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扬
目前,高中生普遍不想写、不喜欢写作文,绞尽脑汁写出来的作文大都生硬、“意识流”,缺乏生活的感悟,没有真实情感的流露。针对这样的问题,我们要通过微作文的训练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引导他们观察生活细节,积累写作素材,转换不同的视角,从而提升写作能力。
生活是写作的素材来源,优秀的文学作品大都离不开生活的范畴。写作教学回归生活,不仅让学生从生活中得到丰富的素材,还要透过生活得到启示,激发创作的灵感,让微作文充实、生动。微作文训练要求教师引导学生真正地走进生活,观察生活,捕捉生活中新鲜的镜头,通过记录整理,形成自己的写作素材。
首先,要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新鲜感,引导其细心地观察生活。在人的普遍意识里,对熟悉的事物就不再有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失去了对生活事物的敏感性。想要让学生的微作文有情趣、有新意,就要引导其用诗人的眼光去看待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物。其次,鼓励学生针对一些感兴趣的事物、生活片段进行记录整理,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建立一个素材库,不断引进不同的生活素材,提供给大家进行微作文训练,实现资源的共享,丰富彼此的情感世界。此外,微作文素材的来源不局限于对生活的观察收集,学生可以借助文本的阅读来拓展眼界,吸收素材,比如《青年文摘》、《读者》等,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生活和社会。
微作文倡导自由写作、真实写作,不受表达、内容、体裁的限制,尽可能地满足学生写作的愿望和实际需求。鼓励他们“我手写我心”,在给他们提供平台宣泄情感、展示自我的同时,培养其写作的能力。
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等待我们用智慧的眼睛去发现,得到启示,融入微作文的创作,写出最真实的自己。解读生活需要我们引导学生透过事物的本质探究内里,收获体验和感悟。笔者经常让学生围绕某一事物写生活启示录,培养其对生活的感悟能力。微作文《荷花》写道:“满湖的荷花在风里迷了人的眼睛,小船行驶过碧波荡漾却没有留下痕迹,荷花能迷人眼睛,船桨却不会因为这些荷花而停留,就像大雁飞过天空没有眷恋,也像我们走过人生没有足迹。”感悟性的描写,给了读者启示,给了自己心灵的洗涤。
教师在引导学生积极感悟的时候,不能忘了让他们转换视角,抛开种种包袱,以一种最原始、真实、童真的视角去看待生活,这有利于其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忠于自己的双眼,收获最真的体验。教师要鼓励学生看到什么就写什么,发挥联想,自由写作。
微作文的训练是一种内在能力的培养,需要在不断的练习、指导中得到提升,学生通过自己的揣摩、体味、领会,一步步掌握技巧,写好文章。考虑到微作文需要很强的实践性,就要给学生制订周期练习、分类指导的计划,提升其写作能力。
有计划的微作文周期练习不仅能保证学生练习的强度,而且能帮助其及时吸收评价结果,将其快速地运用到自己新的写作中,从而不断地提升写作能力。需要注意的是,给学生的训练题目要形式多样化,可以是学生的即兴发挥,可以是教师限定的主题,也可以是教学内容的拓展,尽量保证内容的丰富性、情境的多样化。笔者一般一周布置三次,第一次是规定的主题,第二次是教材的拓展,第三次是学生的自由创作。学生写完之后,要进行及时的分类指导,对一个阶段的微作文训练进行总结,归纳出问题和进步的方面。一方面帮助学生保持写作的信心;另一方面从表达、主题、文体的角度给出分析、建议,促其提升。
微作文的训练,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相较于常规作文,微作文短小精悍,会受到学生的欢迎。但在写作初期,学生会就如何写、写什么感到困惑,这时候教师就可以通过有感而发来引领示范,和学生一起写,让学生充分意识到“熟悉的地方有别样的风景”。
比如,有一次笔者看到教室走廊的墙角处新添了一个燕子窝,就有感而发创作了一篇微作文,与学生分享。一方面,可以给不会写的学生一些指导借鉴;另一方面,告诉学生生活处处有风景。学生在写好微作文之后,会和别人分享,期待得到别人的关注和称赞。我们要考虑到学生这一心理,采取不同的方式让其与他人分享互动,交流生活,互换经验。一般采取同桌互批、学生随机互批、小组批改的方法进行分享,让学生读到好的、有意思的文章时与全班学生一起分享。教师批改时会从中选择一些好的微作文,在课堂上留出时间分享给学生,帮助其尽快融入微写作,通过不断训练、分享,养成微写作的习惯。
总之,微作文的学习能让高中生更好地融入现代语文教学,帮助其发掘写作潜力,培养思维能力,提高写作水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回归生活,捕捉身边的亮点,由浅入深地进行微作文写作,提升写作能力的同时,释放个性,绽放自我。