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存国
深度阅读,指透过文本文字的表层意义与文本展开多重对话,通过精读细品、圈点批注、深度对话、主问题设计、比较性阅读、评判性阅读和拓展性阅读,在阅读的广度上感受文本的文化意味,在阅读的深度上探究作品的精神内涵和艺术特点,让学生获得深度情感体验和丰厚的知识学养。这样的阅读形式非常符合高中语文散文教学的需要。倡导“深度阅读”,把文本还给学生,多留点时间给阅读,不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还能加深学生与文本的互动,让体悟更为深刻。
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高中教师总是围绕“形散而神不散”来定义散文。这一观点的提出者肖云儒先生近期却发出新的声音,他认为:随着时代的变迁,对散文的“神”的解释应该可以更加宽广,例如意蕴、情绪、甚至包括一种心理场,不再局限于主题和中心思想。这种观点启发我们思考,现代散文的话语方式和写作手法越来越丰富,相应地,高中散文教学也不应该还是沿着“概括主要内容——提炼主题思想——分析表现手法”的传统方式进行,应该有更加灵活的操作方法。
刘锡庆教授的《当代散文创作发展的几个问题》从大和小、外和内、实和虚、文和野、热和冷十个字、五对关系总括了当代散文创作发展所面临的一些深层次问题。指出散文在表现人、人性的深度上,大体有五个层面,即“实生活”层面、“情感”层面、“性灵”层面、“心灵”层面和“生命体验”层面。从这五个层面来看,我们的学生在学习中对散文的阅读可能过于肤浅了。那么,我们能否从这样五个角度去解读散文,设计我们的教学活动呢?
下面笔者以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本《现当代散文选读》中汪曾祺的《葡萄月令》为例,来谈谈如何通过深度阅读来解读优美的散文。
文章生动再现葡萄一年十二个月种植生长的完整过程,我们仿佛听到了一支优美的“田园牧歌”。朴素文字中有一个朴实的“人”,有一个投入农事生活的“我”,“我”现在是一位果农,“我”满怀劳动的喜悦。
葡萄有时可爱、有时顽皮、有时让人心疼不舍,那么“我”对葡萄是怎样的感情:葡萄是“我”孕育的生命,“我”已经把葡萄当作了自己的孩子。
我们通过欣赏《葡萄月令》的用词(色彩词、方言口语词、拟声词)、句式(长短句)、结构(详略得当)、情感品味汪曾祺散文淡淡的味道,看到“葡萄”被赋予了生命和灵性。
什么样的人才能写出这样具有说明文内容、诗歌语言、散文意境的文章来呢?种过葡萄、有生活经验、对生活有着乐观积极的态度、有诗心、有文人的灵性和雅致情趣的人。我们通过一段汪曾祺女儿回忆父亲的文字,会有更深的体会。
……父亲自己对于《葡萄月令》的偏爱是不言而喻的。当年因为当了“右派”,他被下放到张家口地区的那个农科所劳动改造。在别人看来繁重单调的活计竟被他干得有滋有味、有形有款。一切草木在他眼里都充满了生命的颜色,让他在浪漫的感受中独享精神的满足。……他常常会用诗样的语句和画样的笔触来描绘这段平实、朴素、洁净的人生景色。
当年有多少人因为忍受不住,觉得难以面对现实的不公而自杀身亡。是什么生活态度支撑着他:淡然、朴素、乐观、豁达、随遇而安。
汪曾祺在《自选集重印后记》中写道:“我觉得我还是个挺可爱的人,因为我比较真诚。……世事是悲哀的,便让悲哀渗透在作品里。普通人里又毕竟生长着美与善,那就在作品里‘发现对生活的欣喜’,“弘一法师临终的偈语‘悲欣交集’,我觉得,我对这样的心境,是可以领悟的。”一个受过创伤的心灵,真的不会在文字中表露出来,真的能够淡然、朴素、乐观、豁达、随遇而安了吗?
带着这样的思考快速跳读《葡萄月令》,探寻作者的隐衷。《葡萄月令》5 月第27 自然段:“葡萄的卷须有一点淡淡的甜味。这东西如果腌成咸菜,大概不难吃。”他一定吃过,不然何以知晓,那是一段怎样艰苦的岁月啊。9 月:“人,总不能这样无情无义吧。”言外之意,人有时候会这样无情无义。“悲欣交集”,深读这篇文章,我们对这句话应该会有更深的体悟。
通过散文的深度阅读,教师和学生都能够领略一次深刻的教学体验过程。教师创设情境,“带着学生从文章里走个来回”(张志公),学生潜心读文,披文以入情,努力追寻文本及作者的初心,学生化被动为主动,在阅读中思考、发现、质疑,得到自己个性化、多元化的解读。
“深度阅读”不只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更应该作为学生的一种自发的阅读行为,运用到平时的散文阅读中,使学生在“深度阅读”中有感悟,有情思,有启智,在深度阅读体验中,深入到散文的“情感”“性灵”“心灵”,甚至“生命体验”的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