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慎用语“入妙”的词体创作主张

2015-08-15 00:50○郑
语文学刊 2015年14期
关键词:词体杨慎词学

○郑 平

(韶关学院 文学院,广东 韶关512005)

杨慎(1488~1559),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人。他是明代著名的学者和文学家,知识渊博,著述繁复。就词学一道而言,杨慎是明代乃至历代词家著述最多的一位,曾经批点《草堂诗余》,编辑《词林万选》等。杨慎最为重要的一部词学批评著作是《词品》及其拾遗,唐圭璋《词话丛编》收此书,是目前较为完备的本子。他的词体作品存于《升庵词长短句》及其续集,现收于《全明词》,另有陆续补充。杨慎的词学思想在《词品》中有明确表述,同时在《升庵词长短句》中也有体现,内容丰富,所涉广泛,多有新颖之论、真灼之见。

杨慎词学思想的内容之一是创作方法,其中谈及语言修辞这一方面,他提出了用语“入妙”的主张,这一说法饶有趣味又不失深刻,本文对此作一小议。

杨慎认为,词作的语言应该力求“入妙”。“入妙”本意为达到神妙之境,多形容诗文的技艺高超。在这里是针对词作的语言而言,强调锻炼出神,追求深刻奇警之效。具体内容涉及立意、造句、炼字三个方面,讲究融化入妙、平淡入妙、下字入妙。

一、“融化”“入妙”

杨慎提倡词体创作的语言运用要擅长“融化”“入妙”。融化入妙就是词体创作要灵活化用前人的文学作品,无论诗文辞赋,历代文人的各种体式名作都可为我所用。既可化其言,还可化其意。他指出文有出处的妙处在于,可使作品的包蕴更为丰富,亦可见作者艺术功力之深厚。

杨慎指出优秀的词家往往善于化用前人诗文名作,在其词学批评著作《词品》之中多有论述。本书卷一中的条目“欧苏词用选语”即为一例,文中写道:“欧阳公词‘草薰风暖摇征辔’,乃用江淹《别赋》‘闺中风暖,陌上草薰’之语也。苏公词‘照野弥弥浅浪,横空暧暧微霄’,乃用陶渊明‘山涤余霭,宇暧微霄’之语也。填词虽于文为末,而非自选诗、乐府来,亦不能入妙。李易安词‘清露晨流,新桐初引’乃全用《世说》语。女流有此,在男子亦秦、周之流也。”[1]杨慎在这段文字里以宋代词坛大家欧阳修和苏轼的创作为例,指出填词“非自选诗、乐府来,亦不能入妙”。再有《词品》卷一之“词用晋帖语”条,列举了辛弃疾化句成篇的成功实例,文中写道:“‘天气殊未佳,汝定成行否。寒食近,且住为佳尔。’此晋无名氏帖中语也。辛稼轩融化作《霜天晓角》词云:‘吴头楚尾,一棹人千里。休说旧愁新恨,长亭树,今如此。宦游吾倦矣,玉人留我醉。明日落花寒食,得且住,为佳尔。’晋人语本入妙,而词又融化之如此,可谓珠璧相照矣。”[1]此外,他在《词品》卷三中评“张仲宗词用唐诗语”时,还强调了积累素养以备化用的必要性:“若不知其出处,不见其工。词虽一小技,然非胸中有万卷,下笔无一尘,亦不能臻其妙也。”[1]由上述诸条评论可见,作为一个博览群书的学者型文人,杨慎很是注重文学素养的培养,主张在词体创作中要长于融化丰富文学遗产,讲究文有出处的艺术效果,使得作品的立意更为明确,内涵更为丰富。

杨慎融化入妙的用语主张,不仅在批评理论中有明确表述,在创作实践中也有显著体现,无论经史子集还是诗词歌赋,都能随手拈来为我所用。例如他的《满庭芳·效东坡作》中的“归去来兮,半生歧路,天涯南北西东”,就是对晋代陶渊明辞赋《归去来兮辞》的化用,《江月晃重山·壬寅立春》中的“归未得,思发在花前”,就是对隋代薛道衡诗歌《人日思归》的化用。他甚至创作过一些集句诗,这些艺术性比较弱的作品,也同样表现出作为一个学问型文学家的作词讲究出处的倾向,如他的《塞垣瑞鹧鸪·隐括唐诗以补唐曲》:“秦时明月玉弓悬,汉塞黄河锦带连。都护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甘泉。莺闺燕阁年三五,马邑龙堆路十千。谁起东山安石卧,为君谈笑静风烟。”不仅化句,还要化意,对前代词人的巧妙构思方法,他也积极借鉴使用,尤其是大家的优秀作品更受重视,如他的《沁园春·醉书》中的“愁汝休来!”,就是辛弃疾《沁园春·将止酒,戒酒杯使勿近》的“杯,汝来前!”的写法,另一篇对辛词《贺新郎·甚矣吾衰矣》的立意的化用就更明显了,《沁园春·己丑新正》:“甚矣吾衰!叹天涯岁月,何苦频催。奈霜毛种种,三千盈丈;丹心炯炯,一寸成灰。三径秋荒,五湖天远,儒术于吾何有哉!君知否,盼行云不住,流水难回。寂寥谁与徘徊?好事者惟输掬秀才。恁昏花老眼,底须窥牖;支离病脚,最怯登台,思发花前,人归雁后,百感中来强自裁。狂歌好,只清风和我,明月休猜。”大量的实例集中反映了作者创作的思想倾向。

二、“平淡入妙”

杨慎主张填词语言的“平淡入妙”。平淡入妙是指运用天然之语,创造出奇之意。也就是所谓的“以寻常言语,度入音律”,力求“以故为新,以俗为雅”。他的《词品》卷二评论“李易安词”的语言成就时写道:“宋人中填词,李易安亦称冠绝。使在衣冠,当与秦七、黄九争雄,不独雄于闺阁也。其词名《漱玉集》,寻之未得。《声声慢》一词,最为婉妙。其词云:……荃翁张端义《贵耳集》云:‘此词首下十四个叠字,乃公孙大娘舞剑手’。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下十四个叠字者。乃用《文选》诸赋格。‘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此‘黑’字不许第二人押。又‘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四叠字又无斧痕。妇人中有此,殆间气也。晚年自南渡后,怀京洛旧事,赋元宵《永遇乐》词云:‘落日镕金,暮云合璧’已自工致。至于‘染柳烟轻,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气象更好。后叠云:‘于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皆以寻常言语,度入音律。炼句精巧则易,平淡入妙者难。山谷所谓‘以故为新,以俗为雅’者,易安先得之矣。”[1]李清照的长于造语正是因为能以平淡语创造新奇意,所以杨慎对她的作品给予高度评价。杨慎在批点《草堂诗余》中也多有类似评论,如评陈去非《台江仙·感旧》“长沟流月去无声”为“巧句”,评黄庭坚《浣溪沙·渔父》“新妇矶,女儿浦,天然绝对”,评李景《浣溪沙·春恨》“‘无可奈何’二语工丽,天然奇偶”。他认为这种自然的工致,才真正是用语的高境,真正达到以故为新、以俗为雅的艺术效果。

杨慎的词体作品也从侧面反映出他的这种以平淡之笔写出深切之意的追求。在他的词集里,有大量的用白描笔法写感情的作品,《江城子》中的“不是不归归未得,愁望远,泪沾巾”,就是其中一例,类似写法很是常见。有的甚至全用口语模拟人物声情,如《长相思》:“雨声声,夜更更,窗外萧萧滴到明,梦儿怎么成。望盈盈,盼卿卿,鬼病厌厌太瘦生,见时他也惊。”尽管这类作品的艺术功力差强人意,但它们体现了作者对平淡入妙一种有意识的追求。

三、“下字入妙”

杨慎讲究词作语言的“下字入妙”。很多新奇,妙在一字,所以为求警策效果,下字不惜锻炼,也是他论填词语言时强调的一个方面。他在批点《草堂诗余》时即多有相关评论,如称苏轼《洞仙歌·夏夜》中“‘点’字妙,从‘树点千家小’点字用法,‘山高月小’即一点明月窥人”,评张仲宗《渔家傲·渔父》中的“钓笠披云青嶂绕”说“‘绕’一作‘晓’,更妙”,说苏轼《蝶恋花·春暮》“‘晓’字胜于‘绕’字,‘晓’字有味,‘绕’字呆,可悟字法”;李后主《浪淘沙·怀旧》“罗衾不耐五更寒”中“‘暖’一作‘耐’,较稳”;如说白居易《长相思·钱塘》“‘点点’字下得妙”,又说欧阳修“庭院深深深几许”,“叠用字法好”;评谢无逸《玉楼春·寒食》“词中如‘飞破惹残’用字之妙,如‘露桃慎,风柳妒’对仗之工”,诸如此类批点可见他对下字“入妙”的重视。他在《词品》中对一些词作用语的深入分析,可见其对此所致之力。如文中卷三之“天粘衰草”条评秦少游《满庭芳》曰:“‘山抹微云,天粘衰草’。‘粘’字极工。”[1]卷一之“侧寒”条评吕圣求《望海潮》词云:“‘侧寒斜雨,微灯薄雾,匆匆过了元宵。’其用‘侧寒’字甚新。”[1]卷三之“晴鸽试铃”条评张子野《满江红》曰:“‘晴鸽试铃风力软,雏莺弄舌春寒薄’,清新自来无人道。”[1]他还进一步广泛联系其他体裁的作品以做对照,说明下字“入妙”的效果。如卷一“乐府用取月字”条评《子夜歌》曰:“‘开窗取月光’,又‘笼窗取凉风’,妙在‘取’字。”[1]卷一之“关山一点”条写道:“杜诗‘关山同一点’,‘点’字绝妙。东坡亦极爱之,作《洞仙歌》云‘一点明月窥人’,用其语也。《赤壁赋》云‘山高月小’,用其意也。今书坊本改‘点’作‘照’,语意索然。且‘关山同一照’,小儿亦能之,何必杜公也。幸《草堂诗余》可证。”[1]另外,相似的表述还有卷三的“斜阳暮”条:“秦少游《踏莎行》‘杜鹃声里斜阳暮’,极为东坡所赏。而后人病其‘斜阳暮’似重复,非也。见斜阳而知日暮,非复也。犹韦应物诗‘须臾风暖朝日暾’,既曰‘朝日’又曰‘暾’,当亦为宋人所讥矣,此非知诗者。古诗‘明月皎夜光’,‘明’‘皎’‘光’非复乎。李商隐诗‘日向花间留返照’皆然。又唐诗‘青山万里一孤舟’,又‘沧溟千万里,日夜一孤舟’。宋人亦言‘一孤舟’为复,而唐人累用之,不以为复也。”[1]

杨慎在作词时讲究一字之妙的努力很是显著,这也可见他的取字入妙的思想追求。如《摊破浣溪沙》:“滟滟波光绿似醅,茸茸草色嫩如苔。只有轻寒浑不定,晚还来。落梅村里昏鸦远,摆柳风前候雁回,明日新晴堪眺望,上春台”。其中“只有轻寒浑不定”、“明日新晴堪眺望”两句之中的“浑”、“堪”两字可见用力之深。另一首更为人知的《鹧鸪天·元宵后独酌》自不必细说,文中写道:“千点寒梅晓角中,一番春信画楼东。收灯庭院迟迟月,落索秋千翦翦风。鱼雁杳,水云重,异乡节序恨匆匆。当歌幸有金陵子,翠斝清尊莫放空。”再看其《庆东原·四首槐阴消暑》中的“蝉嘶绿槐,虫书紫苔”,句中的用字颇有情趣。至于类似《望江南》中“袅袅孤芳尘外色,盈盈一朵掌中春”这样的例子就更为多见了。

总之,由上述可见,杨慎主张词体创作的语言神妙,强调化用、自然、新奇之巧,这一思想在词风不振的明代词坛,具有现实引导意义。杨慎的词学思想在历史上有较大的影响,其《词品》颇多深刻见解,“不独引据博洽而已”[2]。作为一个词学家,杨慎在词学发展史上也是一位具有重要地位的人物。

[1][明]杨慎.词品[M].唐圭璋.词话丛编:第一册.中华书局,1986.

[2](清)吴衡照.莲子居词话[M].唐圭璋.词话丛编:第一册.中华书局,1986.

猜你喜欢
词体杨慎词学
江顺诒《词学集成》的特点和意义
历史叙事与场景还原
——评陈水云教授新著《中国词学的现代转型》
浅谈欧阳修词的叙事特性
2016年山东词学理论研讨会在济南召开
小杨慎智对先生
杨慎:这个状元郎没有情趣
元祐词坛的词体特征论新探
近十几年来杨慎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现代词学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杨慎的妙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