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到/往+数量+方所名”中“数量”隐现机制考察

2015-08-15 00:50田金莲
语文学刊 2015年14期
关键词:方所性质语义

○田金莲

(湖北工程职业学院,湖北 黄石435000)

“在/到/往+数量+方所名”结构中,由于框架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数量结构有时要求必现,有时要求必隐,而有时呈现出可隐或可现的两选局面,但可隐与可现之间在语义上存在着不同。本文拟讨论“在/到/往+数量+方所名”中数量结构必隐或必现的限制条件以及可隐和可现的语义差别。

一、语义关系、语用要求、动词性质与数量隐现

有时,单从框架内来看,“在/到/往+数量+方所名”中数量结构是可隐可现的,但从整个句子来看,由于句子里一些特定的语义关系和语用价值乃至动词不同性质的要求,数量结构呈现出必隐或必现的情况。

(一)语义关系

在句中,结构不相连的成分之间有时有着紧密的关系,呈现遥相呼应的局面,这样一来,一方因另一方的出现常常不能随便省去。如:

(1)湘西苗民集中在三个县份内,就是白河上游和保靖的永绥县,洞河上游的乾成县……

(2)他患病期间,先后在三家医院住过。

例中,“就是”是一个解注性的标记,要求前面的数量结构必须出现,以照应后面的内容。同样,“先后”也含有明显的顺序含义,当其在空间上限制动词“住”时表明“住”的场所即方所名不只是某一个体,必须要有数量结构显示方所的数量内涵,否则,“先后”便无从说起,句子也难以成立。

这一类的词还有前后、分别、总共、陆续等,它们都具有明显的数量和顺序义。

(二)语用要求

对句子进行动态考察最主要的是语用平面上的考察,即考察人怎样组词成句进行交际。表达重点负载了大量中心信息,传达人们最重要的交际意图,作用显得十分重要。因此,当数量结构成为句子表达重点时便要求必现。如:

(3)针锋相对的意见都摊了牌,老友成了冤家,还能坐到一辆车上吗?

(4)常在一个战壕趴着的战友,贾正自然了解赵庆田的心。(【华中师范大学语料库】,杜鹏程,《保卫延安》)

例中数量结构“一辆”“一个”是句子的表达重点,突出“同一”之义。这种表达重点常常是跟语句重音密切相关的,往往可以通过语句重音来显现。

(三)动词性质

在汉语句子中,动词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动词的性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数量结构的隐现。

根据动词表示动作的一般性和特定性大体上把动词分为强行为动词和强动作动词。强行为动词也称强事件动词,它表示的是同一性质的一类动作或事件,具有一般叙述性,不指向某一特定的动作。强动作动词多是表示某一特定而具体的动作,动作在句中短暂具体不可重复。

强行为动词由于表示的是某一类动作,特殊的语义对数量结构的隐现有着明显的制约作用,这又根据方所名的性质分为两种情况。

当介宾结构中的方所名是强形态名词时,数量结构必须隐去。这一类名词多是形体偏小物体的实称。如:

(5)娘犯病时,疼得把头往炕上直撞,也舍不得喝一口药。

(6)工人们说干部们见钱眼开,往腰包里扒得太多。

(7)我家是大山区,往深山里一走,山高皇帝远。

在句中,动词“撞”“扒”“走”都不是指向具体动作,而是陈述这一类性质的事件,传达事件性的概念,具有笼统性,因而不需要数量结构界定方所名的数量内涵。

当介宾结构中的方所名是强性质名词时便要求数量结构必须出现,以使其外延明确化、范畴方所化。这类名词多是形体偏大物体的概称。如:

(8)记到后来本子用完了,肖锋每走到一个地方又多了一项搜集纸张的任务。

(9)我们不能都去当兵,也不能都去服务,各走各的路,好在都是往一个方向走。

(10)……生产30多个品种的食品,销往十几个国家。

例中动词“走”“销”也呈现出强事件性,但名词“地方”“方向”“国家”呈现出强性质性,很难独立地表达方所,数量结构的出现,使其外延确定化了,从而也使其范畴方所化。

当动词是强动作动词或是一部分处于中间状态无所谓行为性或动作性时,数量结构的隐现又跟方所名的指称性与数量义有关。

二、方所名的指称性、数量义与数量隐现

当方所名表现出非(弱)数量义或数量内涵隐性确定时,“在/到/往+数量+方所名”中数量结构必须隐去。

(一)方所名非数量义

1.无指方所。它们大多属抽象名词,是存在人们头脑中的一个概念,内涵外延都没有很清楚的界定,在人们的认知世界里无法或者难以计量。如:

(11)敌人摸不清虚实,有的往南跑,有的往北窜,拥来拥去,越来越乱。(【华中师范大学语料库】杜鹏程《保卫延安》)

(12)干部们眼睛一眨不眨地望着旅政治委员,往前拥挤着。(同上)

2.通指方所。这类方所名多是集合名词,在句子里指向某一类事物而不是某一个体,凸显其抽象概念而忽略其实在的个体,多表示一种事物类的概念。如:

(13)城外的人,往城里走,怕死。

(14)如果说,人在大海里、大沙漠里、大森林里容易迷失方向,而到过井下的人知道,在那里根本就不存在东西南北的感觉。

(二)方所名数量内涵已定。当方所名的数量内涵在句中已经确定时,数量结构必隐。这类方所名多是定指性的,包括专有的和具体的。

1.专有方所。由专有地名或自然物名构成,它们定指向某个确定的对象,不能加数量结构。如:

(15)接着,一二三旅也知道钟松在沙家店被围,这更慌了。(【华中师范大学语料库】杜鹏程《保卫延安》)

(16)太阳移到正南方,在康关村,魏强和二十八个准备过路的男女干部会合了。(【华中师范大学语料库】冯志《敌后武工队》)

2.具体性方所。这类名词本身具有数量义,但在句中有具体所指,数量也已限定,不能再加数量结构,但一般可以加领属性定语以示强调,如“我的”、“我们的”、“他的”等,看下例:

(17)血往脑子里冲,他感到一阵晕眩。

(18)他的眼泪直往心里流。

“脑子里”“心里”本身可指向千万个对象,但在句中其内涵限定为“一”,即只指向“他的”。

但是,名词的数量义是主要的方面,而非数量义是次要方面。当方所名具有数量义且其数量内涵未确定时,数量结构的隐现又跟它本身的语义作用相关。

三、数量隐与现的语义差别

如果经过框架内外多重因素考核,数量结构仍然处于可隐或可现的选择状态,那么,这种环境里的数量多存在可隐和可现两种可能,但二者在语义上呈现出一些差别。这跟数量结构本身的作用是有关的。

(一)指量作用

数量结构最基本的语义功能便是表达数量意义,当其在句子中表达这种单纯的数量意义时是可隐可现的。隐去后便少了这种数量意义。如:

(19)…每逢中秋夜,总是极为热闹的,大大小小几十口,转坐在五六张大方桌边。

(20)二十多户人家零零散散地分布在几个山沟里。

(二)指化作用

“在/到/往+数量+方所名”中没有数量结构时方所名仍可以具有有指的性质,却有定指与不定指、通指与单指的区别。

1.定指/不定指。有时,句法形式上数量结构出现与否存在着语义定指与不定指的区别,这时数词多为“一”,有任意、个体、选择的意思。

(21)她走到一棵白桦树下。

(22)麦尔根和阿芭哈退到一座土房子里。

去掉数量结构“一棵”“一座”后句子仍是成立的。

当数量结构不出现时,表明所指事物是交际双方特别是受话人熟悉的,说话者在提及时预料到听话者能把它同某一具体对象联系起来,是把它作为定指来处理的;而加上数量结构后便拉开了所指对象与交际者特别是受话人的距离,或者因为不熟悉或者因为“整体——部分”的关系无法将其与某一特定对象联系起来,因而是不定指的。

2.通指/单指。有时数量结构的隐与现存在着通指与单指的差别,这时数词也多为“一”。

(23)她男人在一个煤矿上工作,离这儿很远。

(24)她在中学教书。(刘恒《白涡》21世纪文艺出版社1999)

上面的数量结构可以隐去也可以加上,句子都是成立的。

(25)她男人在煤矿上工作,离这儿很远。

(26)她在一个中学教书。

没有数量结构时方所名凸现的是具有类性质的一类事物,是跟其他异类事物相比较而言,如是“在煤矿”而不是“在工厂”,是“中学”而不是“小学”“大学”等,把该类事物作为一个整体。加上“一”后其个体义便凸现了,是指向这类事物的一个,属单指。

刘丹青(2002)指出,光杆名词普遍具有类指的指称义,类指像无指一样重内涵而不重外延,但类指可以添加指称成分凸显外延。在这里,数量结构就起着这种凸显外延的作用。

(三)修饰作用

当数量结构既非指量,也非指化,而是对方所名的性质特征进行摹状、比拟、描写时,隐去后句法上也是成立的,但失去了对该对象进行形象描写的含义。如:

(27)难道在三层床上再加上一层吗?

(28)我看看身边没人,就在三人座椅上蜷腿躺好,闭目琢磨车轮咯噔咯噔的愚蠢震荡。(刘恒《白涡》82)

“三层”“三人”是对床和椅子进行慕状、描写,给人以视觉上的形象感而不是数量上的多寡和语义上的指化,隐去后少了这种形象感。它们往往还可以在前面再加“这个/那个”进行定指化,加“一个”不定指化。如:

(29)她选中最后一节车厢,在一个三人座椅上躺了下来。(同上,96)

[1]陈平.释汉语中与名词性成分相关的四组概念[J].中国语文,1987.

[2]储泽祥.现代汉语方所系统研究[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a.

[3]王珏.现代汉语名词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邢福义.汉语语法学[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5]文炼1984《方所、时间和方位》,《汉语知识讲话》,上海教育出版社.

[6]陈昌来.介词与介引功能[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7]刘丹青.汉语类指成分的语义属性和句法属性[J].中国语文2002(5).

猜你喜欢
方所性质语义
随机变量的分布列性质的应用
完全平方数的性质及其应用
语言与语义
九点圆的性质和应用
上古汉语方所介词“在”的对比研究*——以《今文尚书》、甲骨文和金文为例
厉害了,我的性质
批评话语分析中态度意向的邻近化语义构建
“社会”一词的语义流动与新陈代谢
“吃+NP”的语义生成机制研究
关于方所的整合营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