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孝宗 潘明艳
“摄衣谢之”与“摄敝衣冠”分别出自于苏教版《〈史记〉选读》之《高祖本纪》和《魏公子列传》。苏教版编者认为这两处“摄”的意思应该是不同的。前者,苏教版编者在注释中写得很明确,认为作“提起”解释,“摄衣谢之”即为“提起衣服,向郦食其表示道歉”之意;后者,苏教版编者在其《〈史记〉选读教学参考书》(2008 年8 月第3 版)中认为,应解释为“整理”,“摄敝衣冠”即为“整理了一下破旧的衣帽”之意。个人以为,这两处理解有待商榷。
文言实词具有一词多义的特点,这两处对“摄”的不同解释也体现了这一点。在推断某个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的时候,我们尤其应该注意揣摩上下文的语境,既要“瞻前”,也要“顾后”。不仅要考虑到字形的构造、语言结构上的对仗、语法层面上的词性,更要注重从整体语意、作者情感、行文脉络等角度来推断其具体义项。
“摄”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2005 年7月第4 版)中列举了9 个基本义项。其中,第一个义项为“拉、拽”,并举《论语·乡党》中的“摄齐升堂”来说明(摄齐升堂即拉起衣襟升堂之意)。其中第四个义项为“整理”,举的例子就有《史记·高祖本纪》中的“于是沛公起,摄衣谢之”。暂且不论《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对“摄”的解释。笔者想从上下文语境的角度,从作者司马迁展现人物形象特征的角度入手,依据文章的行文脉络,分析一下“摄衣谢之”中的“摄”为“整理”意,“摄敝衣冠”中的“摄”为“提起”意的合理性。
“摄衣谢之”出自《史记·高祖本纪》节选部分的第五段,原文如下:“沛公引兵西,遇彭越昌邑,因与俱攻秦军,战不利。还至栗,遇刚武侯,夺其军,可四千余人,并之。与魏将皇欣、魏申徒武蒲之军并攻昌邑,昌邑未拔。西过高阳。郦食其为监门,曰:‘诸将过此者多,吾视沛公大人长者。’乃求见说沛公。沛公方踞床,使两女子洗足。郦生不拜,长揖,曰:‘足下必欲诛无道秦,不宜踞见长者。’于是沛公起,摄衣谢之,延上坐。食其说沛公袭陈留,得秦积粟。乃以郦食其为广野君,郦商为将,将陈留兵,与偕攻开封,开封未拔。西与秦将杨熊战白马,又战曲遇东,大破之。杨熊走之荥阳,二世使使者斩以徇。南攻颍阳,屠之。因张良遂略韩地辕。”
结合前文“高祖常繇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以及“高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郦山……拔剑击斩蛇”(选文中未选入)等情节来看,刘邦对于自己的人生是有着较为长远的打算的。这种长远打算从后文来看,即为取代暴秦,自己称帝。此为大前提。从“瞻前”角度来分析,此时的刘邦处于“与彭越俱攻昌邑,战不利”,“与魏将皇欣、魏申徒武蒲之军并攻昌邑,昌邑未拔”,“西过高阳,亦不克”的艰难境遇中,内心应该是相当焦灼的。此为小前提。当郦食其来“求见说沛公”的时候,“沛公方踞床,使两女子洗足”,郦食其以“足下必欲诛无道秦,不宜踞见长者”委婉地批评了沛公的“慢而侮人”。基于前面的分析可以推断,当刘邦听到“足下必欲诛无道秦,不宜踞见长者”时,他的内心应是马上警觉起来。因为“诛无道秦”可谓是刘邦最根本的人生追求,因而考虑到自己前面“踞床”“洗足”等怠慢行为,更有可能是“整理衣服”,穿戴整齐,表示对郦食其的尊重。这种做法在生活中也较常见,可为佐证。
再从司马迁展现人物形象角度来说,沛公此时有一系列的行为动词,即“起”“谢”“延”。展现的是刘邦立刻采纳郦食其意见,改正过错的形象,表现的是刘邦“礼贤纳士”的个人品格。而这“礼贤纳士”正是刘邦日后能够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基于这样一个上下文语境,沛公是因“踞见长者”,故心生愧疚,于是为了表示对郦食其的恭敬,刘邦马上整理衣服,向郦食其表示道歉。再者,刘邦“礼贤纳士”,何需“提起衣服”,难道是刘邦向郦食其“盈盈一礼”?于理不通。
“摄敝衣冠”出自《史记·魏公子列传》节选部分的第二段,原文如下:“魏有隐士曰侯嬴,年七十,家贫,为大梁夷门监者。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不肯受,曰:‘臣修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欲以观公子。公子执辔愈恭。侯生又谓公子曰:‘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公子引车入巿,侯生下见其客朱亥,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当是时,魏将相宗室宾客满堂,待公子举酒。巿人皆观公子执辔。从骑皆窃骂侯生。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至家,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宾客皆惊。酒酣,公子起,为寿侯生前。”
在此段中,作者通过侯生这一人物形象想要展现的是魏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的光辉形象。侯生的所作所为是为了“以观公子”“就公子之名”。因此,此时的侯生应该表现得“无礼”“粗俗”一些,甚至是“傲慢”一些。用侯生的傲慢无礼来反衬魏公子的“礼贤下士”。如果“摄”理解为“整理”,则展现出的是侯生重视这次宴会,也就谈不上对公子的试探了。如果“摄”理解为“提起”,则不仅刻画出侯生上车时的大模大样,契合人物心理,符合人物个性,同时又照应了后一句“直上载公子上坐”。从上下文语境来看,此处应是侯生“提起衣服下摆,径直上了公子的车”。
因此,从上下文语境和人物形象角度来分析,“摄衣谢之”的“摄”为“整理”意,“摄敝衣冠”的“摄”为“提起”意,于理才通。从学生阅读的角度看,文言文阅读的最大问题是读不懂,而这种读不懂的根源恰恰就是对文言知识的不理解。文言阅读固然不能只见“言”而不见“文”,但文本内涵的解读岂能无视学生文意的不解?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除了文言知识的不断积聚之外,教师还应该多一些方法的点拨、技巧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既着眼于“是什么”,更着眼于“为什么是”。
能自主阅读浅易文言文,是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整体目标。在具体的文言教学中,固然需要如王荣生教授所说“文言文教学需要一体四面,需要考虑到文字、文章、文学、文化四个方面”,言文要统一。但文言的教学应该是实现“一体四面”的基础,文言词义推断方法的实践应该是教学的重点,因而在实践中引导学生关注上下文语境,结合语境中的各种信息,上下勾连,“瞻前顾后”,方能让众所周知的“结合上下文语境推断词义”的方法不至落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