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静
中等师范语文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一定的课本知识以及学习技能,更要在此基础上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写作,是表达思想的重要手段,也是未来中小学教学的重要内容,由此可见,写作教学于中等师范语文教学而言至关重要。作为中等师范语文教师,我们要转变传统的写作教学理念,创新陈旧的教学模式,力争成为一个与时俱进的现代教师。
涉世未深的中等师范学生缺乏长期的社会实践,因而社会阅历尚浅,在作文写作过程中,时常感到无话可说。针对这一现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多做课外阅读,在阅读过程中积累更多的创作素材。为了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更好地推进学生对优秀文学作品的理解,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与学生生活相贴近的优秀文学作品供学生进行阅读。
对中等师范学生而言,他们秉承着教书育人的重要职责,因此,了解中小学生的心理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写作教学时,可以应用范成大的一首古诗《四时田园杂兴》作为引子,根据诗中“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来揭示儿童的心理特点以及特有的生活趣味。在这一基础上,教师就可以查找不同时代的童年乐事,以记叙文的形式发放给学生阅读。在学生充分阅读了这些文章后,以“我的童年”作为主题进行一场作文大赛。多一份阅读,学生就能够多积累一些创作素材,避免写作时出现无话可说的尴尬局面。
当前中师生所交的作文,内容枯燥,毫无新意,文章选用的题材与内容千篇一律,无法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这一现状,归根结底,是学生对写作毫无兴趣,进行着机械化操作的缘故,这种在一定模式下创作的文章,思维过于固定,难以在考试中取得高分。针对这一现状,我们要鼓励学生多一份创新,通过课堂氛围的营造,提升学生的写作欲望。
例如,我们组织一场名为“生活烦恼”的作文比赛,学生在看到这样的题目时,内心十分逃避。逃避的原因有两大点:一是不愿将自己内心的烦恼倾述出来;二是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来阐述自己内心的烦恼。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创新作文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在写作之前,教师可以跟学生分享一下自己在工作中的烦恼,主动与学生进行交流,引导学生逐渐释放自己的内心,愿意将自己最真实的想法写到作文中。
一篇作文的好坏,很多时候与作文的语言、技巧没有过多的关系,而与作者真实的内心表达直接相关。当读者能够透过最朴实无华的语言看到作者的内心时,他就已经在享受阅读的乐趣。同理,如果学生能够在写作过程中,注入自己真实的情感,那他的写作也就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当前,学生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好,但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却在不断减少,因而,学生在作文中所展现的内容不够充实,导致文章质量不断下降。针对这一现状,作为中等师范语文教师,我们要引导学生用心去感知这个世界,在充分感受这个世界美好的同时,充实写作内容。
教师可以让学生写一些生活化的文章,如“富有中国风的民间生活”等,如果学生仅仅模仿别人的文章,内容一定不够充实,在虚构的民间生活中,文章体现不出民间的美好,也体现不出整个世界的美。此时,教师就要将学生带出课堂,切实帮助学生感受这个世界的美好,在学生加深生活感悟的基础上进行写作。多一份生活,多的不仅是一份写作素材,更增加了自己内心的感性认知,使作文描写的事物更加生动,描写的内容更加充实,整个文章也更加吸引人。
在积累了一定的写作素材,感受生活真善美的基础上,就要开始进行文章的撰写。但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如果学生没有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所撰写的文章质量也不会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要教给学生一定的写作技巧,提高学生的写作效率。
例如,在教授学生进行“人物描写”这一主题写作时,我们可以先选择一些著名的、与人物描写内容相关的文学作品让学生欣赏,如朱自清描写的父亲、吴敬梓描写的范进,鲁迅描写的祥林嫂等。这些作品通过语言、动作、神情等细节描写,使主人公活灵活现。教师在学生感受这些文章人物写作技巧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探究人物描写的技巧。再在这一基础上,选择生活中一个熟悉的人物进行描写,这一人物可以是自己的母亲、妹妹、老师等。通过这样的随堂训练,不仅促使学生掌握人物描写这一写作技巧,也在这样的练习中,增加了学生对周围人物的了解。
总之,中等师范语文教师应从提高学生的阅读量、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充实学生的写作内容、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这四大方面努力,提升中师生的写作能力,从而培养出一批优秀的中小学师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