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荣
游戏是孩子的天性,也是低年级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下面以《咏华山》教学为例,谈谈游戏教学组织时的注意事项。
“小朋友,寇准登上了高高的华山,我们和他比一比,也去登一座山,好不好?”“好!”“看!这是一座词语山。”(屏幕显示一座山,从山脚到山顶依次出示带拼音的词语:登华山、沿着山路、艰难、爬上山顶、情不自禁、吟诵、称赞)
“小朋友,要想登上去可不容易,自己先轻声练一练。”学生兴致勃勃,练了一遍又一遍。老师下了讲台,在几个学生处停留、倾听、指导。
“谁会读了?”学生纷纷举手。
“我们用开火车的办法读吧!没叫到的小朋友认真听,他们读得对,就跟读一遍;读得不对,我们要帮助他。”全班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了起来。
指名一组学生读,其他同学跟读。前面六个很顺利,最后一个,学生回读了两遍才勉强一字一顿地读准,词语的整体感被破坏。怎么办?
“‘称赞’这个词,很难,平舌音、翘舌音、前鼻音、后鼻音,都在一块儿了。谁来做小先生,教教大家。”
教师指名了3 位学生。全班跟读后,再请那位读得比较勉强的学生,这一回顺多了。看来,“小先生们”发挥了作用。
“现在要提高难度了,”老师边说边去掉拼音,“谁还会读?”没有几只小手,大部分学生被难住了。
“不着急,轻声练一练。”一会儿,教室里又是一片如林的小手。“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此言不假,只要为他们创造学习的机会,他们就会产生“看得见”的进步。又请了两组学生“开火车”读,其他同学跟读。正确,流利。
“这两列火车开得稳,其他小朋友也跟得好,老师要给你们一个大拇指!”学生听了,个个喜形于色。
“接下来,我们一起去登词语山喽。”孩子们都有点迫不及待了。“老师建议,女生读一个,男生读一个,比一比,看看谁能先登上去。”
“准备——,开始!”男女生放声朗读,配合默契,那声音里透着兴奋与快乐。(读完以后再轮换)
“并列第一,我们全都登上山顶喽,欢呼一下。”
“小朋友,欣赏完美景,我们一起下山喽!”(示意全体学生从上往下读)
把原本枯燥无味的认读词语,化为兴致勃勃的登山、比赛等游戏活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高涨,学习效率自然提高。当然,并非一切游戏化的教学都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仔细回顾上述教学过程,笔者以为有效组织教学游戏必须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游戏内容紧扣教学目标。上述教学的目标是准确认读生字新词。因此,案例中出现的7 个词语、短语都是本课要求掌握的,且其排列顺序与课文叙述的顺序一致。这样,游戏就与教学重合了,游戏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的实现展开,游戏的结束时就成了教学目标的达成时。
第二,游戏方式吻合学生心理。总体来说,低年级学生具有注意力保持时间短、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喜欢模仿、易被别人影响等心理特点,故采用的游戏方式就应具有过程简单、节奏明快、容易被理解、可以反复实施等特点。很显然,上述案例中的游戏方式均吻合一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故学生始终兴致盎然。倘若,换为五六年级的学生,同样的游戏恐怕就吊不起他们的“胃口”了。因此,教学游戏化的关键在于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选择合适的游戏方式。
第三,游戏过程应该拾级而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习过程就是从陌生到熟悉,从生疏到熟练,从不会到会的过程。这就要求游戏过程的设计与之相对应,也要由易到难,螺旋上升。否则,游戏就会游离在学习之外,或者是平面重复,结果当然就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案例中笔者组织的带拼音读、去拼音读,以及男女生轮流读等,意图就在于架设学习阶梯,引领学生步步踩实、拾级而上。
第四,充分利用差异资源。学生间的差异是一种客观存在,教学中无法回避,也不该回避。那么如何正视这种差异,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呢?上述案例的游戏中,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孩子,笔者让其“做小先生”充分发挥了他们的示范引领作用;对于学习能力弱的孩子,笔者在自主练习的时候给予个别帮助,为他们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