重句体”。如关汉卿的[双调·沉醉东风]《送别》:

忧则忧鸾孤凤单,愁则愁月缺花残,为则为俏冤家,害则害谁曾惯,瘦则瘦不似今番,恨则恨孤帏绣衾寒,怕则怕黄昏到晚。

有用曲牌名连缀成篇的“集曲名制曲”,如王仲元的[中吕·粉蝶儿]《集曲名题秋怨》(套数)就是以八支曲70多种曲牌名融会成篇。如第八支:

[尾]我每夜伴《穿窗月》影低,好《也罗》你可《快活三》不归。空教人立苍苔《红绣鞋》儿湿,可怕不恋上别的《赚煞》你!

其他的还有独木桥体、嵌字体、黄冠体等。巧体是元代文人在前人修辞基础上创制出来的体式,极大地丰富了传统文学的内容和形式。

除了巧体,元曲还有很多极富特色的修辞。如三个句子互为对偶的鼎足对,马致远[越调·天净沙]《秋思》的前三句就是典型的鼎足对。又如将前人整首诗词的意境、字句或某些段落为己所用的隐括,如周文质的[正宫·叨叨令]《自叹》(二):

去年今日题诗处,佳人才子相逢处。世间多少伤心处,人面不知归何处。望不见也末哥,望不见也末哥,绿窗空对花深处。

明显套用了唐代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六)体制完善

在音乐方面,元曲有南曲与北曲之分。南曲是宋元时长江以南地区(以温州、永嘉为中心)的戏曲、散曲所用的曲调的统称。北曲是金元时期流行于北方的杂剧与散曲所用的音乐。北曲的体制具体表现为六方面:宫调、曲牌、曲韵[9]、平仄[10]、对仗[11]、衬字。如马致远的[越调·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宫调是越调。曲牌是“天净沙”又名“塞上秋”[12]。曲韵:五句四平韵,一叶韵。平仄为:△平△仄平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平△仄,△平△仄平平。(“△”为可平可仄。)

元杂剧完全具备了戏曲的本质特征,是严谨、完整、统一且个性鲜明的戏曲艺术,具体体现在:四折一楔子,一人主唱,曲白相生,注重舞台性,以类型化、象征化的手法表现内容等。试以关汉卿的《窦娥冤》简要说明。此剧题目为“秉鉴持衡廉访法”,正名乃“感天动地窦娥冤”。

开篇楔子写道“〔卜儿蔡婆上,诗云〕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观众由蔡婆的介绍得知她家的情形及其与秀才窦天章的关系。这一部分也有窦天章的说白,让大家了解到窦天章因无法偿还高利贷,只得将七岁的女儿窦端云送给蔡婆做童养媳。

“〔冲末扮窦天章引正旦上,诗云〕读尽缥缃万卷书,可怜贫杀马相如”、“〔窦天章云〕婆婆,端云孩儿该打呵,看小生面则骂几句,当骂呵,则处分几句。孩儿,你也不比在我跟前,我是你亲爷,将就的你;你如今在这里,早晚若顽劣呵,你只讨那打骂吃。儿嚛(hù),我也是出于无奈。〔做悲科〕〔唱〕【仙吕·赏花时】我也只为无计营生四壁贫,因此上割舍得亲儿在两处分。从今日远践洛阳尘,又不知归期定准,则落的无语暗销魂。”〔下〕

剧本第一折交代了赛卢医为赖钱要把蔡婆勒死,被张驴儿父子撞见后,他慌忙逃走。张驴儿父子因此强迫蔡婆答应和守寡的窦娥(窦端云做童养媳后,蔡婆为其改名为窦娥)一起嫁给他们爷俩。窦娥坚决不从。蔡婆不得已将张驴儿父子收留家中伺候。第二折讲张驴儿本欲药死蔡婆,强娶窦娥,不想误将父亲毒死。他逼窦娥成亲,遭到严词拒绝,闹到衙门。太守桃杌严刑拷打,窦娥傲骨宁折不弯,直到要拷打蔡婆,她无奈负屈认罪。第三折描述窦娥与蔡婆诀别,控诉天地不公,在法场上立誓三桩。第四折写窦娥三桩誓言都实现。窦天章得官16年后回到楚州查案,在女儿冤魂的帮助下惩恶除强,为窦娥昭雪平冤。

《窦娥冤》是部旦本戏,除了楔子里有冲末扮演的窦天章的一段短小的唱词,四折戏都由正旦演唱,其余角色只有说白。

西汉李延年的《佳人曲》道“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元曲就像这位佳人,出现在特定的时代,在我国戏曲史上承前启后,光彩夺目,无可替代。

【注 释】

[1]元朝的疆域比汉唐更为广阔:西藏正式成为我国行政区划的一部分;台湾、澎湖也归入中国的版图。

[2]书会:原为读书场所,至南宋演变为三教之外诸色伎艺人编写话本、戏曲、曲艺的民间组织。其成员在同一个勾栏瓦舍活动。编撰的作品,无不打上民间集体创作的鲜明痕迹带有世代相传的显著烙印。书会的创作在中国戏曲史、小说史上处于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培育了一大批戏曲家、小说家。

[3]挣破,又作“弹破”。

[4]谁道,又作“难道”。

[5]此处问号,又作逗号。

[6]唬杀,又作“吓杀”。

[7]轻轻飞动,又作“轻轻搧动”。

[8]元曲创作强调“本色”与“当行dāng háng”。本色指浑然天成,率真自然;当行指娴熟自如。

[9]元曲用韵上有平仄通押、不避重韵、一韵到底等特点。

[10]曲在用字的平仄上比诗词更严,而特别注重每首末句的平仄。

[11]曲的对仗要求比较自由。

[12]元曲的曲牌不少既有正名,又有一种或数种异名。

[1]游国恩,王起等主编.中国文学史[M].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

[2]思履主编.元曲三百首[M].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

[3]张国伟,系海主编.元曲三百首赏析[M].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

[4]幸自福整理.中国古代十大名剧[M].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

[5]不题撰人选编.元曲三百首[M].吴兆基编译,京华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元曲散曲窦娥
《窦娥冤(节选)》核心素养导学
窦娥的三桩誓愿
学习民歌 拓展散曲创作之路
中华诗词(2021年8期)2021-12-31 08:40:06
窦娥冤
品读元曲
学生天地(2020年16期)2020-08-25 09:27:16
品读元曲
学生天地(2020年10期)2020-08-25 09:14:32
品读元曲
学生天地(2020年27期)2020-06-09 03:09:48
品读元曲
学生天地(2020年30期)2020-06-01 02:25:38
新时代呼唤新散曲
中华诗词(2019年1期)2019-08-23 08:24:28
散曲创作刍议
中华诗词(2019年9期)2019-05-21 03: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