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荟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化发展,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意识已成教育工作者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高中语文教学由于自主性强,教师更应加强学生的主体性意识的培养,通过一些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教学内容的改变来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意识,提高学生的自我理解思考能力。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一些学生可能会认为教师的教学没有创新,只是照本宣科地讲解课文内容,但通过探究性教学可以增加课堂的乐趣,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进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意识,因为没有学生的参与,主体性意识的培养也只能沦为空谈。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可以自己选定课题,最后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展示本组讨论的课题内容,让学生在参与探究性的课题研究时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而学生自己选择课题也能让学生有话可说。
例如,在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以及戴望舒的《雨巷》时,讲解完课文后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另一首徐志摩或戴望舒的诗歌来进行赏析,只要让学生进行思考,思考本组为什么选这首诗歌,探究这首诗歌最能打动人的地方。在探究性学习时要注意的是不能硬性地给学生灌输一些思考的方法步骤,不能像上课一样强制性地要求学生回答到哪些要点,而是注重让学生进行思想的表达。
想要在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意识,一定要在课上留下充足的思考时间,特别是一些普遍认为较难理解的课文。例如,在学习鲁迅的《祝福》时,可以让学生在预习时对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进行思考并划出一些难以理解的句子。在课上教师可以先了解学生在预习中难以理解的要点,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最后让学生对文章的中心思想进行概括,在概括的同时进行对比,发现学生在课文讲解后的理解与单纯自己预习的理解中的不同,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在这一系列的讲解中都应观察学生,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确保学生充分理解。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反馈,有助于学生发现自己学习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过度重视考试成绩,不重视学生课堂的表现,会造成教学评价一元化,不能对学生进行合理的评价。因此,在语文课中可以进行及时的教学评价,特别是学生在观点表达上的表现,通过及时的教学评价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例如,在学习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时,学生会有不同的观点,教师在听完学生的观点时就应及时地做出评价。但这种评价并不是单纯的对与错,而是引导学生进行全面的思考,并及时地表扬一些新颖、犀利的观点,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以及主体性意识。
语文教师是审美教育的直接实施者,因此,他们的审美素质和水平对学生的审美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如果教师自身缺乏对审美的领悟和理解,就会阻碍学生审美能力的获得。教学的作用是通过充满美感的文学作品,向学生传达美好的愿望。如果教师无法通过自身的能力描绘出文化的美感,那么,对学生的审美教育又从何谈起呢?
例如,在《背影》的学习中,如果教师教授课文前,不能激发学生对父爱的思考,无法使学生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那么,学生将无法切身感受到作者对父亲那片深沉的爱,也无法从优秀的作品中升华出自身的情感。
教师应当使课堂的气氛活跃起来。在课程开始之前就让学生自主地接触课程的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和问题,不要用教师的固有思维制约学生。在课堂上利用提问的方式来了解学生的想法,将语文教学寓教于乐,通过各种小游戏或者小活动来调动学生的兴趣。
例如,在讲授《茶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分角色来排演剧情,使每一个学生都了解作者塑造的角色的性格特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加入幽默的语言和故事,将课堂知识分层教授,给所有学生互动的机会,从不同的层面掌握知识。将生活实际与高中语文教学相统一,使学生明确了解到语文的听说读写能力是不可或缺的。教师用亲和力感染学生,活跃师生关系。课堂授课中,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例如教师亲自朗诵诗歌,这样学生可以更深入了解诗歌的寓意,增加学生对教师讲授内容的兴趣。
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教师需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方法的实践来提高学生的主体性意识。但这些方法需要不断地改进,最终找到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方法,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主动地进行思考探索,提高学生的主体性意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应改变自己的角色,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而不是直接地告诉学生思考要点,从一个监督者变为一个引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