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晋宁
(鲁东大学 文学院,山东 烟台264025)
1934年,年仅24岁的曹禺发表了四幕话剧《雷雨》,这部剧从构思到完结历时五年,曹禺将其命名为《雷雨》,一如他当时创作时郁热焦灼激愤的情绪。而当谈及《雷雨》叙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及是如何写成时,纵使后人万千评说,曹禺仅轻描淡写“写《雷雨》是一种情感的迫切需要”“《雷雨》显示的,并不是因果,并不是报应,而是我觉得的天地间的‘残忍’。”[1]P110-111提到残忍,即自然的法则,繁漪,这样一个被曹禺称作拥有“最雷雨”性格的人物深陷其中,几近被吞噬。有人说是周萍的抛弃害死了一心想挣扎着逃脱的繁漪,亦有人认为是当时的封建制度害死了繁漪。但在曹禺看来“他们怎样的执著,泥鳅似的在情感的火坑里打着昏迷的滚,用尽心力来拯救自己,而不知千万刃的深渊在眼前张着巨大的口。他们正如一匹跌在泥沼里的羸马,愈挣扎,愈深沉地陷落在死亡的泥沼里”。[1]P111关照后人有依据或无依据的推测,我更愿意遵从曹禺的意愿,相信是天地间的残忍和自然的法则造就了这一切。
繁漪到底是谁?在剧本的人物介绍中这样说“周繁漪——其妻,三十五岁”。作为周朴园的妻子,我们无从得知繁漪的真实姓氏,在那个年代更谈不上她的职业。于是她的出镜就被局限在了冷冰冰的周公馆,甚至是楼上的那个房间。她以一个“果敢阴鸷”的女人的形象出现,“鸷”是一种非常凶猛的鸟,这种形容极其贴切,正如曹禺说“她会爱你如一只饿了三天的狗咬着它最喜欢的骨头,她恨起你来也会像只饿狗狺狺地,不声不响地狠狠地吃了你的”。[1]P19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人类激励理论》中提出“人的需要从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除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外,爱和归属感的需求是最基本的”。[2]P26周繁漪作为一个交际极其受限的女性,对爱和被呵护的期望会更加强烈,但现实的残忍让她遇到了“沉鸷”的周朴园,一个生活在农业文化向着病态、畸形的工业文化转变的社会中的人,一个封建文化和资本主义文化杂交的畸形儿,一个将家族利益和个人的威严凌驾于一切之上的人,于是繁漪只能一点一点地磨灭自己对爱的憧憬。不曾想更残忍的是这个男人30年如一日念着暴雪夜晚被赶出家门的那个女人。无论经历多少次搬家,她用过的那些旧家具周朴园始终带着,还保留着她在时摆放的模样。这对一个果敢阴鸷的女人来说是致命的,就算没有周萍的出现,相信在某个触点的刺激下,她也会爆发,纵使无法保全自己,两败俱伤的后果她也是毫不惧怕的。她丝毫不会顾及爆发的火焰随后会蔓延,触及整个封建家庭的支柱,触及周朴园的尊严。但转念想,这也许就是她最终的目的,以此期望达到凤凰涅槃般的重生。
繁漪到底是谁?她对周萍说“是你,是你把我引到一条母亲不像母亲,情妇不像情妇的路上去”。[1]P39她是周冲和周萍的母亲,但她跨越了母子之间的鸿沟,母亲已经没有了母亲的样子;谈到情妇,这是一个刺眼的词,但繁漪似乎并不这样认为,她甚至舍不得丢掉情妇这顶“绿帽子”。纵观剧本始末,我们没有发现周萍对繁漪的任何承诺,仅在第一幕,周冲的话无意中谈及“他(周萍)忽然说,他从前爱过一个他绝不应该爱的女人!”[1]P26即使是这样一种“绝不应该的爱”,还是成为了繁漪拼命想要抓住的救命稻草。但现实的残忍又一次痛击了她,在自我和超我中[3]P171,周萍纠结许久,但最终还是选择了由社会规范、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内化而来的超我,选择了他自认为能帮助自己摆脱这种不伦之恋的四凤。不曾想这仅仅是使她陷入了另一口命运的枯井、现实的深渊。这样的残忍让繁漪濒临崩溃,在周萍执意要走的时候,她甚至祈求着说“带我离开这儿,(不顾一切的)日后,甚至于你要把四凤接来——一块住,我都可以,只要,(热烈地)只要你不离开我”。[1]P89这样的祈求让我们更能深刻体会,究竟是怎样的水深火热致使她能妥协到这种程度。当所有的希望化为泡影,她给周萍下了最后的通牒“一个女子,你记着,不能受两代的欺侮”。为了让周萍难堪,她不惜跟踪周萍,关上了他和四凤约会逃跑的窗子;不惜伤害自己儿子周冲的心灵,当众公开了周萍和四凤的恋情,想用自己的儿子拆散他们,使周萍重新回到自己的身边。但就是因为繁漪歇斯底里的最后一搏,揭开了周萍和四凤是同父异母的兄妹的真相,最终导致了人间惨剧的爆发。
繁漪到底不用纠结自己是谁了,她现在只是一个疯子。这样的悲剧不能归咎于周朴园,不能归咎于繁漪,更不能归咎于周萍。同样也并非时代使然,而是曹禺认为的天地间的“残忍”造成的。这种自然的冷酷对四凤和周冲最为不公,他们的死亡,自己并无过错。所以曹禺说“我以一种悲悯的心情来写剧中人物的争执,我诚恳地祈望看戏的人们也以一种悲悯的眼来俯视这群地上的人们”。[1]P111其中繁漪就是最动人怜悯的女人。她拥有火炽的热情和强悍的心,在这种“残忍”和“冷酷”里,仍要做一次毁灭式的困兽的斗。虽然最终无法逃离这黑洞,但以一种别人看来是“疯了”的方式为自己披上了一层保护的外衣。这是现实对她唯一的怜悯,是适合她的结局。
[1]曹禺.曹禺精选集[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
[2](美)马斯洛著.马斯洛人本哲学[M].唐译编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3.
[3](奥)弗洛伊德著,车文博主编.自我与本我[M].九州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